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推进难点及错位发展思路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6944333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推进难点及错位发展思路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推进难点及错位发展思路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推进难点及错位发展思路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推进难点及错位发展思路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推进难点及错位发展思路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推进难点及错位发展思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推进难点及错位发展思路(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推进难点及错位发展思路文/李一凡 【摘要】目前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推进仍面临着不少基础性难点和政策性障碍。本文试图通过三地人才结构的差异与特色,从比较竞争优势的角度,提出人才错位发展的思路。通过“错位”配置,实现人才“互补”,形成受益互享、优势互补的区域人才开发格局。 教关键词 京津冀人才一体化;人才结构;错位发展;优势互补 【作者简介】李一凡,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人才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人才学。 2017年的国家两会把“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写进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标志着“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进入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京津冀人才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

2、体化的内在要求、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起着决定性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带动人才一体化,而人才一体化也必然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目前,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推进仍面临着不少基础性难点和政策性障碍。本文试图通过三地人才结构的差异与特色,从比较竞争优势的角度,提出人才错位发展的思路。通过“错位”配置实现三地的人才“互补”,即京津冀三地应根据各自的人才发展和需求实际“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各安其位”,而不是盲目“开展人才大比拼”,只有这样,京津冀人才发展一体化才有可能取得实效。一、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内涵 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目的是通过人才自由流动和人才优化配置,实现都市圈共同利益最

3、大化,包括人才开发效益最佳化、人才价值实现充分化。其核心是人才市场一体化,基本对策是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协调机制,从而逐步形成一个“人才开发共同体”,包含预测规划一体化、教育培训一体化、考核评价一体化、选用配置一体化、使用调控一体化以及人才流动一体化等,最终实现都市圈共同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各类人才的全面发展。京津冀人才交流融合共同发展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在区域内各地区功能定位科学,经济结构错位,产业布局合理,在形成相互支撑、互为补充格局的前提下,政府部门对不同人才需求进行调控、引导、优化配置,实现经济结构与人才结构相互适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人才资源的整体效能。 河北省在河北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4、20172020)中关于“京津冀人才交流融合”的表述是:河北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72020)中关于“京津冀人才交流融合”的表述是提出要“优势互补、市场推动”,但是其提到的“区域人才合作推进工程”六项措施,主要针对的是高端人才和体制内职工,如“实现专家与职称资格互认”“定期交流两院院士高等层次人才信息库”。与普通职工有关的仅有一条“实现三省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建立互相包容的社保制度”,但至今也未实现。 2.产业同构导致人才虹吸效应突出。从产业布局的角度看, 区域内三地基本发展形成了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电力、重型机械、汽车等传统产业,目前又在竞相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

5、、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内没有统一的经济发展规划, 三地在确定主导产业时很少从区域利益的角度出发统筹兼顾,导致产业同构的现象比比皆是,加深了三地对相关产业人才、技术和资金的竞争,使整个京津冀区域无法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产业上的无序竞争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从人才流动的角度看,一方面随着北京的快速发展,良好的经济人文环境、教育医疗环境和生活环境对周边地区人才产生强大的虹吸效应,导致津冀特别是河北的高端人才不断外流。另一方面,三地产业的同构现象使得津冀主导产业的高端人才竞相涌入北京、天津,原本发展明显滞后的河北,更缺少了高端科技人才的支撑,对当地的产业发展造成严重不利影响, 持续拉大三地的发展

6、差距。 3.差距悬殊导致人才资源难以合理配置、顺畅流动。一方面,京、津地区凭借其强大的竞争优势,大量吸取周边城市的资源,使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其集聚;另一方面,受行政区划利益驱动的影响,京、津两市的产业扩散主要集中在本行政区内,对周边城市无法起到持续和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京、津两市对于京津冀区域甚至环渤海经济圈内人才的“虹吸”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造成“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局面,河北省因此受到更大影响。京津冀区域内各地经济、科技、文化水平差距较大。北京、天津的综合实力很强,科技领先、经济发达、人才济济,而河北的综合实力较为薄弱,与两大直辖市存在巨大的落差

7、。由于涉及到档案、社保、户口、待遇、机遇、环境、前景等多方面的限制,京津冀三地的人才在区域内的流动性比较低,大部分处于静态拥有状态,未能发挥其科研和学术的专长,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尚未形成。 由此可见,实施京津冀都市圈人才发展一体化战略是一个较为长期、复杂的过程。在不同行政区划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往往扮演着本地区利益的代表者,所追求的是地方利益最大化。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地域的联系往往是以利益为纽带的,利益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的内在驱动力和核心,这对推进京津冀都市圈人才发展一体化也不例外。只有以利益为纽带,形成互惠互利、共赢共享的动力机制,达到共同利益最大化,各人才开发的地域主体才

8、会积极参与“一体化”的进程。为此,京津冀三地应该坚持平等、民主、诚信原则,共同参与京津冀都市圈人才发展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这是“一体化”进程中协调递进的基本保障。只有克服三地之间协调发展中的各种障碍,补齐河北发展中的短板,实现超越,才能弱化北京的“吸入”功能,强化其“输出”功能。北京、天津应该明确的一点是,河北是与北京、天津一样的发展主体,京津冀要想协同发展,首先要加大扶持力度,让河北崛起是关键的一步。 三、京津冀应根据各自的人才结构,选择错位发展的路径 京津冀人才发展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是三地人才结构的“错位”配置以实现“互补”,而不是三地各自所期望的人才结构“完整”以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全

9、面发展。采取错位发展而不是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考量依据,是京津冀三地的人才结构差别很大,特点突出且各有所长。 (一) 京津冀人才结构比较 京津冀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总量及分量比较(数据来源: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 1.三地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分量统计: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北京45万人,天津8万人,河北9万人,北京是河北的5倍,天津与河北基本持平;本科学历人才,北京188万人,天津64万人,河北119万人,北京是河北的1.58倍,天津仅是河北的1/2多;而大专学历人才,北京162万人,天津77万人,河北198万人,河北却是北京的1.22倍,是天津的2.57倍;可见,河北在研究生级以上高档次学历人才拥

10、有量上仅为北京的1/5,但在学历层次较低的大专学历人才拥有量上占有较大优势。 2.三地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总量,北京395 万人,天津150万人,河北326万人,北京是河北的1.21倍,是天津的2.63倍。可见,北京无论在高学历人才总量方面,还是在专科及以上所有学历人才总量方面均具有较大的优势;而河北在本科、专科学历人才总量和专科及以上所有学历人才总量上均大大超过了天津,显示了河北在中等层次学历人才总量上的相对优势。 3.京津冀三地每万名从业人员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才数,显示了三地人才密度现状,显现了三地劳动力的素质状态,北京4974 人,天津3390人,河北2950人。北京是天津的1.47倍,是河北的1.69倍。 4.三地高档次人才的差距,京津冀每万名从业人员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数统计:北京563人,天津190 人,河北86 人。北京是河北的6.5倍,是天津的3 倍。这一数字更是拉开了三地之间高档次人才的差距。显示了北京拥有的高层次学历人才的绝对优势及河北的绝对弱势。 5.京津冀三地各档次技能人才在总量及分量上的比较。 (1) 三地高级技师人才总量比较:北京3.16万人,天津1.26万人,河北4万人。北京是河北的79%,天津是河北的32%。 (2) 三地技师人才总量比较:北京6.8万人,天津3.42 万人,河北12.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