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湘教版必修1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6914642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湘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湘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湘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湘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湘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湘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湘教版必修1(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一二 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1)生命出现前: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 (2)生命出现后:有机进化,即生物演化极其活跃。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1)物种衰退和灭绝的原因: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 (2)两次全球性生物灭绝时期。 一二 思考讨论:生命起源于什么?地球早期对地表环境的演化起重要 作用的是什么? 提示:生命起源于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 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可 以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 一二 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

2、用 1.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要素的特点 (1)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 (2)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 2.产业革命以来,人类使地理环境产生显著变化 (1)原因: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 (2)程度: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 (3)行为: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 (4)结果: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一二 3.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通过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 于社会。 (2)不利影响:给自然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 存。 (3)启示: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

3、发和加剧 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 一二 思考讨论:“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扰动强度和幅度,已超 过自然扰动的程度。”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提示:这种说法不对。科学家们认为,在10年和100年的时间尺 度上,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扰动强度和幅度,已达到了可与 自然扰动相类似甚至更强的程度。但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人类活 动的作用还相对较小。 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 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恐龙是生活在距今2亿4 500万年至6 500万年前的一类陆生生物, 是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大多数属于陆生爬行动物,可以仅靠后肢 行走,但不能直立行走,支

4、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 久。但是恐龙却在6 500万年前的白垩纪结束时突然全部消失。 结合材料探究: (1)恐龙生活在哪个地质年代? 提示:中生代。 (2)在地理环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怎样? 提示:一方面生物是地理环境的产物,生物不能脱离环境,而必 须依赖并适应环境,维持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生物又是环境的创 造者,生物作为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 展起着非常特殊、重要的作用。 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 (3)地质历史上生物的灭绝说明了什么? 提示:在环境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导致了某些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

5、。生物灭绝说明了整体环境演 变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影响。 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 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 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变化” (1)时间变化:从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 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 (2)动物变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生无脊椎动 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 代人类时代。 (3)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 被子植物时代。 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 【例题1】 读某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 A.B. C.D

6、. 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 (2)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 的环境特点为( ) A.干燥,冷热多变 B.全球气候分异明显 C.湿润,森林茂密 D.寒冷,冰雪广布 解析:首先要明确图中化石的地质年代,如含三叶虫化石的为古 生代早期地层,含鱼类化石的为古生代中期地层,含恐龙化石的为 中生代地层,含裸子植物化石的为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地层。其次 ,结合地质年代与岩层新老关系,明确其地质构造形态。第(1)题,图 中为中生代地层,为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地层,均为古生 代地层。第(2)题,煤炭是地质史上的森林埋藏到地下,经过复杂的 地质作用而形成的。 答案:(1)D

7、(2)C 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黄龙玉,又称龙黄石。优秀宝石级的黄龙玉主要产自云南省保山 市龙陵县小黑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的苏帕河流域。自从黄龙玉被 发现以来,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使得许多盗采者冒着生命危险去开 采,导致环境严重破坏。2015年1月15日,中央电视台对云南数万村 民盗采黄龙玉现象进行报道,当地山体满目疮痍,让人心痛不已。 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 结合材料探究: (1)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怎样产生环境问题的? 提示: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 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

8、 力时,就会产生环境问题。 (2)为了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作为人地关系主导因素的人类应该 怎样做? 提示: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 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 的关系。 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对立统一 从统一的角度看,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密切。一方面,人类的生 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 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从对立的角度 看,环境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必须尊重自 然规律。 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 2.人类活动对

9、环境的影响 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 【例题2】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 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 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 解析:第

10、(1)题,由材料可知“生态裂谷”的形成是因在绿洲区过量 开采地下水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再根据图例分析,“生态裂谷” 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地下水位下降,所以附近的交错带的地下水流 向绿洲区,C项对。根据材料可知,自然植被恶化,A项错。该地位于 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风力侵蚀增强,B项错。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 动沙丘,D项错。第(2)题,“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 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D项对。森林消耗水量大,不 适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A项错。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不适宜发展 灌溉农业,B项错。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 地下水不现实,C项错。 答案:(1)C

11、(2)D 1234567 生物总是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而且演化的过 程是不可逆的。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第12题。 1.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 A.原核细胞生物B.爬行动物 C.真核细胞生物D.无脊椎动物 解析:第1题,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 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 答案:D 1234567 2.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是( ) A.中生代和新生代 B.古生代寒武纪和中生代末期 C.古生代和新生代第三纪 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解析:第2题,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

12、最重要 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 答案:D 1234567 人类出现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显著增强。据此完成第34题。 3.人类与其他生物都是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其区别在于人类( ) A.能够通过迁徙来适应环境 B.不受环境影响 C.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 D.对环境无影响 解析:第3题,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从其诞生之初即成为地 理环境的要素之一。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使其更适合人 类的生存,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是人类 区别于其他地理要素最显著的特点。 答案:C 1234567 4.全球“温室效应”与人类哪些行为有关?( ) 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使二氧化

13、碳增多,强烈吸收地面辐射 大 量排放的氟氯烃化合物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 臭氧层空洞使射 向地面的紫外线增加 森林面积减少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 A. B.C.D. 解析:第4题,引起全球“温室效应”的原因是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 料致使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与日俱增的二氧化碳强烈吸 收地面辐射,加之森林面积减少,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造成全球气 温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升高,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答案:C 1234567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 其中水、森林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根据以下材料, 完成第56题。 5.判断下图方框、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

14、 土壤水增多 库区蒸发量增大 蒸腾加强 植被覆盖率 增大 A.B. C.D. 解析:第5题,修建水库直接造成两个结果,一是使库区蒸发量增大, 二是使土壤水增加,进而使植被覆盖率增加,蒸腾加强。 答案:C 1234567 6.大面积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造成臭氧层空洞 水土流失严 重,环境恶化 许多物种灭绝 A.B. C.D. 解析:第6题,森林砍伐使森林吸收CO2的能力减弱,导致大气中CO2 增加,同时使地表裸露,水土流失严重,使生物多样性减少,但不会造 成臭氧层空洞。 答案:D 1234567 7.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地质剖面图上,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 。图中,陡崖出现在 处。甲处成为谷地的主要原因 是 。 (2)在图中序号所示地层中,有可能找到大量三叶虫化石的 地层序号是 ,有可能找到恐龙蛋化石的地层序号是 ,早期 人类遗迹应该到序号 代表的地层中去寻找。 (3)地球演化过程中,灭绝的恐龙等生物种类不可复生,这说明了地 理环境的演化具有 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