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5.3 精彩表达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6915967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3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5.3 精彩表达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天津市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5.3 精彩表达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天津市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5.3 精彩表达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天津市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5.3 精彩表达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天津市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5.3 精彩表达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津市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5.3 精彩表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5.3 精彩表达(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准确的审题立意和精巧的谋篇布局能使作文出彩,而一些作文的 优秀之处往往不是呈现在一个方面,而是表现在整篇文章之中。观 点之正确、立意之深刻、内容之充实、结构之严谨、头尾之精彩 、修辞之多样、感情之真挚、细节之感人、手法之变化、句式之 灵活、创意之新颖等,都体现了表达的精彩。下面从不同的侧重点 鉴赏优秀作文表达的精彩。 -2- 一、紧扣题旨,辩证说理 【例题】 (2016全国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 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 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 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

2、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 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3- 【审题分析】 本题命题方式与2015年相比没有什么变化,都是 属于任务驱动型的作文。题目中的“比较”,大致与去年作文要求中 的“你认为”“权衡与选择”的意思差不多。它既是要求,更是提醒。 可以比较辨析这三种途径,表达你的看法,明确倾向性;也可以从三 种途径中选择一种,来直接立意和阐述。 如选取第三条途径,可以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觉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即语文”

3、“生活体验 与语文素养”等来立意。 需要注意的是要重点从语文素养是怎么形成的角度思考和切入 。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立意,都要注意表达的中心要明确,即对“途径” 的阐述是写作的主要内容,但核心是“语文素养的提升”。 -4- 如果从综合角度入手,即写比较的过程也可以,但写作中仍然要 体现“比较”的意思。这样更能体现考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逻辑的严 密性,注意要体现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古今中外、现实未来都可入 题,切不可浮光掠影,泛泛而谈。 -5- 【例文】 生活实践更是语文素养的源头 老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埋头苦记,认真思考,有效的教学使 我们在短时间内获取了大量信息;海量的课外阅读,丰富了我们的 知识,

4、拓展了我们的视野。但是,在我看来,贯串于我们一生的社会 生活实践活动,对我们语文素养提升的作用更大。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道出了读书与社会实践的 关系。“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书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 贤经验的结晶,是进步的阶梯。“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物 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 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 才知道做工的劳苦;跌过跤,才知道摔打的痛楚。有了丰富的人生 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才能体会书中描述的真切,才 能将书中所读化为自己所用,那才是真正的语文素养。 -6-

5、古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两句诗道出了人 生实践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生活在大唐由盛转衰时期的杜甫,是不 幸的,但又是幸运的。兵荒马乱中的颠沛流离,不能安定生活的痛 苦,让杜甫更切身地体验到了书本上读不到的东西,而正是这种体 验,促使他写出了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 “三别”等被世代传诵的不朽名篇。可以说,动荡的社会不仅给了杜 甫更真切的社会体验、更丰富的积累,也让他有了更深远的思考, 更造就了一个全新的杜甫。 -7- 唐诗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课堂上,我们对这种情感很 迷茫: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踏上了归途,应该心情欢悦,而且这种欢 悦会随着家乡的临近越来

6、越强烈,何来“怯”的感受?随着老师的讲 解,我们才恍然大悟。因为诗人贬居岭外,与家人“音书断”,一方面 自然是日日夜夜想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时刻刻为家人的命运担忧 ,害怕他们被自己连累而惨遭不幸。原来,是因为我们没有那种情 感的现实体验。可见,没有社会实践,就连诗句也理解不了,更不要 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了。 生活也是一堂语文课,每一天都意味深长。只要投入其中,就会 有所得,有所悟,还愁不能提升语文素养? -8- 【点评】 首先是准确理解了作文要求,三条途径选其一,这样,切 口小,容易集中用力,并且标题就亮出观点,中心明确。其次,采用了 标准的“总分总”式结构,第1段扣住“比较”,引出观点;中间三

7、段 分别从实践加深对书本知识的体验与理解、社会生活会更丰富人 的精神世界、没有社会体验难以理解前人作品三个方面论述实践 与语文素养提升的关系;最后一段略加小结。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结构严谨。再次,内容充实,说理与举例融为一体,且举例多样,有略 有详。最后,语言准确流畅,尤其是古人诗句的引用,而且都放在段 首,既有结构上的作用,更体现了作者的语文素养,与所论述的话题 相得益彰。 -9- 二、立意深刻,切中时弊 【例题】 (2017全国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 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

8、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 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 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 于800字。 -10- 【审题分析】 若选择以我看高考为副标题写作,须从标题 的拟定开始,就聚焦对“高考”的看法与评价:既可肯定高考对国家、 社会、个人的意义与价值,如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对公平社会 的建设意义,对个人提升的引领作用等;也可质疑讨论高考考查的 科学性、录取制度的公平性以及高考催生的

9、教育乱象等。 若选择以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作,可供写作的空间比较大, 可供选择的文体较多,如记叙类文体,可以围绕材料的触发点对自 己的高考经历或憧憬进行筛选整合,传达出“我”对“高考”的生活过 往与内心期许,甚至通过个人轨迹折射时代变迁。有能力的考生还 可以将其虚构为小说,间接传达“我”对“高考”的独特体验与个性理 解。此题也有散文、诗歌等文体的写作空间。 -11- 【例文】 走过独木桥 开启阳关道 我看高考 近千万考生汇聚在这一刻,在人潮中,我挤上通向理想彼岸的独 木桥高考,面对这个热了40年、还将持续热下去的“高考”,我写 下了我看高考这个作文题目,我不想说我挤过去了就成了人才 ,也说不透高

10、考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的道理。我只能说说我 十二年寒窗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说一说这一刻我的领悟。 当我走过2017年6月7日,我应该开启我生命的阳关道。 26年前,高考让老爸从农村到城市成功突围,喜脱“农皮”。十二年 寒窗苦读,听惯了“要好好读书,不然将来没有出息”之类的谆谆教诲 ,我心里也扎根了成功走过高考就有了好人生的观念。这不只是我 的想法。 -12- 不过,这一刻,我突然想:如果我经过高考,却掉下了独木桥,那该如 何?就算人生失败了吗?十二年的苦读就白费了吗?我的小学同学小 林,读完高二就留学去了,高考都不参加呢,他是不是比我更加失败? 反过来,我挤过了高考的独木桥,就算成功了吗

11、?高考之于我们,到底 意味着什么? 季米里亚捷夫说:“人类唯有在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过程中才能 前进。”我以为这也适合每一个人。十二年寒窗十二年高考备考, 我从懵懂孩童成长为奋斗的青年,这期间,有知识的不断增长和成 绩进步的喜悦,也有过失败的和受挫的伤痛,体味到学习的艰辛和 酸楚,也磨砺了意志的不屈和顽强,还懂得了一些人生的道理。 写到这里,我瞬时明白,高考这座独木桥我是挤过去了还是掉下 去了不是太重要,能够挤上这座桥,本身就是一种成功。高考不是 成功或者失败的终点,而是开启人生新天地的起点。 -13- 尽管每年大学录取比例都在提高,但每年高考结束总是几家欢喜 几家愁,落榜的考生和不如意者不在少

12、数,周浩弃北大转学北京工 业技师学院也并非傻帽。每年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大有人在, 甚至有些还是名牌大学的。理想大学梦的实现不一定是人生必需 的选择。 因此我想,假如我挤过独木桥进入了心仪的大学,我定然会珍惜 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才。但如果我掉下了 独木桥,我也不会黯然神伤,游泳上岸,还是可以从无数条道路中选 择一条通向我人生幸福的道路,因为经历过十二年备考的磨砺,承 受了今朝高考的淬炼,我已经获得了不少成长的和前行的力量,足 以让我走上人生的阳关道。 流星之所以美丽在于燃烧的过程,人生之所以美丽在于奋斗的过 程。高考的独木桥,是人生奋斗过程中的重要一段,认真对待过,这

13、就够了,重要的是走过之后,还要开启人生的阳关道,继续努力奋斗 。 -14- 最后在我写下“走过独木桥,开启阳关道”这个标题的时候,我想说 ,这是我的想法,也应该引起战友们和未来者的思考。 (此文来自网络) -15- 【点评】 这是一篇围绕高考,发表“我看高考”观点的议论文佳 作。文章由考场起笔,由材料要求入题,首段直接写到“写下我看 高考的作文题目”开篇点题,接着引出谈论的重点“我的领悟”,给 人以不蔓不枝、开门见山的明快之感。“当我走过2017年6月7日, 我应该开启我生命的阳关道”一句,独立成段,彰显了文章的观点,而 这一观点用比喻的形式说出,既有文采,又生动形象地指出了高考 的重要意义,

14、同时再点标题。文章中间的议论,用自己的切身感受 与同学小林的对比设疑,用季米里亚捷夫的名言解疑,用例生动、 真实,多样,手法巧妙。接下来作者用流星的美丽在于燃烧的过程 、人生的美丽在于奋斗的过程,将自己对于高考的认识拓展深化, 这就明显高于对成败的一般认识,显示了作者思想的成熟和深刻。 最后一段,再回到题目上来,结尾扣题,首尾照应,显示了文章论证结 构的严密。 -16- 三、思维缜密,说理有力 【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 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

15、失真,文章宁复见 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 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题目自拟,观点自定;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 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17- 【审题分析】 这段文字的关键句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 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命题者的导向是十分 明确的,即“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两则材料 从正反两方面来印证,说的是同一个观点,即为文为人应该做到“言 为心声”“文如其人”。 -18- 【例文】 言自心,文成人 古人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者的性格

16、特质乃至人品在很大 程度上都溶解在个人作品之中,性格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 下笔悠远。固然“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文品与文章有 背离的可能,然也有边角可见其为人。 内在人品、精神形象与外化表现息息相关,即便达不到完全一致 ,也终有相应透射。美国史学界曾流行过一句话:一个性格温顺善 良的男人,他做梦也不会把刀插进一个孕妇的肚中。同样,人的人 品特质也是如此,倘若纯情温良,怎会行文浮躁局促?倘若个性褊急, 又怎能完全定性行文呢?因而文章或多或少都会透露出作者的性 格特质与人品,即“文如其人”。 人清,文明,此之谓“言为心声”。 -19- 内在人品特质是外化表现的最大操纵者,常有人说我心思细腻, 因而行文结构缜密,文字灵动,大抵也出于此。 生命的经历塑造了性格与人品格局,而人品格局又框架了文章格 局。“文革”之时参军的毕淑敏,在悬崖峭壁上俯瞰时积蓄了对生命 的珍重,在恶劣高原上庆生时体悟了青春的沉重。“动辄行者无疆”, 生命的沉重塑造了她清澈如水的医心,给予了她有条不紊的规章, 历练了她苦口婆心的耐性。她下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