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分类与分布规律.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882589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10.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分类与分布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土壤分类与分布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土壤分类与分布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土壤分类与分布规律.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土壤分类与分布规律.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壤分类与分布规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分类与分布规律.(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规律性 Classifying Soils Using Soil Taxonomy and distribution 一 、土壤分类的基本概念和要求 土壤分类学 土壤分类学是研究和描述土壤和它们之间的差别 ,探讨这种差别的因果关系,并运用所掌握的资料去建立某 个土壤分类系统的学科。 土壤分类 土壤分类是建立一个合符逻辑的多级系统,每一个 级别中可包括一定数量的土壤类型,从中容易寻查各种土壤 类型,将有共性的土壤划分为同一类,即根据土壤性质和特 征对土壤进行分门别类。 土壤分类单元 土壤分类单元是指在所选用的作为土壤分类标 准的土壤性质上相似的一组土壤个体,并且依据这些性

2、质区 别其它土壤个体。 一 、土壤分类的基本概念和要求 单个土体(Pedon) 单个土体(Pedon)是土壤这个空间连续体在地球表层分布的最小体积, 即是一种能代表个体土壤最小体积的土壤,其延伸范围应大到足以研究任何 土层的本质,人为假设其平面的形状近似六角形。单个土体的面积可从1m2 到10m2不等,取决于土壤发生层次的变异程度。单个土体是由不同发生层组 成的土体,在其范围内,土壤剖面的发生层次是连续的、均一的,当然这种 划分只是一种人为的划分。 土壤个体(Soil individual)是在自然景观中以其位置、大小、坡度、剖面形 态、基本属性和具有一定其它相貌特征的三维实体,包括多于一个单

3、个土体 的原地土壤体积。它是由在一定面积内,一群具有统计相似性的单个土体构 成的,是我们进行土壤分类的基层单位,如土种或土系。在自然景观中相当 于一个景观单位。 聚合土体 (polypedon)与土壤个体同义,它有许多单个土体组成。 一 、土壤分类的基本概念和要求 土壤分类工作的内容 1、类别的区分 按土壤类型的特征(指标)区分土壤,这 是土壤分类最基本的工作。 2、概括和归类 对相似的土壤根据土壤主要特征(指标) 进行比较、归纳,使在不同分类级上作为分类的指标具 有一定的概括性,即根据相似性归类。 3、分级编排 根据土壤特性分级编排,构成了多级分类单 元,从低级到高级单元土壤性质差别变大。

4、4、命名 给一个具体土壤类别一个合适的名称。目前各国 土壤的命名方法仍有很大的差别。 一 、土壤分类的基本概念和要求 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 土壤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一切土壤性状的获得,各种不 同土壤性状的差别,都与土壤的形成演化有关,因此土壤分类应 以土壤发生学理论为基础。但土壤分类必须根据土壤特性进行, 不能根据成土条件的差别和推断的成土过程来分类。 土壤分类的依据 土壤分类的依据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分析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和作用; 2、研究成土过程的特性特征; 3、研究土壤属性的差别,土壤属性是土壤分类的最终依据。 一 、土壤分类的基本概念和要求 土壤分类的要求 1、土壤分类

5、应采用多级分类制。例如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为由土纲、亚 纲、土类、亚类、土属和土种、亚种构成的七级制分类系统;美国土 壤系统分类由土纲、亚纲、大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构成的六级分 类系统。 2、各分类级上各个分类单元应有明确的定义,定义是从土壤分类中 归纳起来的。 3、区分土壤类型的标准是土壤属性,而且这些属性是可以观察测定 的。 4、在进行土壤归类时,由低级至高级呈“宝塔“状。 5、土壤分类是土壤这个大家庭的统一体系,因此每一个土壤都可在 该系统中有一个位置,而且只有一个位置。 二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分类原则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从上至下共设土纲、亚纲 、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亚种等七级分类单元

6、 。其中土纲、亚类、土类、亚类属高级分类单元, 土属为中级分类单元,土种为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 ,以土类、土种最为重要。 二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命名方法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采用了连续命名与分段命名相结合的方 法。土纲和亚纲为一段,以土纲名称为基本词根,加形容词或 副词前辍构成亚纲名称,即亚纲名称为连续命名,如铁铝土土 纲中的湿热铁铝土是含有土纲与亚纲的名称;土类和亚类又成 一段,以土类名称为基本词根,加形容词或副词前辍构成亚类 名称,如草甸黑土、白浆化黑土、表潜黑土。而土属名称不能 自成一段,多与土类、亚类连用,如氯化物滨海盐土是典型的 连续命名法。土种变种也常与土类、亚类、土属连用,如粘壤 质

7、厚层黄土性草甸黑土,但各地命名方法情况有所差别。 三、美国土壤分类系统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是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用来鉴定和命名土壤的主要依据。 诊断层是指用于识别土壤分类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诊 断表层是指位于土体最上部的诊断层;诊断表下层是由物质的淋溶、迁移、淀 积或就地富集作用在土壤表层之下所形成的具有诊断意义的土层。诊断表层并 不一定正好相当于发生学上的A层,而是广义的表层,既包括狭义的A层,也包 括了土壤形成中A层向B层过渡的AB层。诊断表下层也不一定正好相当于发生学 中的B层,也包括发生学上的E层(如漂白层),在土壤遭受侵蚀时,可露于地表。 诊断层是土壤

8、系统分类中高级分类的重要依据,具有一系列的定量描述,例如 石膏层(Gypsic horizon)(诊断表下层之一)有如下规定:(1)不固结(风干 碎块在水中消散);(2)石膏含量较其下伏层高出35(绝对量);(3)其 厚度厘米数乘石膏含量百分数3150。 如果用于分类目的的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 理的、化学的)则称为诊断特性。它们不体现或表现为特定的土层,而是泛土 层的或非土层的。例如永冻层是指土温常年0的土层;又如n值是指田间条 件下根据式n=(A-0.2R)/(L+3H)计算而得的值(式中A为土壤含水百分数,R为粉 砂加砂粒的百分数,L是粘粒百分数,H为有机质百分

9、数)。 三、美国土壤分类系统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一个六级土壤分类系统,根据土 壤性态概括程度的大小,由上而下分为土纲、亚纲、大土类 、亚类、土族和土系等六级。土系之下还可划分出土相。 三、美国土壤分类系统 命名方法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分类单元名称采用了拉丁文及希腊文词根 拼缀法,实际上是一种连续命名法。它是以土纲名称的字根为基础,累 加一系列形容词或副词,分别顺次构成了亚纲、土类、亚类、土族的名 称。例如Clayey loamy Mixed thermic, Typic paleudults (粘壤质,混 合矿物的,热性的,典型的强发育湿润老成土土属),其中ult为 Ultisols(老成

10、土)的字根;ud表明该亚纲的土壤水分状况为湿润的(Udic) ,其亚纲为湿润老成土;Pale表示该土壤的粘化层发育度高、深厚,为 土类的修饰词,其土类为强发育湿润老成土;Typic为亚类的修饰词,代 表典型的,其亚类为典型的强发育湿润老成土;Clayey loamy(粘壤的 )、Mixed(矿物混合的)、thermic(温度为热性的)均为土族的修 饰词。由此可见,采用这种方法命名,可以从土壤名称上联想到该土壤 的属性及每一个分类单元划分上所采用的土壤性质。在系统分类中,土 系按土壤首次发现时的地名(城镇)命名,在它后带上表土层质地类别 。美国对其国内已确定的土系都分别作了档案,并有较详细的记载

11、。 四、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诊断层(diagnostic horizon)和诊断特性 (diagnosis features )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也是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系统化、定量化的土 壤分类。该系统分类中共设立了11个诊断表层,20个诊断表下层,2个其他诊 断层和25个诊断特性。 11个诊断层为:有机表层、草毡表层、暗沃表层、暗瘠表层、淡薄表层、 灌淤表层、堆垫表层、肥熟表层、水耕表层、干旱表层和盐结壳。 20个诊断层表下层为:漂白层、舌状层、雏形层、铁铝层、低活性富铁层 、聚铁网纹层、灰化淀积层、耕作淀积层、水耕氧化还原层、粘化层、粘磐 、碱积层、超盐积层、盐磐、石膏层、超石膏层、

12、钙积层、超钙积层、钙磐 和磷磐。 其它诊断层包括盐积层和含硫层。 25个诊断特性为:有机土壤物质、岩性特征、石质接触面、准石质接触面 、人为淤积物质、变性特征、人为扰动层次、土壤水分状况、潜育特征、氧 化还原特征、土壤温度状况、永冻层次、冻融特征、n值、均腐殖质特性、腐 殖质特性、火山灰特性、铁质特性、富铝特性、铝质特性、富磷特性、钠质 特性、石灰性、盐基饱和度及硫化物物质。 主要诊断层(diagnostic horizon) 1.Diagnostic Epipedons (诊断表层)- The Surface Soil The upper surface of a soil is the b

13、oundary between the soil and air, shallow water, live plants, or plant materials that have not begun to decompose. The epipedon is a horizon that forms at or near the surface. It is darkened by organic matter or shows evidence of eluviation. An epipedon is not the same as an A horizon. The epipedons

14、 may include part or all of an illuvial B horizon if the darkening by organic matter extends from the soil surface into the B horizon. All soils must have one of the following epipedons Eight epipedons are recognized but only six occur naturally. The anthropic and plaggen are the result of intensive

15、 human use. Mollic Epipedon(松软表土层): The mollic is a dark, colored mineral horizon. It is thick (generally 25 cm) and has a high base status ( 50% base saturation). These epipedons are characteristic of soils developed under native prairie(湿草原土壤). Umbric Epipedon(暗色表层): The umbric has the same charac

16、teristics as the mollic except the % base saturation is less than 50% due to leaching of basic cations. The umbric develops in areas with higher rainfall than the mollic. 主要诊断层(diagnostic horizon) Melanic Epipedon(黑色表土层): The melanic epipedon is a mineral horizon that is very black in color due to its high organic matter content. It is characteristic of soils developed from volcanic ash (火山灰). Histic Epipedon (泥炭层): The histic epipedon is a layer of organic soil that is naturally saturate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