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6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岳麓版选修4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6906753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12.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6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岳麓版选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6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岳麓版选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6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岳麓版选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6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岳麓版选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6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岳麓版选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6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岳麓版选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6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岳麓版选修4(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6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目标导航预习导引 目标导航预习导引 一、少年天子 1.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 2.在祖母严格管教下学习满汉文化、骑射军旅之技和帝王统治 之术。 3.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组织编纂科学书籍、制造或购置科学仪 器。 二、平定“三藩”与收复台湾 1.平定“三藩” (1)原因:清初,“三藩”割据势力对国家统一构成了威胁。 (2)措施:1673年,三藩举兵反叛,康熙用剿抚并行的策略,历时八年 ,取得平定“三藩之乱”的胜利。 2.收复台湾 (1)原因:郑氏政权以台湾为根据地,坚持抗清,使东南沿海地区政 局不稳。 (2)过程:招抚失败后,用武力收复了台湾。 (3)管理

2、: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并实施了“展界开海”和 轻税政策。 (4)意义 促进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从此,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 目标导航预习导引 目标导航预习导引 康熙帝派兵进入台湾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设立了台湾府,加强了清朝对台湾的管 辖;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海防。 目标导航预习导引 三、抗击沙俄与中国版图的奠定 1.原因:17世纪中叶,沙俄开始侵扰黑龙江流域,对中国的东北边 境构成极大的威胁。 2.过程 (1)康熙亲政后,开始采取“永戍黑龙江”的方法,积极为抗击沙俄 侵略做准备。 (2)1685年至1686年,康熙帝组织了两次收复雅克萨的

3、战争,沉重 地打击了俄国军队。 3.结果: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 东段边界,这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目标导航预习导引 平定噶尔丹叛乱和抗击沙俄侵略分属于不同性质的矛盾,各是什 么矛盾? 提示:平定噶尔丹叛乱属于中央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 ,抗击沙俄侵略属于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势力之间的矛盾。 问题导学当堂检测 一、康熙帝收复台湾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 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 材料二 康熙三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 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霄贡”。康熙帝表示“台 湾不可与高丽

4、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 (1)材料一中率兵收复台湾的著名人物是谁?当时处在中国哪个 王朝统治时期? 提示:郑成功。清朝。 (2)材料二中,郑氏的议和要求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提示:不合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不能和外国同等对待。 问题导学当堂检测 (3)根据材料二,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结合所 学知识加以说明。为此,康熙帝对台湾采取了哪些措施?采取这些 措施的意义何在? 提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的一部分,它和清政 府的关系是内政问题;而高丽是一个国家,它和中国的关系是国与 国之间的关系,是中国的外交问题。为此康熙帝任用施琅为福建水 师提督,一举攻占澎湖,迫使郑克

5、塽投降,随即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 省。至此,在清朝割据了42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从而维 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 二、评价康熙皇帝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 帝王治天下,自由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 、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 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 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 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功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千里, 养兵几何方能分守?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 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坚固。 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一 材料二 噶尔丹者自言受达赖封

6、为准噶尔博硕克图汗。 三十五年,圣祖亲征噶尔丹,至克鲁伦河。噶尔丹败窜,慰其部 下曰:“此行非我意,乃达赖使言南征大吉,是以深入。” 柯劭忞等清史稿卷五二五 问题导学当堂检测 问题导学当堂检测 材料三 大臣惩前败,亦皆言藏地险远,不决进兵议。圣祖以西 藏屏蔽青海、川、滇,若准夷盗据,将边无宁日。且贼能冲雪缒险 而至,何况我军。五十七年,命皇十四子为抚远大将军于是蒙 古汗、王、贝勒、台吉各帅所部兵,或数百、或数千,于五十九年 春随大兵扈从达赖喇嘛入藏。诏加封第六世达赖喇嘛于九月 登座以拉藏旧臣贝子康济鼐掌前藏,台吉颇罗鼎掌后藏。 魏源圣武记卷五 (1)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的长城观。 提示:观点:

7、民心的长城比砖石的长城更坚固;长城内外都是中华 民族领土的组成部分。 (2)据材料二,指出噶尔丹叛乱与部分西藏势力之间的关系,并分 析噶尔丹言论的意图。 提示:关系:噶尔丹叛乱过程中,得到了部分西藏势力的支持。 意图:噶尔丹把叛乱责任全部推到达赖身上,妄图迷惑不明真相 的信徒。 (3)对于西藏地区的管理,康熙一改历代的传统做法。据材料三概 述其做法的创新之处及历史意义。 提示:创新:向忠诚于清朝的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授予职衔,把西藏 上层人物纳入到朝廷命官的序列。 意义:初步改善了西藏地方政府的建置(管理体制),使之直接置于 中央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 问题导学当堂检测 问题导学当堂检测 1.康熙时

8、期面临哪些主要矛盾,是怎样解决的? (1)问题 满洲贵族和中原汉族的矛盾。 清朝中央政府与所辖边疆地区民族的矛盾。 中华民族和西方殖民势力之间的矛盾。 (2)解决:通过加强君主专制,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解决了第一对 矛盾;平定“三藩”,出兵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收复台湾等,解决了第 二对矛盾;打败沙俄入侵者,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维护了国家 主权,解决了第三对矛盾。 问题导学当堂检测 2.如何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 康熙帝最突出的历史贡献是他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有力地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1)平定了三藩之乱,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2)统一台湾,扩大了清朝的

9、统治区域。 (3)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4)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注意加强民族团结。 (5)遏制沙俄扩张,维护国家主权。在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后, 康熙帝运用军事外交双重手段,迫使俄国接受中国的谈判建议。 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维护了边界170多年的稳 定。 问题导学当堂检测 1.康熙帝在下列军事活动中企图采用外交途径和平解决的是( ) A.平定“三藩之乱” B.收复台湾 C.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 D.沙俄入侵雅克萨 解析: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都属于巩 固多民族国家的重大军事举措,不是国与国的局势对垒。 答案:D 问题导学当堂检

10、测 2.康熙帝在接到来自某地的捷报后欣然赋诗:“万里扶桑早挂弓,水 犀军指岛门空。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牙帐受降秋色 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对该地 区他采取的进一步措施是( ) A.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B.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加强民族团结 C.设台湾府,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下 D.平定噶尔丹的叛乱,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解析:通过题干诗中信息“水犀军”“海隅”“九壤同”可判断其指的是 施琅收复台湾,其后采取的措施为设台湾府,使台湾正式隶属于清 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 答案:C 问题导学当堂检测 3.在签订尼布楚条约

11、时,作为签约一方,清朝使用了“中国”国号, 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 A.尼布楚条约是在双方平等基础上签订的 B.清初中国已经开始了近代化历程 C.尼布楚条约是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 D.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解析:关键是抓住本题的题眼,使用了“中国”,而不是大清国,故其行 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B项不符合史实,A、C两项是就条约签 订的背景和性质而言,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D 问题导学当堂检测 4.康熙帝曾评价自己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对历史发展 做出的最突出贡献是( ) A.通过抗击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的主权 B.将清政府的统治扩展到全国 C.缔造了巩固的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尊重和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 解析:康熙帝平定叛乱,抵御外敌、稳定边疆,客观上缔造了巩固的 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 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