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剖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936696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5.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嫦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嫦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嫦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嫦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嫦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嫦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嫦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剖析(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农业农业手工业手工业商业商业2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神农氏是中国农业的始祖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生活方式改变:从迁徙走向定居;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商、周原始农业农作物耕作技术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石刀、石斧、耒耜少量青铜农具石器木器骨器为主刀耕火种排水、沤肥除草、治虫南稻北粟粟、稻、黍、稷、麦(五谷),桑、麻等(采集经济种植经济)种植为主,畜养为辅。独立发展,自成体系;1起源:2表现:意义:4特点:3耕作方式耕作技术耕作制度耕作制度水利灌溉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朝明清铁犁牛耕垄作法都江堰(四川)郑国渠(关中

2、)耦犁、犁壁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代田法漕渠、白渠、龙首渠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曲辕犁,犁评一年两熟、一年三熟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请仔细阅读课本,完成下面表格。耧车(播种工具)一年一熟(完善)(完善)(农业动力革命)4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基本模式)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基本模式)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生产工具因素:生产关系因素:农民自身因素:封建政府扶植:采取重农政策,

3、注意减轻农民负担1含义:2形成:时间:原因:性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5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负担沉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不利于技术革新,催生容易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特征(基本特征)(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落后性)(稳定性)6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王朝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评价积极方面:消极方面: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随着人口

4、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小农经济开始解体。破产:7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别有哪些?有利因素:有利因素:不利因素:不利因素: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农民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农民为生存而努力、精耕细作;农民为生存而努力、精耕细作;政府的重农政策政府的重农政策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分散、简陋分散、简陋抗灾能力弱;抗灾能力弱;分散、个体分散、个体难以开展大生产,不利于技术革

5、新;难以开展大生产,不利于技术革新;赋税、徭役沉重;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旱、涝等自然灾害商品经济的冲击(在中国相当有限)8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看,我们今天的农民依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生活,本质上仍属于小农经济;但其性质又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经济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下的小农经济。我们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是不是小农经济?9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以铁犁牛耕为主;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1)农业起源:(2)内部分工:(3)耕作方式:(4

6、)耕作技术:(5)基本模式:(6)土地制度:种植为主,畜养为辅;巧记基本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种植为主,畜养为辅;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10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马桥文化石锄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11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12半坡遗址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地域差别南稻北粟,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碳化稻谷碳化稻谷(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出土)出土)炭化了的粟和菜籽炭化了的粟和菜籽(半坡遗址出土)(半坡遗址出土)13“五谷六畜五谷六畜”“十二生肖十二生肖”黍黍稷稷粟粟麦麦豆豆麻麻稻稻猪猪马马牛牛羊鸡鸡狗狗14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春秋时期的铁锄战国时

7、期凹形铁锄战国时期铁锄战国时期铁犁头、铁镰刀东汉东汉牛耕图画像石牛耕图画像石(甘肃嘉峪关市出土)(甘肃嘉峪关市出土)西汉时期的耦犁西汉时期的耦犁(形象图)(形象图)三处重要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回转,节省畜力;二是增加了犁评,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长。这是唐朝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15西汉赵过西汉赵过推行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田垄隔年代换所所以称作以称作代田法代田法。16

8、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都江堰建于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17关中,或关中平原,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郑国渠白渠漕渠六辅渠龙首渠井渠法边疆地区的坎儿井坎儿井起源于2000年前的汉代。它的特点是利用地面坡度引取地下水自流灌溉。据统计,吐鲁番盆地有坎儿井1237条,实际使

9、用853条,总长度超过5000公里,总出水量每秒约10立方米。坎儿井由坚井、地下暗渠、地面明渠、涝坝四个部分组成。竖井最深的在90米以上,一般长38公里,最长的达10公里以上,年灌溉300亩,最好的年灌溉可达500亩。18翻车的模型翻车的模型19隋唐五代南方高转筒车宋代水转筒车水力为动力清代风力水车风力为动力20高考真题1(2015天津文综)“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212(2015江苏单科)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

10、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223(2015浙江文综)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ABCD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风力水车车政事堂、北门门学士、内作使绫绫匠、高转转筒车车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监察御史中书门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经总要、草市234(2015新课标全国卷)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

11、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245(2015广东文综)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资本主义的萌芽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256(2015新课标全国卷)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267(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表1呈现的变化反

12、映了()表1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苏7817492782014天津卷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2892014重庆卷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2910(2013江苏)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