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人物传记宋波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943998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6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开课人物传记宋波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公开课人物传记宋波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公开课人物传记宋波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公开课人物传记宋波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公开课人物传记宋波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开课人物传记宋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开课人物传记宋波(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 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 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 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命题

2、分析 20092010年全国新课标省份命题情况统计 体裁 题目 题量 赋分 10全国新课标 人物传记 杂交水稻之父 主3客1 25 10辽宁省 人物传记 黄遵宪的外交活动 主3客1 25 09江苏省 人物传记 画家黄永厚 主3 15 09福建省 人物传记 寂寞钱钟书 主3 15 09广东省 人物传记 黄侃先生二三事 主3 15 09辽宁省 人物传记 达尔文的拖延 主3客1 25 09宁夏海南 人物传记 寻找 教育的曙光 主3客1 25 题型结构 人物传记考查对湖南考生而言尚属新 事物,该大题共三道小题,采用主客观 题相结合的模式。其中两道客观题,一 道主观题。分值12分。 简答题中筛选并整合信

3、息 常见题型 1.请概括-的原因. 2.-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 析. 3.-有哪些因素,请简要分析 4.记叙了-哪些主要事情. 1. 传记的定义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 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 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知识储备 2.传记的分类 (一)自传:第一人称。作者即传主。展现心智历练 过程、人生历程、成败得失。 (二)他传: 叙述性传记:第三人称。展现思想脉络、人生历 程、成败得失。 人物评传:第三人称。“传”思想轨迹、人生历 程,“评”人品高下、成败得失。传中有评,评中有 传。不溢美,不隐恶,客观公 正。 3.传记特点: 第一、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4、。传记里的人物 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第二、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传记的材料比较 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 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 对人物的探究评价:辩证分析 a严格的历史性 b充分的全面性 4. 传记阅读中概括类试题考查的主要内容 .概括传记中叙写传主哪几件事情(人生经历); .概括传主的主要思想性格; .概括传主一生中取得的主要成就; .概括传主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 真题体验 黄遵宪的外交活动 作为清朝第一任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表现出很强的历 史责任感。除协助公使处理外交事务外,他“既居东二年,稍 稍习其文,读其

5、书,与其士大夫交游”。黄遵宪不愿埋首经籍 ,主张“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走经世致用之路。为了 澄清过去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糊涂概念,“遂发凡起例,创为 日本国志一书”。该书以“史家纪述,务从实录”为主导 思想,力求客观地向中国人民全面、准确地介绍日本的历史及 现状,“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 用也”。显然,黄遵宪想要通过叙述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历史 ,为中国的改革提供借鉴。书中以叙述日本历史为经,以评论 古今得失为纬。用“外史氏曰”的形式,阐发他的见解,从而 把自己的改革思想糅合进日本史的叙述之中。 10辽宁卷 1891年11月1日,黄遵宪被任命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 。

6、到任后,他详察南洋各岛情形,体察侨民疾苦,并着手改善 侨胞待遇。当地英国殖民者设立的华民政务司“名为护卫华人 ,实则事事与华人为难”,甚至敲诈勒索。黄遵宪一面与英国 殖民主义者斗争,一面将大清律例中有关财产各条抄出, 并译成英文,要求总督交给华侨聚居地承审官“一体遵办”,以 保护华侨的财产。同时,黄遵宪还提倡发展华文教育,改会贤 社为图南社。他亲任社长,拟定学规。每月设定课题,鼓励南 洋诸生学习中国文化,研究地方礼俗,关心民事民疾。当他卸 任归国时,门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 用“遂令蛮貊文明开”、“无异岭表韩公来”表达对老师的赞誉之 情。 马关条约签订后,准开沙市、重庆、苏州、

7、杭州为 通商口岸。中日双方进行具体交涉时,黄遵宪受委派主持苏 、杭两地谈判事宜。他谈判的对手是日本著名外交家珍田舍 己。当时,珍田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要求在苏、杭开 埠,专界专管,并且蛮横地说:“奉本国政府接受专管租界之 命,但求按约指地。”黄遵宪毫不示弱,不为其气势所慑。他 援引马关条约条文,指出“新约所评,只许通商,遍查中 文、日文、英文,并无许以苏州让给一地,听日本政府自行 管理之语”,拒绝了珍田的无理要求,他又亲自草拟商埠议 案,凡是马关条约文本语焉不详的地方,只要是有利 于挽回中国自主权利的,“无孔不钻”,“无微不至”,从而有 理有利有节地挫败了珍田的嚣张气焰,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情

8、 势下为中国争了口气。 黄遵宪在上某星使论外交家尽职书中,把他十几年间处理外 交事务的经验总结为“挪展之法”、“渐展之法”和“抵制之法”,其中最 重要的是“抵制之法”。因为在他看来,当时清朝处于列强环视之下,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已祸害多年,在对外交涉中只图能多 挽回些利权,以保国民生计。又因为在弱肉强食的竞争原则下,弱国 无外交,与帝国主义的斗争就不能不讲究策略。他阐述说:“于固执己 见,则诿以彼国未明我意;于争夺己权,则托于我国愿同协力;于要 求己利,则谬谓两国均有利益。不斥彼之说为无理,而指为难行;不 以我之说为必行,而请其酌度。”即在谈判中千万不能感情用事,把事 情弄僵,贻误全

9、局。一定要掌握好谈判的分寸,应想方设法达到自己 的目的,同时又不至于使对方下不了台,交不了差。黄遵宪继续阐述 说:“不以彼不悦不怿而阻而不行。言语有时而互驳,而辞气终不愤激 ;辞色有时而受拒,而请谒终不惮烦;议论有时而改易,而主意终不 游移。将之以诚恳,济之以坚贞,守之以含忍。”黄遵宪认为,凡此种 种交涉手段和谈判策略,最终是要达到使“吾民受护商之益”,即保护 并发展民族工商业的目的。 (摘编自郑海麟黄遵宪传) 1、览全文抓关键 (2)黄遵宪所撰日本国志一书 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2、审题干划区域 该书以“史家纪述,务从实录”为主导思想,力求客观地向中 国人民全面、准确地介绍日本的历史及

10、现状,“详今略古,详 近略远,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显然,黄遵宪 想要通过叙述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历史,为中国的改革提供借 鉴。书中以叙述日本历史为经,以评论古今得失为纬。用“外 史氏曰”的形式,阐发他的见解,从而把自己的改革思想糅合 进日本史的叙述之中。 3、去枝叶定答案 参考答案 务从实录、全面准确的写作宗旨; 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编写原则; 史论结合的编纂方法。 备考指津 人物传记是课改省份新设的考试内容。试题的编制 ,考查的角度,还在不断探索之中。从近三年传记阅 读的命题情况看,主要着眼以下三个方面: 筛选信息,概括文意是考查重点; 分析传记的表现手法,评价传主的 精神品格或

11、个性特征是考查难点; 探究传记中的疑难问题,发掘深层意蕴, 提出自己的见解是考查热点。 (一)览全文 抓关键 在迅速阅读文本的同时要整体把握传记的主要内容,如人物 的思想、主张、个性及相关事件。善于利用标题、首尾段(句)、 过渡句、主旨句、中心句、评议句、关联词等快速提取有关传主 的关键信息。 (三)去枝叶 定答案 在所划定的文段区间,根据题干设问方式(特别注意有无隐性 要求),对语句信息进行处理,删繁就简,去其枝叶,或提取重组, 或合并转述,最终定出合乎题干要求的答案。 (二)审题干 划区域 根据题干信息,弄懂要考什么,并据此明确信息筛选的标准,划 定相关文段区域。 方法点拨 画家黄永厚 黄

12、永厚生于1928年。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都被父母卷进芭 蕉叶里了,但又活了过来,真是命大。 命大,父母寄予厚望。 有一回文庙祭孔,父亲分到一块从“牺牲”架上割下来的肉,拿 回来先让永厚舔一下,再让大家享用。这成为永厚与传统文化 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哥哥黄永玉在厦门读书,念念不忘自己的弟弟, 把钟爱的 画册寄给永厚。好一个黄永厚,无师自通,在院子的大照壁上 画起画来了,个子太小,索性爬上梯子高空作业。黄永厚十四 岁时被抓了壮丁,因画了一幅诺曼底登陆就当上中尉,后 来考上黄埔军校。风云变幻,还没打仗,部队起义他又成了解 放军。在部队里,他还是画画。1954年,考上中央美术学院, 毕业后在广州画户外

13、广告。命运多舛,l959年他又被迫离开广 州,从此颠沛流离,过二十多年的穷日子。直到1980年回到北 京,做了自由画家,动荡的生活方告结束。 典例分析(09江苏卷) 多难的人生反而增加了黄永厚对生活的热爱, 养成了他独 特的生活态度,培育了他卓异的绘画风格。他视读书为第一生 命,涉猎广泛。上了年纪后,更加关注社会人生。 他说:“人 不能在云里雾里活着, 大事面前不敢表态, 什么玩艺儿,冷 血!”但他又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尽人皆知。 黄永厚几乎不办画展,不肯出书。一次范曾对他说:“我介 绍你去日本办画展吧,不过, 你画李白就李白, 画杜甫就杜 甫,别扯远了。”黄永厚不肯削足适履,终于没

14、去。 他常把拿 重金前来购画的人拒之门外, “不看画的人, 给他画有什么 用?”但又可以把画随便塞进一个信封,寄给熟悉的或是陌生的 朋友。当前,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比比皆是,他对此不 屑一顾。但他认为人各有志,不必非议。他的孤傲中,有一种 顽固的自信。 黄永厚的人物画独具一格,他笔下的魏晋人物,长发纷飞, 衣裾飘扬,袒胸露腹,粗砺怪诞,一副孤高傲世的架势。了解 黄永厚的人都说他画的是自己, 刘海粟给他的条幅是“大丈夫 不从流俗”。 冰炭同炉,这就是黄永厚。 1、览全文抓关键 第二段有“培育了他卓异的绘 画风格”关键提示,根据 “独特” 和 “绘画” 二个关键词划定区间 (2、3、两段),并

15、从中筛选出 包含主要信息的语句。 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风的主要因素 。 典例分析(09江苏卷)2、审题干划区域 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风的主要因素 。 对绘对绘 画艺术艺术 的毕毕生追求和热爱热爱 丰富、传传奇、坎坷的人生经历经历 涉猎猎广泛的阅读阅读 对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 独特的生活态态度 (根据第二段中黄永厚的绘画历史进行提炼) (将第二段中黄永厚的人生阶段浓缩为几个形容词) (第三段中有原文提示,稍加整合即可) (第三段中有原文提示,稍加整合即可) (第三段中有相关表述,可以直接提取) 典例分析(09江苏卷) 3、去枝叶定答案 失误分析 1、早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动荡的社会环境; 2、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独特的人生态度; 3、不依靠市场来确定自身的价值; 4、孤傲中带着一种顽固的自信。 学生答案1 学生答案2 1、多难的人生反而增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养成了独特 的生活态度,培育了他卓异的绘画风格; 2、他嗜好读书,涉猎广,年老更加关注社会人生; 3、他个性孤傲,淡泊明志,十分低调,有一种顽固的自 信,这些个性也是形成他独特画风的因素。 学生答案3 1、多难的人生养成独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