环境心理学——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五)综述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944467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5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心理学——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五)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环境心理学——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五)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环境心理学——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五)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环境心理学——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五)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环境心理学——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五)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心理学——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五)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心理学——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五)综述(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现代城市中的许多问题,如噪声、拥挤、空气污染、光污染等都可被看 做背景应激物,尽管其强度远不如灾变事件和某些个人应激物,但由于它们 在环境中的普遍存在和长时间作用,对人的危害不可低估。 第五章 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 一、噪声的定义: “不需要的声音”、“不爱听的声音”。 二、影响噪声评价的因素: 对噪声的评价也取决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包括物理因素、生 理因素 和心理因素,具体体现为响度、可预见性和控制感。 第一节 噪声 (一)响度: 声音越响,就越引起人的注意,引起的唤醒水平和应激水 平也越高。 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以文教、住宅为主的 是一类标准区,白天的最高噪声不得超过55dB,

2、夜间不得超过 45dB;城市交通干线两侧的四类标准区,白天不得超过70dB, 夜间不得超过55dB。 (二)可预见性: 不能单纯以响度评价噪声的危害。 (三)控制感: 对于是否将所面对的应激物评价为威胁,有无控制感具 有重要的影响。 这种能够控制的感觉,就可以大大缓解噪声所引起的烦 恼和应激。 响度高、不可预见、不可控制的噪声对人的不利影响最 大。 三、噪声对行为的影响 (一)噪声与助人行为: 心境愉快时比不愉快时更愿意帮助别人。噪声会引起 不愉快的心境,因而也影响助人行为。 对噪声的控制感也会影响助人行为。 (二)噪声与绩效 1、暴露于噪声中的影响 噪声对绩效的影响不但取决于响度、可预见性和

3、控制 感,而且还取决于个人的适应水平和任务的性质。 响度:噪声所引起的恰当水平的唤醒可以提高任务绩效,而过高 水平的唤醒则会妨碍任务绩效。 可预见性与控制感:从环境负荷理论解释,噪声越是不可预见, 越不可控,越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因此对绩效的干扰也越严重。 任务水平:90-110分贝规则噪音对简单体力活动及智力活动无 明显影 响;但同样水平下的无规则噪音对复杂任务产生干扰 人格因素:性格外向者更喜欢在热闹环境中工作;女性比男性更 容易受噪声干扰 (二)噪声与绩效 2、后效 噪声对绩效的干扰不仅表现在它的直接作用,还表 现在它的后效。噪声后效的严重性不亚于直接暴露于噪声 时所产生的影响。 (三)噪

4、声与交往: 强背景噪声可以掩蔽人的谈话声而引起交往的困难。 听清谈话的困难程度一方面与背景噪声的频率和振幅有关 (噪声越响,与谈话的频率越接近,干扰就越厉害);另一方 面与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距离有关。需要言语交往最多的场 所是学校,因此最易受噪声干扰的也是学校。 (四)噪声对健康的影响: 听力损伤是长期暴露于高响度噪声的直接后果之一。 眼睛是继耳朵之后的又一受害器官 暴露于噪声还会增加应激,从而引起一系列心理的和 生理的疾病,如精神病、高血压、肠胃病、胎儿畸形等严 重后果。 噪声从多方面危害人的健康,也损害人的寿命。 四、减少噪声危害的措施 (一)降低交通噪声 (二)限制施工噪声 (三)治理

5、商业噪声 (四)控制生活噪声 行为堕落: 在一定面积内动物的数量超过该种动物能维持正常社会组织的能力时,动物 群体自身就会发生不平衡,从而导致行为堕落现象。 一、高密度对人类的影响 密度是一种客观的实际状态,可以用某种方式度量。 内密度和外密度: 内密度指每一房间或每幢住宅中居民的人数,外密度指每英亩中居民、住宅 和建筑物的数量。 第二节 拥挤 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 改变社会密度,即物质空间不变,改变使用这一空间的人数。改变空间密度 ,即使用空间的人数不变,改变物质空间的大小。对两种不同密度的操作所 造成的情境变化会引起截然不同的情感和行为反应。由此可见,社会高密度 比空间高密度会引起更明显的

6、不良反应。 1.高密度与情感反应 社会密度与空间密度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的情感体验,这一差别对拥挤的研究具 有重要的意义。 改变空间密度:男性情感反应消极、女性情感反应积极; 改变社会密度:男性、女性情感反应都消极。 (一)短期拥挤的研究 视觉传达设计 2.高密度与攻击性 攻击性是一个与空间大小有关、而不是由于过多的人存在而引起的问题。高密度引 起的攻击性与资源的多少及其分配有关。 3.高密度对任务绩效的影响 社会高密度和空间高密度都会导致复杂迷津任务绩效的降低,而且在社会高密度条 件下更为显著。作为应激物,拥挤所引起的唤醒水平的高低对简单任务和复杂任务 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短期拥挤

7、的研究 (二)长期拥挤的研究 1.监狱拥挤的研究; 2.学校宿舍拥挤的研究; 3、住宅拥挤的研究 二、影响拥挤感的其他因素 (一)个人差异 (1)性别差异:对于社会高密度的反感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而对于空间高密 度男性比女性更加敏感。 (2)人格特征:内在人格者(认为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命运)比外在人格者( 认为事件由外力所控制)对拥挤表现出更强的耐受性。 (3)文化 、生活方式的差异 (4)适应水平 (二)情境条件:在私密性和控制感能获得保证的暗示下,高密度引起的拥挤感 有可能减轻;与处于次要环境相比,处于主要环境时对高密度更容易产生拥 挤感;其他应激物同时作用会加剧拥挤感;工作时比娱乐时也更

8、容易体验到 拥挤感。 (三)社会条件: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比和不喜欢的人在一起体验到的拥挤感要轻 ;和熟人在一起比和陌生人在一起体验到的拥挤感轻;在有组织的情境中比 无序的情境中体验到的拥挤感轻。 (四)建筑因素:当房间面积相等时,正方形房间显得比矩形房间更拥挤;具有 对外视野的房间比没有对外视野的房间显得宽敞;由墙壁、重点色彩或适当 的光源提供的亮度会减少拥挤感;墙壁上的照片、交通车厢内的广告等视觉 转移物也会扩大空间感。 三、对拥挤的理论解释 在什么情境下高密度才会被评价为拥挤呢? 从三种观点来说明产生拥挤的原因:信息超载、行为约束和生态心理学。 信息超载、行为约束、过多的人争夺过少的资源是产

9、生拥挤感的根本原因 。 四、减少拥挤感的措施 解决拥挤问题需要针对不同原因采取不同措施。 (一)空间分割:在所有信息中,视觉是最容易引起注意的感觉刺激,空间分 隔是减少视觉刺激的最有效办法。无论在办公场所或居住环境中,在空间可 资利用的条件下,适当的空间分隔可以使人“眼不见心不烦”,同时也避免了 许多不必要的身体接触。 空间分割可以通过减小社会密度缓解人们的拥挤感。 (二)缓解交通拥挤:根本解决办法只有一方 面增加交通资源,另一方面设法平衡时空 供求矛盾。 第三节 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是弥漫于空间和无孔不入的背景应激物。 空气污染的程度用空气污染指数(API)表示。根据国家环保局的统一规定,我国

10、 空气质量按API值划分为五级:050是一级,空气质量为优;51100是二级,空气 质量为良;101200是三级,属轻度污染;201300是四级,属中度污染,敏感体质 人群有明显反应,一般人群中也可能出现眼睛不适、气喘、咳嗽、痰多等症状;大 于300为五级,属重度污染,此时健康人群也会出现明显症状,运动耐力降低,可 能会提前出现某些疾病,应避免户外活动。 一、空气污染的来源: (一)汽车尾气; (二)煤烟; (三)工业废气; (四)餐馆与街头烧烤; (五)室内污染:人类疾病有6成以上是由室内污染引起的。 (1)办公大楼综合征;(2)病态建筑;(3)人体污染; (4)建筑与装修材料污染:1.甲醛

11、;2.苯类;3.氨气;4.氡;5.其他反射元素 二、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在主要污染物中,二氧化氮损害呼吸功能、降低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一氧 化碳阻止人体组织(包括脑和心脏)吸收足够的氧气而造成缺氧状态,长期暴 露于高浓度的一氧化碳会引起视力与听力损伤、震颤性麻痹、癫痫症、头痛、 乏力、记忆减退、反应迟钝甚至精神病。空气中的汞、铅、石棉等微粒会引起 呼吸系统疾病、癌症、贫血、神经系统等疾病。光化烟雾会引起眼睛发炎、呼 吸道疾患、心血管损坏,甚至导致癌症。二氧化硫主要与呼吸系统疾病有关。 空气污染常常是多种污染物同时作用,引起空气污染综合征,其特点是头痛、 乏力、失眠、兴奋、抑郁、眼疾、背痛、

12、判断力下降、肠胃不适等。 三、对空气污染的知觉及其对行为的影响: 城市汽车流量、排放污染物工厂的位置和数量判断城市空气污染的程度。主要 靠视觉和嗅觉线索: 视觉线索包括大气的能见度、可见烟雾、所用物品上的灰尘; 嗅觉线索主要是难闻的气味。 对气味的觉察取决于多种因素:首先,刺激嗅觉的化学物必须比空气重;第二 ,必须有足够剂量的化学物存在;第三,嗅觉对于稳定不变的气味往往能很快适 应而觉察不到,对强烈刺激性的、尤其是阵发性的刺激气味比较敏感。 内隐的消极情感必然影响到对环境以及环境中的人的态度和外显行为,进而影 响其中的社会环境。 四、空气污染对绩效的影响: 影响人们对在这一环境中所从事的各项活动的兴趣和评价,因而 也会降低有关的任务绩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