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习俗及饮食剖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913693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X 页数:27 大小:2.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明节的习俗及饮食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清明节的习俗及饮食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清明节的习俗及饮食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清明节的习俗及饮食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清明节的习俗及饮食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明节的习俗及饮食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明节的习俗及饮食剖析(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清明节的概述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 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 清明节。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 ,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 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古时又 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植 树节、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 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在二十 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节的故事 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 ,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 介子推

2、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 秋五霸之一,封赏了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 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 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 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 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 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 能吃生冷的食物。 清明节的主要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 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 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 这是 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 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

3、 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 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 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 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 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最主要的活动内 容。从前,清明节时,人家不 分贵贱,总要为逝去的先人上 坟扫墓。扫墓时间并不局限于 清明这一天,各地情况有所差 异。扫墓时,首先要剪除坟丘 上所有的杂草,修理陵墓周围 ,然后往坟丘上添上一些新土 培护,再烧纸钱香烛、供奉酒 肉饭菜,燃放鞭炮后,最后向 祖先行跪拜礼。 扫墓祭祖 踏青春游 放风筝 古人认为,放飞的风筝 可以带走邪气与晦气。清 明时节是个生机勃发的时

4、日,人们告别蛰伏的户居 生活,迎着春天的明媚阳 光,呼吸着青青绿草的气 息,脚踩着松软的土地, 徜徉在姹紫嫣红、莺歌燕 舞的原野上,那时的心情 该是多么轻快愉悦! 荡秋千 秋民俗相传,荡秋千可以 驱除百病,而且荡得越高,象 征生活过得越美好。秋千,意 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 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 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 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 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 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 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 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 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拔河 拔河也是一项极具趣味的体育活动,据说, 在时值春耕春种的清明时节举行拔河,具有祈 求丰收的意味,

5、历代帝王自然非常重视。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 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 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 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 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唐代长安 ,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 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 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 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清代天 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 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 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 地上。 鞠女子踢蹴鞠 斗鸡

6、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 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 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 ,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 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 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 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 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 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 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 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 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 中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 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 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 义。 插柳 每到清明,不论大江南北,家家户户都要折柳枝 插在自家的门楣上,大户人家还要将燕子状的节日食品串 在柳条上。前往郊外扫墓的时候,人人都

7、会在自己的衣物 上插上柳枝,小孩将柳条编成帽子戴在头上,姑娘们则将 柳枝斜插在鬓角,搭乘的车轿上也要插挂柳枝。据说,插 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 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 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 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 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 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 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插柳戴柳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 游戏。根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 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 高挂在柳

8、树上,弯弓射中葫芦, 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 定胜负。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 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 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 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 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 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 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 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 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 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清明小长假 踏青好时节 随着人们“清明不出游”观念的 逐渐改变,清明小长假旅游市场 渐成气候,旅行社和景区加大推 广力度吸引游客出游,打破了传 统旅游淡

9、季带来的困局。业内人 士认为,“清明游”有很大的市场 潜力,但目前旅游产品比较单一 ,缺乏特色和创新,旅游业应进 一步挖掘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内涵 ,开发出更多具有节日特点的民 俗旅游产品来满足游客需求。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的饮食 我国古代由于清明禁 火,所以不生火做饭只 吃冷食。在我国江南一 带就用艾草的汁拌进面 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 儿,便成了青团。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 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 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 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 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 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 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 好

10、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 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 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 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 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 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 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 显得格外重要。 吃螺蛳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 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 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 为丰满、肥美,故有“ 清明螺,抵只鹅”之 说。 农家有清明吃螺蛳 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 螺蛳肉烹食,叫“挑青” 。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 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 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 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 办社酒 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 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

11、们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荤以鱼 肉为主,素以豆腐青菜为主,酒以家 酿甜白酒为主。 吃绵菜饼 在温州这一带有吃绵菜饼 的习俗,绵菜饼顾名思义是 绵菜做的饼,也有人称为 清明饼,绵菜是照温州话 翻译过来的,原来它的学名 叫曲鼠草,是在清明时节 才会有的 吃白馍 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 ,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 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 。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 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 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上海旧俗,用柳 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 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 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谢 谢 观 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