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氏染色和抗酸染色法教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882757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2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革兰氏染色和抗酸染色法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革兰氏染色和抗酸染色法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革兰氏染色和抗酸染色法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革兰氏染色和抗酸染色法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革兰氏染色和抗酸染色法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革兰氏染色和抗酸染色法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革兰氏染色和抗酸染色法教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生物学两大经典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 抗酸染色法 革兰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 理学家汉斯克里斯蒂安革兰 (Hans Christain Gran )创立的。 实验目的和要求 1. 掌握革兰氏染色方法的操作步骤及 注意事项。 2. 了解革兰氏染色的临床意义。 一、实验原理 二、实验器材 三、操作步骤 四、注意事项 五、革兰染色的临床意义 (一)基本步骤: 1、初染:草酸胺结晶紫染色 2、媒染:碘液媒染 3、脱色:乙醇脱色 4、复染:石炭酸复红复染 一、实验原理 细菌对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 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初染后,所有细菌都被染成初染剂的蓝 紫色。 碘

2、作为媒染剂,它能与结晶紫结合成结 晶紫碘的复合物,增强染料与细菌的 结合力。 (二)原理: 当用脱色剂处理时,G+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 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壁厚、类脂质含量低,用 乙醇脱色时细胞壁脱水,使肽聚糖层的网状结构 孔径缩小,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紫碘的复合 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经脱色和复染后 仍保留初染剂的蓝紫色。 G-菌则不同,由于其细胞壁肽聚糖层较薄、类脂 质含量高,所以当脱色处理时,类脂质被乙醇溶 解,细胞壁透性增大,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比 较容易被洗脱出来,用复染剂复染后,细胞被染 上复染剂的红色。 细胞保留初染剂蓝紫色的细菌为G+菌; 细胞中初染剂被脱色剂洗脱而染上复

3、染剂的颜色 (红色)的细菌为G-菌。 G-G + 二、实验器材 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 兰氏染色液,生理盐水,载玻片,接 种环,显微镜等。 三、操作步骤 1、涂片:将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 涂片、干燥、固定。 2、染色: (1)初染:加草酸铵结晶紫一滴,约一分钟 ,水洗 (2)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一分 钟,水洗 (3)脱色:将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 95%乙醇滴洗至刚刚无紫色为止,约2030秒,立 即用水冲净乙醇 (4)复染:用番红液染1-2分钟,水洗 3、镜检:干燥后,油镜观察。以分散开的细 菌颜色为准,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 呈红色。 四、注意事项 1、注

4、意涂片不宜过于浓厚。 2、火焰固定温度要适宜。 3、革兰氏染色成败的关键是酒精脱色。如脱色 过度,革兰氏阳性菌也可被脱色而染成阴性菌;如 脱色时间过短,革兰氏阴性菌也会被染成革兰氏阳 性菌。脱色时间的长短还受涂片厚薄及乙醇用量多 少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严格规定。 4、染色过程中应吸去玻片上的残水,以免染色 液被稀释而影响染色效果。 5、选择幼龄的细菌。G+菌培养12-16h,E.coli 培养24h。若菌龄太老,由于菌体死亡或自溶常使 G+菌转呈阴性反应。 五、革兰染色的临床意义 1.对细菌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2.指导临床选择用药 3.研究细菌与致病性的关系 思考题: 当你对一株未知菌进行革兰染色

5、时 ,怎样能确证你的染色技术操作正确 ,结果可靠? 抗酸染色法 【原理】 结核杆菌对苯胺染料不易着色,若加温或 延长染色时间使其着色后,再用3%盐酸酒 精处理也不易脱色,再经美兰复染,结核 杆菌及其它分枝杆菌仍呈红色,而非抗酸 菌和细胞杂质等呈蓝色。 【材料】 结核病人的咳痰液:采取清晨第一口粘 痰,或浓缩集落菌法处理过的痰标本。 石炭酸复红染色液,3%盐酸酒精,碱性 美蓝染液 生理盐水 载物玻片,滤纸片、接种环、玻片夹、 酒精灯、蜡笔等 【方法】 1涂膜 痰的涂片:用灭菌的接种环采取痰中干酪 坏死的小块或带血的痰液,在载玻片上涂 成薄而均匀的膜(在烧接种环时为防止痰 中的细菌溅出,可先将接种

6、环在内焰烧干 ,然后再于外焰中灭菌)。 2染色 (1)在已固定好的涂片上放置滤纸片(滤纸的作用是 滤去染液中的沉渣,使标本清晰),滴加石炭酸变红染色 液于滤纸片上(应滴满滤纸片)。 (2)将加有染液的涂片加温,在火焰上保持一定的高 度,直到出现蒸汽(不得沸腾)如此反复23次(约5分 钟)。在加温过程中防止将染液烘干(应及时添加染液) 。 (3)去掉滤纸片,使涂片冷却,水洗。 (4)用3%盐酸酒精脱色,直到流下的脱色剂无色为 止,水洗。 (5)用碱性美蓝染液复染30秒,水洗、干燥、镜检。 【结果观察】 1.结核杆菌染成红色,细长,直的或为微 弯曲,有的可表现出分枝特征,偶而有着 色不匀,成颗粒状者。亦可以见到有纵行 条索状排列。标本的其余部分及非抗酸性 细菌染成蓝色。必须逐一观察各个视野, 直待全部涂片找不到结核杆菌时,才可报 告阴性。 2.涂片染色能查到结核杆菌者,一般需要 每ml痰液内含菌量至少应有500个以上, 甚至需达到5万以上。故材料多进行浓缩集 菌处理,以提高检出阳性率,也造成在染 色标本片观察中,不一定每个视野都能看 到结核杆菌。 3.结核杆菌易发生变异,在陈旧培养基或临 床治疗后标本材料中,结核杆菌往往菌体断 裂,或形成非抗酸性革兰氏阳性的短杆状、 球状颗粒,亦称Much颗粒。 4.标本经高压灭菌处理,不影响染色结果, 也保证操作者的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