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物Chapter2高分子凝聚态结构.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6899928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物Chapter2高分子凝聚态结构.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高物Chapter2高分子凝聚态结构.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高物Chapter2高分子凝聚态结构.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高物Chapter2高分子凝聚态结构.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高物Chapter2高分子凝聚态结构.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物Chapter2高分子凝聚态结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物Chapter2高分子凝聚态结构.(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结晶结构聚合物中结晶部分的结构 (2) 非晶(无定形)结构 (3) 液晶结构 (4) 取向结构 (5) 共混结构 第二章 高分子凝聚态结构 分子的聚集态结构:物质处于平衡态时分子之间的几何排列 按照分子排列的有序程度,小分子聚集态包括: (1)晶态分子间的几何排列具有三维远程有序。 (2)液态分子间的几何排列只有近程有序,而无远程有序。 (3)气态分子间的几何排列既无远程有序,也无近程有序。 此外,还有一些过渡态: (1)玻璃态象固体一样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但分子之 间的几何排列只有近程有序而无远程有序,过冷液体,非晶态 。 (2)液晶态既能象液体一样流动,分子间的排列又保留有相 当

2、程度的一维或二维有序性。 在上述所有聚集态中,除气态外,都属凝聚态 高分子凝聚态:高分子链之间的排列和堆砌结构 聚集态结构 为什么凝聚分子间作用力 凝聚态结构是决定聚合物本体性质的主要因素 研究凝聚态结构的目的: (1) 高分子凝聚态结构特征 (2) 形成条件及其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 (3) 控制加工成型条件 获得具有预定结构和性能的材料 2.1 聚合物分子间的作用力 次价力 小分子物质 1/10 1/100 原子间作用力 C-C、C-H键 80 90kcal/mol 乙烯分子间作用力 10kcal/mol 高分子结构单元数多 分子间作用力 化学键 分子间 作用力 的类型 范德华力 氢键:强极

3、性X-H键上氢原子与另外一个电负性很 大的原子上的孤对电子相互吸引形成的一种键 静电力:极性分子间的引力 诱导力:极性分子永久偶极与诱导偶极 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色散力:瞬间偶极 非极性分子 不同聚合物分子间作用力不同 橡胶 分子间作用力小 非极性或弱极性 纤维 分子间作用力大 除了极性,还有氢键 塑料 分子间作用力介于两者之间 内聚能: 把1mol分子聚集在一起,或1mol分子(液、固) 克服分子间作用力而分离所需要的能量(J/mol) 内聚能密度(CED):单位体积凝聚体汽化时所需要的能量 J/cm3, cal/cm3 橡胶 塑料 纤维 CED400J/cm3 摩尔蒸发热 2.2 结晶聚合物

4、的形态和结构 2.2.1 概述 晶体:物质内部的质点(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在 三维空间呈周期性重复排列 结晶聚合物由许多晶粒组成,外表看不到结晶形态, X-射线衍射呈现特殊图象-同心圆(德拜环) 高分子是长链分子,呈周期性排列的质点是大分子链中 的结构单元 晶胞:在空间格子中,可找出一个具有周期性排列的, 大小与形状相等的,体积最小的平行六面体, 这个最小单位格子用以表示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 空间点阵 晶胞六参数:a、b、c、 晶系:立方、六方、四方、三方、正交(斜方)、单斜和三斜 (1) 对于聚合物,由于分子链的化学结构结构比低分子复杂, 大部分处于较低级的晶系(正交、单斜和三斜等) (

5、2) 聚合物的晶胞排列是分子链的轴向排列,沿轴为化学键, 垂直于轴向为分子间力,各向异性,没有立方晶系 (3) 由于长链分子的不对称性,再加上末端效应,所以其有 序程度比低分子晶体差,称为准晶,存在晶格缺陷 (4) 高分子晶体可随条件变化发生晶系转变 OM1=3a, OM2=2b, OM3=c 截距倒数 1/3、1/2、1/1 2/6、3/6、6/6 晶面:所有的格子点全部集中在相互平行的等距离平面群 中,这些平面成为晶面 晶面距 晶面标记:晶面指数(Miller指数) 晶面指数 (2,3,6) 结晶形态学研究对象:单个晶粒的大小、形状以及它们的聚 集方式。 研究手段:广角X-射线衍射、偏光显

6、微镜、电子显微镜。 研究较多的结晶形态有: 折叠链片晶(及由此生成的单晶,树枝晶和球晶等多晶体) 串晶 伸直链片晶 纤维晶等 2.2.2 聚合物的结晶形态 (1)单晶 形成条件:一般是在极稀的溶液中(浓度约0.010.1%)缓慢 结晶形成的。在适当的条件下,聚合物单晶体还可以在熔体 中形成。 a. 得到高分子单晶的条件相当苛刻; b. 高分子单晶一般呈薄片状,厚度通常为100nm,形状则随 聚合物而变; c. 分子链的取向与片晶表面垂直,具有清晰的电子衍射花样。 PE、尼龙: 菱形 PP 长方形 POM:六角形片晶 聚4-甲基-1-戊烯:正方形 分子量为6000的PEO在不同条件下形成的单晶

7、(2) 球晶 聚合物最常见的结晶形态 形成条件:从熔体冷却结晶或从浓溶液中析出,不存在应 力和流动的情况下形成 特征:外形呈球状,其直径通常在0.5100微米之间,具有 径向对称晶体的性质,可以在正交偏光显微镜下可呈现 典型的Maltese黑十字图象消光环图象。 球晶是由一个晶核开始,以相同的生长速度同时向空 间各个方向放射生长形成的。 晶核较少 球形 晶核较多 相互碰撞 非球形界面 (3) 树枝状晶 形成条件:溶液浓度较大(一般为0.010.1%),温度较低的 条件下结晶时,高分子的扩散成为结晶生长的控制因素,此 时在突出的棱角上要比其它邻近处的生长速度更快,从而倾 向于树枝状地生长,最后形

8、成树枝状晶体。 聚乙烯在0.1二甲苯溶液 组成树枝晶的基本结构单元也是折叠链片晶,它是在特定方 向上择优生长的结果。 (4) 串晶和纤维状晶 形成条件:聚合物溶液和熔体强烈的流动场中结晶 具有足够分子链长度的聚合物溶液,较高的应变速率和温度 串晶形成温度通常低于纤维状晶形成温度。 如PE的二甲苯稀溶液在无扰动时结晶的上限温度为92, 激烈搅拌的条件下,溶液中生长纤维状晶可在105发生;在 特殊流动场中,甚至可高至130下发生成核作用。 形成条件:聚合物在高压和高温下结晶时,得到厚度与其分子 链长度相当的晶片。 聚合物球晶在低于熔点的温度下加压热处理也可得到伸直链晶 体。 聚乙烯在226于480

9、0大气压下结晶8小时得到的伸直链晶片, 晶体的熔点为140.1,结晶度达97%,密度为0.994克/厘米3, 伸直链长度达3103nm。 (5) 伸直链片晶 (1) 缨状胶束模型 (两相模型) 主要观点: a. 结晶聚合物是晶区与非晶区共存 b. 晶区分子链相互平行排列形成规整结构,晶区尺寸很小, 无规取向 c.一个分子链可以经过若干个晶区和非晶区 不能解释: a. 单晶存在,球晶结构 b. 很短时间内无规分子链进入晶区 2.2.3 晶态聚合物的结构模型 Keller用电子显微镜观察PE单晶后提出: 伸直分子链长度1001000nm, 片晶厚度10nm 分子链垂直于片晶面而折叠起来, 完全进入

10、晶区 (2) 折叠链模型 不能解释:单晶也存在缺陷,密度为完全晶态时的7580% 表面层有一定程度的无序 松散折叠链模型 (3) 插线板模型Flory模型 在进行熔体结晶时,很快使杂乱无章的分子链折叠成片晶 是困难的,只能是分子链无规进入晶区,在晶区中,相邻排 列的链段并不一定是由同一根分子链连续排列下来的,可以 属于不同的分子链,在非晶区的那段分子链无规。 (4) 完全伸直链结构模型 实际聚合物晶区和非晶区共存 结晶度 结晶度:结晶的程度,就是结晶部分的重量或体积对全体 重量或体积的百分数 重量结晶度: 体积结晶度: 2.2.4 结晶度 (1) X-射线衍射法 测得总散射强度,它是整个空间物

11、质散射强度之和,只与初 级射线的强度、化学结构、参加衍射的总电子数即质量多少 有关,而与样品的序态无关。 从衍射图上将结晶散射和非结晶散射分开的话,则结晶度即 是结晶部分散射对散射总强度之比。 结晶度的测定 (2) 密度法 假定在结晶聚合物中,结晶部分和非结晶部分并存。如果能 够测得完全结晶聚合物的密度(c)和完全非结晶聚合物的 密度(a),则试样的结晶度可按两部分共存的模型来求得。 如果根据体积加和性去求得试样的比体积V(ml/g): vc完全结晶聚合物的比容(ml/g) va完全无定形聚合物的比容(ml/g) 则质量结晶度为: 如果考虑质量的加和性,则: 试样的比重(g/ml) a完全无定

12、形聚合物的密度(g/ml) c完全结晶聚合物的密度(g/ml) 则体积结晶度: (3)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法) 根据结晶聚合物在熔融过程中的热效应去求得结晶度的方法。 2.2.5 结晶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1) 密度与光学性能 晶区、非晶区折光率不同: 结晶聚合物 乳白色:PE、尼龙,外PET、聚4-甲基戊烯 非晶聚合物 通常透明 PMMA、PS (2) 溶解性、透气性 结晶度增加 溶解性、透气性降低 (3) 力学性能 结晶度增加 材料变脆 脆性与球晶大小有关 2.3 聚合物的非晶态结构 非结晶性聚合物在任何条件下都处于非晶态。结晶聚合物 在结晶条件不合适时也处于非晶态。即使结晶,也总有一部

13、分 非晶态。 对于非晶态结构究竟是完全无序(无规线团),还是局部 有序,主要有两大派: 以Flory为首的均相无规线团模型 以Yeh为首的两相球粒子模型 认为在非晶态高聚物本体中,分子链 直径为30埃左右球粒,规整排列, 构象与在溶液中一样呈无规线团状, 球粒间为无规排列。 线团的尺寸与在溶剂中的无扰尺寸 相当,线团分子彼此相互贯穿,平 均每个线团中有数十根其它分子 链穿过。 近程相互作用实验的结果表明,非晶态高聚物中的有序程度 十分有限,仅在0.1nm范围内。 远程相互作用中,小角中子散射结果似乎最有力支持了Flory的 无规线团论。对玻璃态PMMA、PS和熔融态PE,都测得高分 子链在本体

14、中的均方旋转半径与在溶剂中的相近。 但电镜观察发现,非晶态固体表面有明显的颗粒状,其大小还 与热处理条件有关,支持了局部有序论。 焓变测定否定了局部有序论,而密度测定却是有序论最重要的 依据。 2.4 聚合物液晶态结构 1885年:奥地利植物学家Reinitzer发现小分子液晶现象。 胆甾醇苯甲酯固体物质在145熔融后,变成浑浊的各向异性 液体,直到温度高于179后,才成为各向同性的透明液体。 1950年:Elliott等合成第一个高分子液晶,聚-L-谷氨酸-苄 酯(PBLG)氯仿溶液制膜的过程中,发现双折射现象。 70年代初:杜邦公司 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的硫酸溶液经液 晶态纺丝制得了超高强

15、度和模量的Kevlar纤维。 介于完全有序晶体与各向同性液体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一种取向有序的流体,既有液体的易流动性,又有晶 体 双折射各向异性的特性。 液晶:兼具晶体的光学性质和液体流动性质,物质在熔融 态或在溶液状态下所形成的有序流体的总称。 2.4.1 高分子液晶的结构特点 化学结构 环状结构:形状高度各向异性的近似棒状或盘状刚性单元 中心桥键:柔性连接段 末端基团 按液晶形成的方式和性能分类 a、溶致性液晶:在溶液中当达到某一临界浓度以上时呈现 液晶性能 2.4.2 高分子的主要类型 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Kevlar) 聚对苯酰胺 聚对苯撑苯并噻唑 b、 热致性液晶:聚合物加热至

16、熔点以上某一个温度范围呈现 液晶性能。 按介晶基团的位置分类 主链型液晶高分子:棒状介晶基团分布于主链上 大分子主链完全由致晶基元组成,液晶温度和强度高 致晶基元与柔性链段交替连接 几种不同形状的主链型高分子液晶 主链型液晶大多数为高强度 、高模量的材料,如Kevlar纤 维。 主链型液晶转变温度高, 为降低转变温度,可以采用 改变致晶单元的键接方式、 引入结构缺陷和采用无规共 聚等方法。 侧链型高分子液晶:致晶基元通过柔性链段与聚合物主链连接 复合型液晶高分子 按液晶分子的结构特征分类 由两亲分子聚合得到的液晶聚合物 极少 非两亲的分子 碟状分子形成的液晶聚合物 少量 棒状分子形成的液晶聚合物 多种 2.4.3 液晶高分子的物理结构 液晶的物理结构主要是指分子在空间的排列状态。 高分子液晶与小分子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