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针沿皮透穴刺法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116909738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13.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耳针沿皮透穴刺法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耳针沿皮透穴刺法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耳针沿皮透穴刺法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耳针沿皮透穴刺法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耳针沿皮透穴刺法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耳针沿皮透穴刺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耳针沿皮透穴刺法(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p>&lt;p&gt;&amp;lt;p&amp;gt;&amp;amp;lt;p&amp;amp;gt;&amp;amp;amp;lt;p&amp;amp;amp;gt;耳穴沿皮透穴刺法 及其临床应用 近年来,本人采用耳穴沿皮 透穴刺法在治疗一些疼痛性疾病 及肢体功能障等疾病方面,取得 了见效迅速、治疗次数少、疗效 巩固的满意效果,现将其针刺方 法、临床应用、典型病案及体会 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治疗中 耳穴沿皮透穴刺法是利用毫 针沿着皮下刺入,用一针贯穿2 穴或某一穴区的全程的特殊耳穴 针刺方法。该法较多用于耳郭

2、的 耳舟、对耳轮及其上、下角等部 位。 【概述】 该法在治疗肢体、躯干疼痛 及或功能障碍,如颈椎病、急性 腰扭伤、肩周炎、坐骨神经痛、 中风或脑外伤导致的肢体功能障 碍等疾病方面,有着即时效应 快,治疗次数少,疗效巩固 的特点,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以 发扬广大。 【针刺方法】 利用毫针从某一穴点刺入, 沿着皮下与皮下软骨之间通达另 一穴点;或从某一穴区的一端刺 入,沿着皮下与皮下软骨之间通 贯该穴区的全程。 此法多适用 于耳郭的耳舟部 (上肢区)、对 耳轮的上、下脚 部(下肢区)、 对耳轮部(躯干 区)、对耳屏后 下方(枕、颞、 额区)。 耳 穴 形 象 示 意 图 耳 穴 图 【针具选择】 采

3、用0.25&amp;amp;amp;amp;#215;15mm或 25mm(32#,0.5或1寸)、 0.30&amp;amp;amp;amp;#215;15mm 或25mm(30#,0.5或1 寸)的毫针。 【进针方法】 先将皮肤按常规消毒,用左手 固定耳郭,拇指在前,食指和中指 从后方将所刺穴区的耳郭局部顶起 ,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从选 定的某一穴点呈小于 10&amp;amp;amp;amp;#176;的角度 刺入,然后沿着皮下与皮下软骨之 间通达另一穴点的皮下; 对于对耳轮部的较大的穴区 ,如果一针难以通贯全程,可采 用2-3支毫针接力连续刺入,以 通贯该穴

4、区的全程。 【手法应用】 进针后,用小幅度的捻 转手法57下,留针期间可 行此法23次,以加强针感 。 【针后患部活动的配合】 针毕后,即刻令患者活动患部 ,如颈椎病者,做上、下抬头、低 头及左、右转头动作。越是活动困 难的动作,越要多加活动。若肢体 瘫痪不能主动活动者,经被动活动 10余分钟后,让患者再试。留针期 间,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体力,不断 地或间歇地活动病患部位。 【留针时间】 一般留针5060分钟, 病痛严重者可留针23小 时。 【临床应用】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和掌握 ,以下按本人常应用的病症,将 其穴位的选择及其刺法叙述如下 : (1)颈椎病 n主穴: 颈椎区( 双侧) 配穴: 兼有

5、肩部疼痛者加肩-锁骨(选患 侧); 兼有肘以下至手指疼痛、麻木者加 肘-腕-指(选患侧); 兼有后头部、头顶部疼痛、麻木及 或伴有眩晕者加枕-颞-额。(选双侧 )。 操作: 颈椎区: 从胸椎与颈椎交 界处进针,向下沿皮 透刺,贯穿颈椎穴全 程。多数颈椎病患者 ,在颈椎穴处有明显 的压痛,针刺时患者 也往往感到有较强的 刺痛,并放射至耳根 部。 一针从肩穴向下沿 皮透刺至肩穴与锁 骨穴连线的中点处 (即原耳穴方案的 肩关节穴),再用 一针从此中点向下 沿皮透刺至锁骨穴 处。 肩锁骨 肘-腕-指 一针 从肘穴向 上沿皮透 刺至腕穴 处,再用 一针从腕 穴向上沿 皮透刺至 指穴处。 枕-颞-额 从枕

6、穴向 前下方沿皮透 刺经颞穴至额 穴处。 (2)原发性坐骨神经痛 主穴: 臀-坐骨神经-交感(患侧)。 配穴: 先针刺主穴,针毕后让患者做弯腰 及患肢的向前抬腿(膝部勿弯)、后 伸动作,反复做数分钟,一般即有明 显好转,再根据遗留相对较重的症状 随症配穴:腰痛者加腰骶椎区(患侧 );仍向下肢膝以下放射痛者加膝-踝 -趾(患侧)。 操作:臀-坐骨神经-交感: 一针从臀穴 向前沿皮下透刺至 坐骨穴,另一针从 坐骨穴向前沿皮下 透刺至交感穴。 腰骶椎区 从胸椎区 与腰骶椎区 交界处进针 向上沿皮下 透刺至腰骶 椎区的末端 。 膝-踝-趾: 用两针接力 刺入,先用一 针从膝穴区的 后缘沿下皮刺 至踝穴

7、区的中 点处,另一针 从踝穴区接力 沿皮刺至趾穴 。 (3)急 性腰扭伤 选穴: 腰骶椎区 (双侧)。 操作: 先针患侧,后针健侧。从胸 椎区与腰骶椎区交界处进针向上 沿皮下透刺至腰骶椎区的末端。 此穴若一针难以贯通全区时,可 用两针接力刺入,或从该穴区的 上、下两端针尖相对刺入,并沿 皮下刺至该穴区中点处。 (4)肩周炎 主穴: 肩-锁骨 (患侧)。 配穴: 肩痛牵及肘部者加肘-肩(患侧) ; 颈项部肌肉僵硬者加颈椎区。 操作: 肩-锁骨: 可用两针刺入,一针从肩穴 区上缘向下沿皮下刺至肩穴与锁 骨穴连线的中点处(即原耳穴方 案的肩关节穴),另一针用接力 刺法从此中点沿皮下刺至锁骨穴 处。

8、肘-肩: 从肘穴向下沿皮下刺至肩穴 ,如一针难以贯穿者,也可用两 针接力刺入。 颈椎区: 参见颈椎病该区的操作方法 。 体会 本法对于肩周炎后期无疼痛仅有功 能活动障碍也有很好的即时效应,这 是很难理解同时也是很值得深入研究 的内容。众多临床病例发现,针后患 肩周围僵硬的肌肉多数能很快松弛下 来,因此猜想本法能快速松弛紧张的 患部肌肉是快速恢复肩关节功能活动 的重要因素之一。 (5)中风或脑外伤性偏瘫 主穴: 枕-颞-额(患侧)。 配穴: 根据患者肢体功能障碍 的具体情况,分别选用以下穴 位: 上肢瘫痪:肩-锁骨、肘-腕-指。 下肢瘫痪:臀-坐骨神经、髋-膝 、膝-踝-趾。 操作: 枕-颞-额

9、、肩-锁骨和肘-腕- 指: 参见颈椎病中此三种透刺穴 区的透刺操作方法。 臀-坐骨神经: 从臀穴区的后缘沿皮下 透刺至坐骨神经穴区的中部 。 髋-膝: 从髋穴区的后缘透刺至膝穴 区 的中部。 膝-踝-趾: 从膝穴区的中部经踝穴区透刺至 趾穴区的顶点。 【体会】 应用此法治疗上述提及 的病症,均有上百例或数 十例的治疗案例,其体会 是: (1)即时效应快,无论病程 长短、病情轻重,多数病人在针 毕后,即可得到疼痛的缓解及或 运动功能的恢复,而且其效果随 着患部的活动逐渐加大,一旦见 效后,很少有反弹现象。 (2)治疗次数少,许多轻 症或初期的颈椎病、原发性坐 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肩周 炎等,仅

10、1-3次即可消除症状。 (3)除准确地选穴和正确的 操作方法外,针毕后的立即活动 患部是快速取效的另一关键。 (4)部分较重的病症,当见 效一定程度后,再按原法治疗, 会有停止不前的现象,此时可配 合体针等疗法,以尽快地解除病 人痛苦。 【病案举例】 1颈椎病案 李&amp;amp;amp;amp;#215;,女,50岁,某大学副教授 ,患颈项疼痛3年。初诊时,患者 颈项部发僵,向下低头及颈部向左 右旋转时伴有疼痛,颈部向右侧旋 转时,右侧肩部及上肢有放射痛, 右手拇、食、中指麻木。 查体:颈部肌肉僵硬,颈部无红肿,右侧C4- C6椎体棘突旁压痛(+),右侧颈肌紧张, 可触及条索状物,

11、右侧肩胛肌、斜方肌有 明显压痛,头颈左右旋转受限,击顶试验 (+)。 X线提示:生理曲度消失,C3-C5椎体双突征 ,C4-C6椎体前缘下角前韧带钙化,C4-C7 椎体后缘骨质增生。诊断:颈椎病(神经 根型)。 治疗:选用耳穴颈椎(双侧)、肩- 锁骨、肘-腕-指(均选右侧),采 用30#、1寸毫针按上述沿皮透刺法 操作。 针毕后,嘱患者马上活动颈部、肩部 、及手指,3分中后,患者即感颈部肌肉松 弛,疼痛消失,颈部向左右旋转的角度增 大,颈部向右侧旋转时向右侧肩部及上肢 的放射痛消失。嘱患者留针3小时后自行起 针。一周后二诊,患者自述,自第一次针 治后,除仍有右手指麻木外,其余症状均 基本消失,

12、再选用颈椎区(双侧)、腕-指 (右侧),用沿皮透刺法,留针3小时。以 后每周按此法治疗一次,共治疗5次,至右 手指麻木消失。半年后随访,病人症状未 见复发。 2急性腰扭伤案 患者祈&amp;amp;amp;amp;#215;&amp;amp;amp;amp;#215;,女,56岁,台湾居民,从美国 探亲后准备经多伦多市返回台湾,住进多伦多的 假日饭店,发病当日的清晨四时,因收拾行李将 腰扭伤,随即躺在床上不能动,几次想起床解小 便而未成,其随行的儿子劝其到某大医院挂急诊 ,但患者坚持要找一名针灸医生前来诊治。当接 到求治电话并赶到那家饭店时,已上午11时左右 。看到病人呈痛苦面

13、容且直挺挺地躺在床上,本 想让其坐起来以方便扎耳穴,但其起坐时引起了 腰部的剧烈疼痛,并放射到右下肢,于是让其不 要再动,就其原仰卧位进行针刺. 观其耳郭较大,用一次性0.5寸毫针管 针在双耳的整个腰骶椎穴区从下至上呈 10&amp;amp;amp;amp;#176;角左右,依次接力弹入三针,每针行 小幅度快速捻转手法57下,患者随即感 到腰部的紧痛、发僵感明显减轻。于是嘱 患者起床活动腰部,患者慢慢起身坐在床 边,没有出现剧烈疼痛,仅有较能忍受的 酸痛,于是赶紧去解小便,并拒绝了儿媳 的搀扶。 随后嘱患者活动腰部并在房间内行 走,30分钟后,初腰部仍有沉紧感外 ,余基本恢复正常,继续

14、留针,并加 刺体穴水沟、双侧后溪,继续活动腰 部,至腰部沉紧感基本消失后起针, 共留针90分钟左右。次日,患者电话 告知完全恢复正常。 4脑外伤性偏瘫案 张&amp;amp;amp;amp;#215;&amp;amp;amp;amp;#215;,男,36岁,建筑技师,一月前从 10米高的建筑塔吊上坠下,导致右侧脑外 伤,当时昏迷不醒、生命垂危,经某大医 院行脑部急救手术而挽救了生命,但仍遗 留右侧肢体偏瘫,遂求治于余。查患者右 上肢外展、上举困难,右下肢行走时无力 ,跛行,有“拉腿”现象,不能自行上下 楼梯, 取耳穴:肩-锁骨、肘-腕-指、臀- 坐骨神经、髋-膝、膝-踝-趾并按

15、上述 的“中风或脑外伤性偏瘫”中的进针 方法进行操作,针毕后,即让患者活 动上下肢,在走廊内行走,患者当即 感到患肢活动有力,并活动范围加大 ,观其行走时,跛行及“拉腿”现象 好转. 留针1小时,每隔20分钟,每针行 小幅度快速捻转57次,每日一次, 按此法治疗10次后,患者即能象正常 一样上下楼梯,跛行及“拉腿”现象 已不明显,仅当其行走23公里后, 才会感到右下肢无力,又有些跛行。 因该患者耳郭皮肤较薄,不宜长 期连续做沿皮下透刺法,以后该为每 二日或三日一次,并配合体穴肩髃、 曲池、外关、合谷、环跳、伏兔、足 三里、阳陵泉、太冲等穴,按常规法 针刺。45天后,病人患肢基本恢复正 常出院。

16、 【相关链接】 耳针透穴刺法与镇痛 耳针镇痛是耳针作用的一大特点, 我国著名的耳针专家黄丽春教授在其 所著的耳穴诊断治疗学中,对耳 穴功能归类的“十止”中,将“止痛 ”列在首位,在耳针的适应症中,也 将疼痛性疾病列在了第一类。 关于耳针透刺方法,黄氏在其 书中也有描述:“位于耳舟、耳垂 部位多用横刺即沿皮进针。如风溪 、肩关节、肩、锁骨穴。横刺多用 于透穴,即一针透几个耳穴,如盆 腔透生殖器穴,以盆腔入针,沿皮 下软骨上刺至内生殖器穴,下颌透 上颌、面颊区透穴等。” 在临床实际中,有很多时候即 使是很严重的疼痛性疾病,因个体 感觉上的差异,有时很难找到相关 的压痛点。因此有时会无从下手, 而采

17、用透刺整个穴区的沿皮透刺术 ,对整个穴进行刺激,不仅刺激量 增大,而且不需要先找压痛点,因 此,比常规耳针法快捷、方便。 本人耳针沿皮透刺法的特点是 针刺的角度更小,从选定的某一 穴点或某一穴区的一端呈小于10&amp;amp;amp;amp;#176; 的角度刺入,然后沿着皮下与皮下 软骨之间通达另一穴点的皮下或该 穴区的另一端,这样有利于透刺的 距离更长些,而且刺激量更大。 &amp;amp;amp;lt;/p&amp;amp;amp;gt;&amp;amp;lt;/p&amp;amp;gt;&amp;lt;/p&amp;gt;&lt;/p&g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