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14-1断层3.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917276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2.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讲14-1断层3.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讲14-1断层3.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讲14-1断层3.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讲14-1断层3.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讲14-1断层3.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讲14-1断层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14-1断层3.(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章 断层 (Fault)概论 3 断层的力学分析 断层形成的相关因素 断层形成是一个复杂的 动力学过程,也是一个 复杂的课题,涉及以下 有关因素: n破裂发生和断层的形成 n断层作用与应力状态 n岩石本身的力学性质 n断层形成的物理环境 岩石破裂的基本条件 l材料(岩石)类型 l围压条件(P) l温度条件(T) l应变速率() l施加应力类型(压缩、 拉伸) l孔隙流体影响 l右图代表材料从脆性到 韧性的过渡,也反映脆 性材料随T、P增加而出 现向韧性转化的趋势。 岩石断裂准则 l岩石断裂是指由于外力作用时使物体产生的介质不连续面。 为什么岩石会产生断裂? l影响因素很多,有两个因素是关

2、键因素: n岩石要发生破裂时截面内的应力状态,要达到临界(或极限 )应力状态; n材料力学本质的影响。 l在极限应力状态下,各点极限应力分量所应满足的条件称为 断裂破坏条件或断裂准则。 断裂准则类型 l库伦理论(最大剪应力理论,水平直线型包 络线理论); l纳维叶理论(库伦纳维叶断裂准则)斜 直线型莫尔包络线理论; l抛物线型莫尔包络线理论; l格里菲斯断裂准则。 l在4000,15000,30000(psi)围压下,对三根圆柱体灰岩做标准压缩试验 。 l每一次实验记录破裂时1、3,最大主应力与断层面夹角,画成不同应力 图。 l三个圆分别代表了试验期断裂时的应力状态,分别画出一条与n轴呈2角的

3、 半径,半径与圆的交点坐标反映岩石破裂时断层面上的正应力(n)和剪应 力(),交点就是“破坏”点。 l连接各个应力圆的破坏点,即为灰岩破坏时的莫尔包络线。 l莫尔包络线就是材料破坏时的各种极限应力状态应力圆的公切线。 1 1 12=3 33 2 2 莫尔包络线特征和意义 l包络线代表了断层作用的应力的临界 值,当一点的应力状态的应力圆与莫 尔包络线相切,这点就开始破裂,称 为莫尔包络线为破坏曲线。 l莫尔包络线分开了不稳定域和稳定域 。 l莫尔包络线可以是一对直线,也可以 是曲线。 l莫尔包络线总是向最大主应力(压应 力)方向张开,它表示岩石在压缩条 件下比拉伸条件下要强。 l莫尔包络线与原点

4、相交,说明材料不 能经受任何张应力,即内聚性(如干 砂的例子)。 断裂线 不稳定域 稳定域 =0+n 不同应力状态下的摩尔圆 u表示应力的莫尔圆是研究岩石破坏理论 各种准则的有价值的形象化手段。 u表示三种应力状态:纯张、纯剪和纯压 。 u表示应力值大小:拉伸时一个主应力为 负值,另一个主应力为0;纯剪切时是一 对相等的正值和负值;压缩时一个主应 力为正值,另一个主应力为0。 u圆的直径逐渐增大,表示最大主应力与 最小主应力之间的差逐渐增加( =1-3 ),当应力差达到某一特 定值时,材料即发生破坏。 u纯拉伸莫尔圆直径最小,暗示材料抗拉 强度比抗压强度小得多(两者相差10-20 倍)。 断裂

5、线(包络线) 纯张 纯剪 纯压 一般压缩 13 破裂方位与莫尔包络线形状的 相互关系 l对于图中每一个应力圆来 说,预期大致在P平面上 发生破裂,包络线斜率为 正的,一般角度(1与断 裂面夹角)小于45。 lP1点:断裂面与1呈30 斜交,剪破裂; lP2点:断裂面与1呈25 斜交,张剪切破裂; lP3点:张裂面与1平行( 0)。 库伦理论(最大剪应力理论) u包络线方程式: 0为抗纯剪断裂极限,也称为岩石的内 聚力。 u包络线特征:为水平直线型的破坏曲 线。 u理论意义:(1)最大剪应力(max) 为常量0 。即达到材料抗剪强度极限 时开始断裂,称最大剪应力理论或库 伦断裂准则。 (2)剪裂

6、面与最大主应力1的夹角( 剪裂角)=45,共轭断裂夹角(共轭角 )为2=90。 u适用条件:对于塑性材料或高围压情 况下,该理论比较合适。因此适用于 地表深层次构造环境。 库伦纳维叶断裂准则 l库伦理论存在问题:实验证明,当材料因剪切而破坏时,剪切面与最 大主应力方向绝大部分都小于45(即290 ); l库伦准则不适用于拉伸实验。 l纳维叶提出:岩石抵抗断裂的强度,由两个因素决定: (1)岩石的自然粘结强度(0):使岩石聚合的力; (2)内摩擦阻力,要使岩石断开的力,必须大于粘结强度。 l包络线方程式:=0+n 0粘结强度; n作用在该剪切面上的正应力; 内摩擦系数; =tan=(-0)/n

7、内摩擦角; 断裂发生所需要的临界剪应力。 l包络线特征:斜直线型包络线。 l理论意义:岩石发生破裂不仅与岩石 本身粘结强度(0)有关,还要克 服断裂作用的内摩擦力。 l适用条件:该理论较好解释野外所见 构造现象。剪切破裂面位于最大主应 力为平分线的锐角两边,两组共轭的 剪切面的夹角一般为25-30。 花岗岩 15 大理岩 28-30 辉绿岩 20 页岩 40 砂岩 25 l两组共轭的剪切面的交线即中间应力 方向(2),内摩擦系数一般为 0.466-0.70。 断裂线 不稳定域 稳定域 =0+n 格里菲斯断裂准则 u库伦纳维叶准则存在问题: (1)通常岩石破坏时的临界剪切应力远小于根据传统理论(

8、 分子结构理论)预测的应力值。 (2)实验结果包络线不是直线而是抛物线。 (3)在高围压条件下,两断裂面的共轭角可以接近90。 uGriffith理论:Griffith(1924)检查库伦纳维叶准则时发现 ,在微观尺度上,岩石像玻璃一样,它的破裂受到材料原始先 前存在的微观裂缝影响,这种裂隙称为Griffith裂隙。由于在裂 隙口的尖端产生应力集中,使岩石对断裂作用的阻力减弱。实 验结果的抛物线形包络线与Griffith模式一致。 l方程式:当1-33时,n2=4T0(T0+n) (2)单轴压缩下抗压强度 式中,T0为单轴拉张强度值 n 和n分别为剪裂面上的剪应力和正应力。 l包络线特征:抛物

9、线形包络线。 l适用条件:在脆性变形方面迈出了一大步,适用于原始材料具有各向 异性和已存在不同微裂隙条件下。 断层方位与应力方向的关系 (安德森模式) 提出模式前提: 1)地面与空气之间无剪应力作用; 2)三轴应力状态中一个主应力轴垂直地面; 3)断层面是剪切破裂面。 断层应力状态: u正断层:1直立,2和3水平。 u逆断层:1和2(中间主应力轴)水平,3垂直。 u平移断层(走滑断层):1和3水平,中间轴(2)直立。 正断层形成条件 l应力状态:1直立,2和3水平。 l断层产状特征:2与断层走向一致,上盘顺断层倾向下 滑。 l正断层形成条件:最大主应力(1)在垂直方向上逐渐 增大,或者最小主应

10、力(3)在水平方向上减小。地壳 水平拉伸和垂向上隆是最适合于发生正断层的应力状态。 逆断层形成条件 l应力状态:1和2(中间主应力轴)水平,3垂直。 l断层产状特征:2平行于断层走向,上盘顺断层倾向向 上滑动。 l逆断层产生条件:1在水平方向上逐渐增大,或者3逐 渐减小。地壳中水平挤压有利于逆冲断层的发育(例如大 陆造山带挤压碰撞带)。 平移(走滑)断层形成条件 l应力状态:1和3水平,中间轴(2)直立。 l产状特征:断层面走向在垂直于2方向上滑动,两盘顺 断层走向滑动。 左旋滑动:逆时针方向滑动。 右旋滑动:顺时针方向活动。 l形成条件:滑动方向与1、3应力大小有关。 l安德森模式是解释近地

11、表或地壳浅部脆性断裂的依据。 沙箱实验模拟正断层和逆断层的形成 Hubbert(1951)的实验 材料:沙子 实验过程:转动螺杆推动力推动金属隔板。 l隔板向右运动,在左间内发育了正断层, 它倾角为典型的60,为沙子内摩擦角的 余角。 l隔板继续向右运动,当沙子受到压缩形成 逆断层,断层倾角约为30。 动力学分析: (1)沙子在两室都处于静岩应力状态,各方 向的应力相等。 (2)隔板向右,使左间内水平应力减小, 3是水平的,1是直立的,形成正断 层。 (3)在右间内正相反,使右间内水平应力增 加,1是水平的,1是直立的,形成 逆断层。 主应力与各种断层关系小结 Anderson(1951)根据主应 力的性质,结合莫尔库伦 准则分析,总结了近地表地 壳中断层产生与主应力性质 和方位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