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问题集锦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914850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问题集锦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文言文问题集锦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文言文问题集锦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文言文问题集锦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文言文问题集锦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问题集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问题集锦(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桃花源记: 1、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 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1)作者希望生活在文中虚构的世外桃源里,在这个 社会中,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人民各 得其所。 (2)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个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 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 的积极意义;但它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 2、文章的思路: 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3、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 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 社会环境:安定平

2、和。 生活状况:安居乐业。 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4、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 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1)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 (2)桃花源人向渔人说明他们来到桃花源的原因。 (3)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 (4)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 5、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 道也。” 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 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6、“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 此”包括哪些内容? 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以及他归途中 做标记的事。 7、听了渔人的讲述后,村人“皆叹惋” ,他们为什么“叹惋”? 为外面的

3、朝代更迭、战乱频繁而叹惋。 8、请用一个成语概括陶渊明笔下的理 想社会。 世外桃源 陋室铭 1、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托物言志 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 节操。 2、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 什么含义? 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 省略掉前半句,以后半句总结全文,使文章更 具雄辩力量,表明自己的陋室不陋,表明自己 的高洁志趣。同时又与开头的“惟吾德馨”相照 应,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 何言外之意? 表明了作者对官场腐败生活的厌恶与批判。 5、作者是从哪三

4、个方面描写陋室不陋的? 居住环境、往来人物、生活情趣 6、本文写自己的陋室,为何在文末提 及“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的高洁志趣。 爱莲说 1、本文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志趣? 托物言志 在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世风中,作者不愿意 隐逸,而志在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2、作者称莲是“花之君子”,作者心目 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该是这样的:不与世俗同 流合污,不献媚权贵,豁达正直,美德远扬, 仪态端庄,气节高尚,令人尊敬。 3、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莲?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 爱,宜

5、乎众矣。”有何言外之意? 讽刺、批判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世风。 5、本文主要写莲,为何还要写菊与牡 丹? 写菊、牡丹是分别从正面、反面衬托莲的君子 形象,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图名利的生活态 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大道之行也 1、文章的层次。 “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对“大同 ”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全文 的总结语。 2、“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 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 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指执政者施行大道,老百姓

6、 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3、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本文是 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的? 基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三个方面: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 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4、成语: 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 的人。 夜不闭户:夜里睡觉不用闩上门。形容社会治 安情况良好。 5、比较阅读: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 : (1)“世外桃源”是在“大同社会”的理 想的基础上虚构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 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2)桃花源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正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养,幼有所 长”的具体表现

7、。 (3)桃花源中人民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与 “大同社会”的“讲信修睦”一致。 三峡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 观的?各有什么特点?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 、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 不同景象,夏水凶险,春冬之时的清幽,秋天 的寂静清冷与凄婉。 2、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 言特点。 写景的句子略。 特点:采用大笔点染的手法。 3、李白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 陵一日还”对应文中的哪句话?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文末作者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使人进一步体会山高、岭连、水长,同时山猿 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凄婉)气氛。 5、为

8、什么作者写水不按春夏秋冬四季 更替的顺序来写?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 为盛,所以先写“夏水”。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三峡美景的赞美之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 情。 答谢中书书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 景的得意之感。 2、本文中四种意境之美是什么?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称之美 记承天寺夜游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失意 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2、如何理解文中的“闲人”?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 闲人”指自己

9、的闲官身份,包含了作者郁郁不 得志的悲凉心境,因此,赏月“闲人”的自得只 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嘲。 3、找出描写月色如水的句子,并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 作“积水空明”,月影比作“藻荇交横”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透明,月 影斑驳,摇曳多姿,表现竹柏倒影的清丽 淡雅,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 亦真亦幻的美妙世界。表达了作者清静、 舒适、愉悦的心境。 湖心亭看雪 1、描写雪后奇景的句子,并赏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 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运用白

10、描手法,先由近及远勾画出西湖雪夜 的景色,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浑然一体, 呈现出西湖在雪夜里那一片白茫茫而又寂静的美 感。再写湖上景色,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一 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即生动勾勒出雪后奇 景,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及超 凡脱俗的闲情逸致,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 无奈的伤感也暗含其中。 2、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有何表 达作用?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 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 暗示作者的“痴”,为下文埋下伏笔。 3、相公“痴”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 外的闲情逸致。

11、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感情和淡淡愁绪,同 时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核舟记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我国古代高超的微雕技术的赞美之情。 2、文段中哪些细节表现出小舟是“泛” 于水面,而非快速划行的? 苏、黄共阅一手卷 舟尾横卧一楫 两舟子啸呼、烧茶 3、文中介绍核舟的顺序: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 4、介绍核舟正面的时候,为何先从中间写起,而不 是按顺序从船头写起? 中部船舱高起而且宽敞,舱边的窗子又可以开关,引 人关注,合乎视觉逻辑。 窗边刻字为核舟主题“大苏泛赤壁”作了情境烘托。 5、核舟雕刻的主题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大苏泛赤壁 6、总说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

12、的句子:能以径 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7、赞扬王叔远技艺精湛的句子: 嘻,技艺灵怪矣哉! 观潮 (1)中心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文章题目为“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 中健儿弄潮? 既写风景又写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 助人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 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 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 (3)文中最后一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不多余,是为了侧面烘托潮水之盛和水上表演的精彩 。 (4)观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极力赞美钱塘江潮之雄伟壮观,对故国山河及其风土 习俗一往情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