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65大学语文期末考试-指导资料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116921781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365大学语文期末考试-指导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0365大学语文期末考试-指导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0365大学语文期末考试-指导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0365大学语文期末考试-指导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0365大学语文期末考试-指导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365大学语文期末考试-指导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365大学语文期末考试-指导资料(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365大学语文2011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大学语文按照考纲,选取了从先秦到当代的优秀作家作品,所选篇目基本上都是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有一定的覆盖范围。课程内容以文学史的时间顺序和文学体裁来进行分类,分为十四章。每章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选择课文篇目,根据考纲的不同,具体的篇目数量也不同。每章的构成模式都相对固定,由概述和具体课文篇目组成。概述主要侧重宏观的文学史的知识,课文篇目侧重具体的作家作品。第一至十一章是学习和考核的重点,第十二章、十三章只要求一般的知识性了解;第十四章是写作,偏重应用文的模仿训练。作文的考核通常是记叙文、议论文、读后感、抒情文等,但也不排除应用文的写作,但其

2、重点是写作,而不是知识。考纲的总体要求,是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能够正确掌握规范的汉语言文字,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重要作家、作品、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有初步的了解;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鉴赏;能较熟练地掌握各种常用的应用文的写作技巧,从而使学生能自觉地学习并继承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该课程的考试为闭卷考试,试卷主要有七种题型,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题型一:判断题 (共30题,每小题1分,共30分)题型二:填空题 (共30题,每小题1分,共30分)题型三:选择题 (共20题,每小题1分,共20分)题型四:简答题 (共4题

3、,每小题5分,共20分)二、复习重点内容第一章先秦两汉诗人类最早的社会活动是劳动,故诗歌起源于劳动。原始歌谣的产生早于文字,故最早的诗歌就是人们的口头创作。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一个源头。它共收入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的分别是由于音乐的不同。“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共160篇。“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共105篇,其中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所用的舞曲乐歌,分周、鲁、商三颂,共40篇。诗经主要运用赋、比、兴的手法。诗经中的赋比兴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创

4、作的基本手法,特别是比兴结合,形成了中国诗歌独特的文化传统,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发展的基础。2楚辞:诗经之后诗坛沉寂了三百年之久,到战国时代后期,在南方的楚国才又出现了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体诗歌,这就是“楚辞”。奠基人就是屈原。“楚辞”一名,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汉代的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楚辞又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注本。“楚辞”成为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和典范,对后世诗歌和辞赋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鲁迅称其“逸响伟辞,卓绝一世”。3.汉乐府:“乐府”本是汉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汉代乐府民歌是汉代乐府诗歌中的民歌部

5、分。它广泛而生动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风貌和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感情世界,是诗经之后现实主义诗歌的又一光辉成就。汉代乐府民歌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瞩目。它首创了完整的五言诗体式,促进了文人五言诗的创作,为建安诗歌的繁荣做好了形式上的准备,对五言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最重要体式之一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其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和丰富的表现手法,都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萧统编的文选,标志着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成熟,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艺术成就。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突出:这组诗全是抒情诗,但带有较强的叙事性,并能将叙事、描写、议论与抒情统一起来;它极善于选取生活中的典型性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思想

6、情怀;它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在语言运用上,它虽明显表现出文人诗“雅”的特点,但又不是僵化的书面语言,没有人工雕饰的痕迹;它多用经过加工的口语,精炼准确,生动妥帖,言近旨远。明人胡应麟称其“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评说极为中肯。刘勰称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人五言诗的成熟,预示着一个文人五言诗时代即将到来。古诗十九首作为早期文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其“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风格,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地影响,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4、魏晋南北朝诗建安(196220)时期诗坛的代表人物是“三曹”(曹操、曹植、曹丕)、“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及女诗人蔡琰。

7、复习提示: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是诗经、楚辞的历史地位。掌握“汉乐府”的定义及发展变化,掌握“建安”时期代表作家;了解古诗十九首的历史地位及艺术成就。第二章先秦两汉文 (一)先秦文先秦是中国古代散文产生、发展和达到繁荣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力大增,随之出现了激烈的兼并和争霸。文学上,“士”阶层成为政治舞台上最活跃的力量,他们纷纷出谋划策,奔走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以期解决社会问题;另一些人撰著史书,编纂文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供统治者借鉴。我国古代的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产生,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历史散文的不同

8、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促成了诸子哲理散文的繁荣。当时有所谓“九流十家”之说,而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其次是兵家名家和杂家。主要著作有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等。1先秦历史散文与代表作 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确切地说,是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春秋时期,周天子和各诸侯国均设史官,并开始了私人修史,出现了春秋以及左传国语等极富特色的历史散文。春秋本是当时各国史书之通名。我们今天看到的是鲁国的一部编年史。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

9、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名著。它与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战国策所记以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铺张辩丽,夸饰恣肆,气势丰沛,是它最主要的行文风格。2先秦诸子散文与代表作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促成了诸子哲理散文的繁荣。春秋末至战国前期的诸子散文多成书于作者身后,由其门人及后学所辑,故多为语录体,或保留语录体痕迹。老子论语墨子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体散

10、文集,是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其言行辑录的。该书集中体现了他的思想学说。他提倡周礼,极力维持西周的奴隶制度及与此相关的行为规范,维护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表现了其政治上保守的一面;但他又提倡以“仁”为核心的新思想,反对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力主节用爱人;宣扬仁德,力主加强人们的伦理道德修养。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总结出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耻下问”等许多至理名言,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孔子晚年主要贡献是整理修订诗经等典籍。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学大师孟轲及其弟子合作的作品。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主张。庄子一书亦称南华经,是道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

11、之一。庄子共33篇,其中内篇为庄子自著,外篇15篇、杂篇11篇,多是由门人和后子所作。全书思想、文风基本一致,大体上反映了庄子的思想。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认为,其思想源于老子又有改变。他继承老子的辩证思想,但又将其发展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他提倡率直人性的自然人生,视“逍遥游”为人生之最高境界;他奉行明哲保身的贵生主义,主张自然、无为;他深刻批判黑暗现实,力主回到远古洪荒时代。庄子是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者,对后世文章的影响极为深远。(二)两汉文1两汉政论两汉论说之文主要包括哲理和政论两大类。哲理论文如刘安的淮南子、桓宽的盐铁论、扬雄的法言和王充的论衡等。两汉的政论文指单篇流传的奏疏或专

12、论,最有成就的作家是贾谊、晁错、刘向等人。其中晁错主张劝农务本的名篇,有守边劝农疏和论贵黍疏。2两汉史传史传是汉代散文中成就最突出的领域,史记和汉书代表其最高水平。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凡五十二万余言,一百三十篇,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各体有机配合,构成了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的历史巨著。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三)魏晋南北朝文魏晋时期,散文出现了新的气息。到南北朝时期,散文创作沿着两条道路演进:南朝出现了一种崭新的美文文体以讲求声韵、辞采、对偶为特征的骈文;北朝则在汉化以后继续创作传统的散文,诞

13、生了郦道元的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这样的名著。骈文是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与散文是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亮亮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刘峻的辨命论、广绝交论等广为流传。复习提示:重点掌握先秦文的概况,了解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的主要代表人物、政治文学主张及作品。第三章 唐宋诗唐代诗歌繁荣主要表现在:诗歌数量多,诗人多;题材广泛;体裁完备;风格流派众多;艺术手法多样等方面。初唐:初唐诗坛有两大作家群:一是继承六朝以来“以绮错婉媚为本”的宫廷诗人,而是改革六朝诗风的诗人,以“初唐四杰”和陈子昂为代表,王勃、杨

14、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位优秀诗人,他们对六朝诗风多有批判,诗歌内容充实,诗风较为刚健厚重,对端正唐诗发展方向作出了贡献,但未能开出一代诗风。陈子昂更是明确提倡汉魏风骨及风雅比兴传统。盛唐:1孟浩然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孟浩然一生大部分时间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故山水田园是其诗歌最主要的内容。但他一生又没有忘怀世事,渴求入仕,故其诗中时常流露出仕与隐的思想矛盾。在唐代诗人中,能抛开初唐应制和咏物诗歌创作的局限,开唐代山水田园诗派风气之先者,首推孟浩然。他不仅在内容上将山水、田园与行旅等相结合,而且在艺术手法上开拓创新。他不以描模山范水为尚,而是将自己的审美

15、情趣和感情色彩融于景物之中,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语言平易清旷,形成冲淡自然而又不乏壮逸之气的艺术风格。2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在张九龄为相期间,王维颇富积极进取之心,诗作亦呈现出奋发昂扬的风貌。中年以后,致力于山水田园诗的创作。王维将归隐视为傲世独立的表现,把返归自然当作精神的慰藉和享受。其诗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语)。禅宗修养又令他心境空明,其诗自然美与心境美融为一体,创造出水月镜花般的明净秀丽的诗境。孟浩然和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的代表人物,他们继承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山水诗的传统而又加以发展,将山水与田园紧密结合,形神兼备,达到诗意与画境的完美结合。3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早年博览群书,学剑术,并有隐居经历,同时也有许多社会交往。大约24岁时出川远游,下江陵,游洞庭、金陵、苏、杭、越等州,后至扬州,再溯江而上,观云梦,后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定居安陆。然后开始为期10年的“隐不绝俗”的生活,为入仕进行了多方的干谒活动。天宝元年(742),因吴筠的推荐,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