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比较鉴赏练习.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906492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9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比较鉴赏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古诗比较鉴赏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古诗比较鉴赏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古诗比较鉴赏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古诗比较鉴赏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比较鉴赏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比较鉴赏练习.(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专题辅导高考专题辅导 专题四十七:古诗比较鉴赏讲稿 第五模块:古诗鉴赏 第一组 一般地说,诗人咏琴,较多地从听觉的角度,感受 美妙琴音所创造的艺术氛围。如“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 松”(李白诗),“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刘长卿诗), 当然,也有不少诗人视角不同,往往不直接状写所咏 之物,而是藉此言彼,通过咏物,表达特定的思想,苏轼 和王令咏琴,正是这样。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苏 轼琴诗 古风寥落欲何寻,常记南风素意深。 闻说五弦弦未断,欲于何处借人琴。 不独区区操缦间,要期追逐古风还。 吾民有愠何当解,学得南风不敢弹。 王 令琴二首 这二首

2、咏琴诗,打上了宋诗的烙印。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议论入诗。宋代 诗坛,注重议论入诗,借诗阐发一些哲理;二是注重 针砭现实,三是语言力避艰深晦涩,而求明白晓畅。 苏诗刻意表现理趣,王诗体现曲讽, 苏轼的琴诗,内容和形式都很特殊。在内容上, 该诗借物言理,言近意远;在形式上,该诗采用只问不答、 只驳不辩、答辩自在其中的手法。 琴二首与苏轼琴诗比,虽内容和形式上不求 创新,但借琴抒怀表意,也很耐人寻味。 “区区”是喜悦自 得的样子,“操缦”是拨弄琴弦,即弹琴,“愠”是怨恨、忧怨 的意思。诗人是把矛头直指当权者,抨击其不顾百姓的倒 行逆施。名为咏琴,实为讽刺现实。 李端鸣筝、柳中庸听筝与白居易夜

3、筝比较谈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李 端鸣筝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柳中庸听筝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白居易夜筝 李端的鸣筝,其着眼点在于摹写弹筝者的神态。 此诗虽仅四句二十字,却极其自然地将地点、人物、事件 等交代了出来。其格调是轻快的,这与柳中庸的听筝 不同之处。 柳中庸的听筝,则从听筝者的角度着墨,重在抒 写听筝感受。全诗直接写弹筝者动作的仅四字。“听秦筝” 三字,点破题旨。“无限秦人悲怨声”,为全诗定

4、下了 “悲怨”的抒情基调 ,诗人借助了两个新颖贴切的比喻 , 抒写听筝的感受。 最后两句,将诗人的离情别恨与“悲怨”的筝声有机 地结合起来,互相映衬。写筝声,未用一个象声词, 但借助于比喻、联想等法,将筝乐化为具体可感之物, 也将诗人的离情别恨抒写得淋漓尽致。 白居易的夜筝,此诗虽说也抒写了听筝者的 情感,但并非李端鸣筝中那妙龄女子的爱情,而 是“别有深情”;虽说也写出了听筝者的感受,但这与柳 中庸的听筝给人的感受相异,写法上也不像柳诗那 样采用巧比妙喻等多种手法,而主要是采用了乐曲中的 “休止”,国画中的空白”技法。这首夜筝则主要通过 “弦凝”、“指咽”与“声停”等特写镜头,以“无声”表达深

5、情。 这三首同题材的诗,都写听筝,但其着眼点都不在 表现弹筝者精湛的技艺,也不在描绘筝乐的内容,而是 “听筝之意不在筝”,借听筝以写人, 三首诗各有侧重。李端的诗,着重摹写弹筝者的 神态;柳中庸的诗,着重描写诗人听筝的感受,并以此 抒写自己的离情别恨;白居易的诗,则主要表现诗中主 人公“别有深情一万重”。 在写法上,李端的诗,主要用典,以一个生动的细节 表情达意,具有诗趣;柳中庸的诗,主要采用新颖贴切 的比喻,将表达筝之“悲怨声”与诗人之“离别恨”结合 起来,化无形为有形;白居易的诗,则主要运用“空白” 的技法,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童心可掬 诗心相映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与雷震村

6、晚比较谈 篱落疏疏一径深,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起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雷 震村晚 宿新市徐公店写景,抓住农村特有的篱笆、 小路、树木、菜花等景物进行点染,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 幅春夏之交的乡村风景 村晚的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 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 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 这两首诗将儿童生活的“趣”这一角度作为切入口,再 现了孩子们的无忧无虑、天真可爱。 宿新市徐公店写孩子,运用了“定格”的手法, 当追黄蝶的孩子来到满地金黄的环境,花蝶一色令他们 眼花缭

7、乱的时候,儿童是着急、呆立,不知所措,还是 拨开菜丛、继续寻觅,抑或无可奈何、失望而归?这些, 诗人并没有写出来,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 雷震的村晚比较注重意境的创造,这首诗描绘 的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 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 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别有风味少年歌 王维少年行与李白少年行比较谈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王维少年行(其三)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李白少年行(其二) “少年行”,属乐府旧题,古代诗人一般以此题咏少 年壮志

8、,以抒发其慷慨激昂之情。这两首少年行, 皆沿用乐府旧题,同中有异,异曲同工。这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方面: 1.塑造的少年形象有别 王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武艺超群、刚猛顽强、勇于杀 敌、战功显赫的少年英雄的形象。 同是写少年,王诗突出其勇猛杀敌之气慨,李诗则 突出其豪爽倜傥之个性。 2.吟咏少年的笔法有异 王维的少年行,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 分别从少年的“技”、“胆”、“姿”、“绩”方面下笔,成功地 塑造了一个威风凛凛、驰骋沙场的少年英雄的形象。 李白的少年行,此中之“笑”字,堪称点睛之笔。 它不仅着眼于视觉,使人如见其貌,也不仅诉诸听觉,让 人如闻其声,而且在绘其音容笑貌的同时尽传其神 豪放

9、不羁的个性,笑傲群雄的豪情。 若就“诗中有画”,画面动静结合而言, 二者实难 分轩轾。若就诗中所诉诸的感觉形象而言,王诗仅着眼 于视觉,而李诗视觉、听觉形象并出,显然,在这方面 李诗要略胜王诗一筹。 3.诗的语言风格不尽相同 王诗语言雄浑豪壮,气魄恢弘,能够“吞吐大荒”, 犹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令人一目了然。 李诗语言豪迈俊爽,寓刚于柔,刚柔并济,浑然 天成。 诗经里有“雨雪其雱”(邶风北风)、“雨雪霏霏 ”(小雅采薇)的诗句 。 曹操苦寒行诗写雪,“谿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突出了雪之盛;南朝梁吴均咏雪有“萦空如雾转,凝阶似 花积”的诗句,写出了雪之猛;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冬歌 中的“

10、渊水厚三尺,素雪覆千里”,则写出了雪之广。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的对雪绘出了雪飘 舞纷扬之姿;“这山银鹤聚,老树玉龙斜”,唐代聂夷中的雪 则描画出雪后银装素裹的美妙之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 万树梨花开”,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洁白一片 的梨花喻雪;“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宋代杨万 里用晶莹纯净的银喻雪;六朝庾信的郊行值雪云:“雪 花开六出,冰珠映九光。还如驱玉马,暂似猎银獐薛君一狐 白,唐侯两骕骦” 实象虚出 同曲同工 白居易夜雪与利登早起见雪比较谈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夜雪 折竹风高晓梦惊,寒鸦一阵噪冬青。 起来檐外无

11、行处,昨夜三更犹有星。 利 登早起见雪 这两首咏雪诗,虽题目中都有“雪”字,但诗 却没有直接地描写雪,而是从侧面,通过他物来衬托雪, 收到了雪象未描而雪意浓郁的艺术效果。 白居易的全诗,以“雪重”为诗眼,侧面取物,层层 铺写,虽无雪幅帧帧,但藉客观景物的点染和形神皆备的 主观形象的勾勒,使景在诗外,实象虚出,而“景愈藏, 境界愈大”。 利登的全诗,虽没一字着雪,却又句句写雪,作者耳 闻、目睹、心惊,充分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感受大自 然的美妙雪韵,使这首诗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的艺术效果。 两位诗人虽处不同时代,但爱雪之心相同,而且在 咏雪时,都有自己独特的角度 。 +1、比较下面两首

12、古诗,完成后面二题。(6分)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位诗人喜 爱“春雨”的理由。(3分) 杜诗: 周诗: (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 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3分) 1答:(1)杜诗:春雨来得及时;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 周诗: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春雨水量可观。 (2)杜

13、诗要点: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借住拟人修辞塑造形象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展开想像,寄托情感(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像相结合 );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 周诗要点: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 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言他 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 评分标准:本题3分,有观点1分;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且能言之成理,2分。本题不要求 考生将两首诗进行比较,只须就某一首在

14、艺术表现方面的个性略作阐释即可。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其后问题。(6分) +咏赤壁 李 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赤壁诗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铜雀:铜雀台,建安15年曹操建于魏国都 城。二乔:乔公之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 (1)下面对两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两项是:()(3分) A这两首七绝都是怀古诗,咏叹的都是周瑜以火攻破曹的史实。 B李诗宏观地描写了周瑜火攻的气势及曹军战船灰飞烟灭的结果。 C杜诗从细节入手,将操军剑断戟折的苦战场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D李诗客

15、观地述说了瑜胜操败的历史,没有明显的褒贬倾向性。 E杜诗则暗含对操军兵败的惋惜,慨叹偶然因素对历史的影响。 (2)就杜诗的后两句,写一段鉴赏性文字。(3分) 2、答:(1)CE(C杜诗中未表明剑断戟折的是操军,且没有“苦战场面”的“展现”。E 杜诗没有“对曹军兵败的惋惜“)(3分,对一项得1分,两项全对得3分) (2)示例从假设角度反思历史,指出如果没有东风的帮助,历史可能改写。见解虽 不一定正确,却表现了诗人的智慧与才情,使全诗深沉而有韵味。示例末句用典兼以 借代,将没有偶然因素、历史可能改写的抽象思考表现得形象生动。(3分,抓准角度1 分,结合诗句1分,效果分析1分) +3、阅读下面两首唐

16、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汴河曲 唐李 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 的一段。隋家:隋王朝。水殿龙舟:当年隋 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不较多:差不多。 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 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明。 3、答:(1)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 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 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