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的伤最重读后感(精选多 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乖孩子的伤最重读后感(精选多 篇).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篇:乖孩子的伤最重读后感 (转载请注明来源:WwW.haOwoRd.COM)乖孩子的伤最重读后感 可能是因为自己班的孩子不属于温顺乖巧类型的原因,初次看到乖孩子的伤,最重封面时,心里有便有一种激动的感觉:原来不乖的孩子并不是人人厌恶的,原来不乖的孩子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最起码,他应该没受到很重的伤。及至看完乖孩子的伤最重,从心底油然升起一股敬意,到底是怎样的一股力量能让雅卿老师做到这样的脱俗,这样的坚守自己的阵地,坚守自己的信念,成教育界的虽非主流但却引起众人侧目的一种现象的呢?这些句子引起了我的深思: “从事教育的人,对生命负责。如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想过:什么样的教育是我真心相信的?
2、那么才能放心去做。” 这句话让我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我曾经对自己学生的生命负责了吗?目前的教育形式是我真心相信的吗?雅卿老师创办的种籽学苑强调儿童自主学习,这种自主学习不是理论箴规,而是生活的态度承认自己的局限,不是图宰制他人-在种籽学苑,教师们和学生共同创造了一个较少伤害和压抑的环境。他们真心相信:只要双足不被捆起,孩子总是会找到自己的路。我想,种籽学苑的孩子是幸福的,他们不必与体制内的其他孩子一样接受枯燥的训练,他们不必接受窒息般的感觉,不必去承受那不可承受之重。他们可以有自己的个性,不必带上虚伪的面具做老师眼中的所谓乖孩子,他们活出了自己。种籽学苑的家长是开明的,是大胆的。他们能够让孩子自
3、己安排自己的生活,他们充分相信孩子自己的能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孩子“自主学习”的尊重,他们没有受制于体制内学校因系统知识学习而带来的名与利。种籽学苑的老师真正回到了教育的本质,他们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学生,不利用打骂、威胁、利诱作为辅助手段来提升教育的效率。他们做到了对孩子的生命负责。 “这儿的老师从来不刻意去讨好孩子,也不放弃自己的工作。他们保持自己内省的平静和生活的乐趣,并在自然当然互动中,将这样的生命态度传给学生。” 说实在的,这句话让我产生了困惑。我认为为了能让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适当的讨好甚至利诱是不可缺少的。难道这与“真心愿意陪孩子走出自己生命道路”的说法背道而驰吗?唯有真
4、心,教师才会投入自己的感情,教师才会刻意去赢取孩子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喜爱。一味地放手,最纯粹地面对并接受孩子的真实,教师的意志不允许以任何责罚的形式加以贯彻,这样的开放与自由是种籽学苑所追求的,但是这种最自然地互动真的对学生的成长有益吗?他们所追求的这种理想的状态与我们的现实没有丝毫的距离吗? 不过仍然很佩服雅卿老师,佩服她特立独行的勇气,佩服她直面理想的精神,佩服她“真心愿意陪孩子走出自己生命道路”的那颗真诚的心! 第二篇:乖孩子的伤最重 乖孩子的伤最重读后感 郭小军 近来读了乖孩子的伤最重,一边读一边想,看到了以前的自己,感触良多。乖孩子,是社会、学校、家庭要求孩子们努力攀升的坐标,自己从小
5、也是在这样一个价值体系中成长。“乖孩子”,由于它的种种“优势”得到了家长、老师的认可,因为乖孩子是最让成人放心的孩子。 乖孩子让人省心。成人和孩子之间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才是最和谐的。由于孩子的认知能力还很欠缺,孩子的辨别能力不够完善,于是,法律规定成人是孩子的监护人。成人在这方面占着绝对的优势,因而他们把认为适宜的东西强加在孩子头上,嘱咐孩子认真完成。乖孩子一五一十地接纳并完成,他们知道,当他们如此做了,就会得到成人的赞赏;而成人非常高兴有人能听从他们的意志并愿意执行,从而越发重复着这样的相处模式。可殊不知,孩子们渐渐失去了“自己”,成了成人的“附属品”。 可怕的事情还在后头,沦为“附属品
6、”的孩子还不自知,他们非常安心和满足自己被成人安排做事。没有了自我意愿和自主行为,他们的生活看上去非常安逸平稳。若真当有一天将决定权交付到“乖孩子”手上时,这些孩子往往表现得 手足无措。习惯了被安排后,不知道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自由”。于是,“自由”变成了负担,显得既棘手又沉重。在我们的教育中,我也仍然以“乖孩子”的标准要求孩子们,拿着同样的尺子去丈量不同的学生,希望孩子们都能规规矩矩、整齐划一,达到“理想状态”中的乖孩子。站在教师的角度,这样的孩子便于管理,不会闯祸惹人心烦。若站在学生的角度,这样的要求是不公平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独特认识世界的方法,有着自己的价值体系,用
7、同样的标准去要求不同的孩子,那是剥夺了孩子自己对生命感悟的权利。 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着眼学生的发展。 第三篇:乖孩子的伤最重(钟慧萍) 乖孩子的伤最重读后感 钟慧萍 本书以问答与书信模式来分析了教学存在的问题等,该用怎样的方法来教育一个孩子,如何让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一个较全面的发展,教育是面对他人生命的艺术,学习是面对自己生命的艺术,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又该如何去教育?在这本书的序中,是由来自学生,家长,教师所写的,介绍了一间名叫:“种籽学苑”的学校,它与一般的体制学校不同,它以自主学习为主题,让学生真正地爱上学习,而不是苦苦相逼。书中还提及
8、了类似弟子规的古文是否会给学生带来一些反思或者一些参考教育孩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多是需要心思与教育者自身的反省和经验。 在书信模式的时候,其中乖孩子的伤最重中,作者更希望世界上不要在有什么乖孩子,其实,更需要有的是一个自尊自重的孩子。乖的定义有很多,但是乖不一定就是好,很多孩子就是太服从父母或者老师,很多独立思考,发展自我的机会比扼杀,作为教育者,更多的时候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准则和生命的价值观,多些与孩子沟通,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成长机会。 书中还说到了关于保护孩子的问题,一个父亲为了能让孩子开心,没有忧愁,不受其他东西的污染,确定不让他学字,甚至建立城堡,让孩子在那里生活。其实现实中有
9、很多家长在无形中建立了城堡,一个过度受保护的孩子是得不到一个很好的发展,生命中有很多挫折,有怎么能不遇到挫折便能成功?我看到过很多孩子遇到挫折后一蹶不振,就害怕再做尝试,然而有一些孩子就是不怕挫折,敢于尝试,越挫越勇,最后,成功是属于不怕挫折的孩子。如果一切事情都是顺顺利利地让孩子走过,那么,他们便感受不到失败的感觉,心理承受的能力就很低,会引发很多不必要的后果。 看完这本书后,我自己反省了自己的教学方式,不应该只教授书面的东西,更应该教授一些能改变学生的价值观,让他们更好的成长,而不是一味强制和灌输,更要重新检视自己的形式原则,孩子们也才有合理而清明的成长机会。 第四篇:读乖孩子的伤,最重有
10、感 看了乖孩子的伤,最重这本书以后,给我的感触很深。乖孩子的伤,最重传达了一种“将意志还给孩子,让孩子清楚思考,自主选择”的教育理念。告诫成人要相信孩子,让孩子做孩子的事,使孩子从小到大都能保有自信和勇气,不断地去选择、尝试、应对和改变。让我们每个承认也抛开“乖孩子”的固有概念,尝试用平常心接纳每一个拥有独特个性的孩子,顺着他们的个性看着他们成长,而不是用我们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在我们的强势领导下长大。我相信这样的孩子成长道路上会有更多的乐趣、快乐、自信,他们遇到问题的处理能力一定会更强,他们的人生经历也一定更精彩 从文章字里行间,仿佛看到办公室同事作为父母的身影。的确如此,作为父母面对自己的孩子
11、,总觉得他们不够优秀,总想让他们变成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样子。看到孩子调皮贪玩,就会把他们好一顿训斥,说他们不知道学习,整天只知道玩。在自己心中,理想孩子应该是一个乖乖听话的,会安安静静地看书,能安安心心学习的好孩子。为了塑造自己心中的乖孩子,总是很用心地替孩子挑选好多的书,很耐心地劝说孩子要听老师的话,认真学习,可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买回的书,总是束之高阁,孩子的学习,总是不尽人意,于是越发的气恼,于是给孩子更多的条条框框来压制孩子,强制孩子朝着自己所谓好的方向前行,虽举步维艰,却不肯放松要求。在我们办公室里,一个原先爱笑爱玩的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因为教师和家长想让她变乖孩子,严格要求她必须做多少
12、作业多少练习。让她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可爱,变得沉默寡言。这是对孩子天性的压抑和束缚。 教育孩子是这样的,教育学生也是如此,作为一个教师总嫌学生不够理想,总想让学生变得规规矩矩、整齐划一,于是拿着同样的尺子去丈量不同的学生,量量这个不够听话,量量那个不够优秀,接着开始大刀阔斧按照心目中的理想学生开始改造,挖掉那个凸起的地方,削掉那个冒出的“菱角”,完全忘了学生的本来个性。 让每位孩子都发现自己的“好”,找到自己认知世界最有效的途径,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和速度来学习。 第五篇:乖孩子的伤 乖孩子的伤,最重 几年前,就曾看过这本书,这个假期逛书店,一眼又看见这本书,就把它买回了家。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
13、书名,也许很大程度上,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乖孩子”吧。 作者卷首语写道:我倒希望这个世界上不再有什么乖孩子了,大家都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自尊自重的好孩子。如此,孩子才可以从成人的语言魔法中站起来,长成顶天立地的大人。 乖孩子的伤,最重作者李雅卿传达了一种“将意志还给孩子,让孩子清楚思考,自主选择”的教育理念,告诉成人要相信孩子,做好成人分内的事,同时让孩子做孩子的事,使孩子从小到大都能保有自信和勇气,不断地去选择、尝试、应对和改变,并且因此发展出属于他自己的应世智慧,最终做自己命运的主人。书中的这些观点和教育孩子的理念对我触动很大! 站在教师的立场说:“不管对这个问题我们怎么看,怎么讨论,怎么判
14、断,怎么定义,最有发言权的其实应该是孩子自己。”乖孩子的伤最重中,雅卿老师转述了一个孩子的认识:“前几天,蛮蛮说:“妈,你知道吗?在体制学校里,只有两种小孩子:听大人话的好孩子和不听大人话的坏孩子。我一年级的时候,是听话的好孩子;二年级的时候,是不听话的坏孩子。可是,其实那些都是面具,都不是我真正的个性。我现在这个样子,才是我自己。”我忽然觉得其实听不听话不是判断孩子好坏的标准。听不听话,的确其实都是孩子的面具,都不是她真正的个性。这个叫蛮蛮的孩子说得很对,她就是她自己。当一个孩子表现得听话的时候,她并不完整,甚至有时候还不够真实,她是在极努力地应付家长、老师、学校对他的要求,希望得到赞美、躲
15、开处罚、迎合别人的喜好,渴望别人喜欢自己。在这样的过程中很多孩子渐渐地就失去做一件事的真正动力,慢慢地就成了为得到什么而做。这里面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作为一个母亲面对自己的孩子,总觉得她不够优秀,用挑剔的眼光来审视,还经常与其他的孩子作比较,总想让她变成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样子,给孩子更多的条条框框来压制孩子,强制孩子朝着自己所谓好的方向前行,希望能变成听父母、老师话的乖孩子。却悄然不知自己的种种做法让孩子丧失了自我反思和思辨的能力!我也已经成为了阻碍了孩子独立思考,发展自我的刽子手! 我,作为一名教师面对学生,虽然知道每个孩子孩子个性不同,智力不同,却总会不自觉地嫌学生不够理想,总想让学生变得自己思想里的更优秀,于是拿 着同样的尺子去丈量不同的学生,量量这个不够听话,量量那个不够优秀,接着开始按照心目中的理想学生开始改造,挖掉那个凸起的地方,削掉那个冒出的“菱角”,常常忘了学生的本来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