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ppt资料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6882266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2.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ppt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人教版初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ppt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人教版初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ppt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人教版初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ppt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人教版初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ppt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ppt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ppt资料(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孟子二章孟子二章 甘肃省天祝县大红沟中学 李成明 2011年3月18日 走进名人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 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 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 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 分痛苦。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 ,宣扬“仁政”、“王道”。曾游说 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退而 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如孟子一书, 现存七篇, 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 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 思想观点和政治

2、活动的书。共七篇,是 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 语、大学、中庸 合称四书。 作者简介: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王道”,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提倡君王要“与民同 乐”, 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 希望人们 能安居乐业 。 孟子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有不少 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 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 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教 学 目 标 一、积累文言词语。 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增强对国 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三.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运用对比,逐层深 入的论证的写法。 四.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

3、“得道多助、 失道寡 助” 的含义 ;并从中受到教益。 写作背景 v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 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 ,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 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 的治国理想。 解题: l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 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 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 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 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听读课文,要求: 1、听准字音; 2、分清句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4、利也,米粟非 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 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学习指导 先要懂得词义、句意,在此 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 识文章的论述特点。 下列加线字的读音你能读准吗? 1、七里之郭 2、米粟非不多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亲戚畔之 gu s y pn 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 1、环 而 攻 之 而 不 胜 。 2、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 3、城 非 不 高 也 。 4、故

5、 君 子 有 不 战 ,战 必 胜 矣 。 / / / / 注音和节奏 夫 郭 粟 寡 戚 畔 封疆 jing fgus gu q pn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分小组接力诵读,看谁 读的好! 2)你能告诉大家哪些词较 重要吗? 3)对照课下注释,试疏通 大意 重点探究 掌握重点词: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环而攻之 3、 委而去之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亲

6、戚畔之 1、山里之城 2、环而攻之 3、委而去之 4、多助之至 5、亲戚畔之 之 补充注释: 重点实词 道: 就是王道、仁政 米粟:泛指粮食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城 :内城 郭:外城 君子:施行仁政的人 亲戚: 古:族内的人和族外的人 今: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 庭或它的成员 去 古:逃跑 今:到 去 池 古:护城河 今:池塘 2、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l环:名词作状语 围 l域: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 l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巩固 l威:形容词用作动词 l 震慑 征服 学习第一部分: l本文提出了什么论点? l由论点看,决定战争

7、胜负的 要素有哪些? l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分析课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的天气 地理形势有利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施行 仁政 少 阅读第一节思考问题: 解释字词 天时 地利 人和 时令、气候、政治形势等条件。 有利的地理形势。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这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 讨论问题 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阐述“人和” 是克敌制胜,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 第一段:译文 v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 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 心所向、内部团结。 学习第二部分: l第

8、二、三段分别是从什么角 度来论述的? l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 明论点?怎样论述?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内城 外城围语气词 这样看来 下页 阅读第二节思考问题: 解释加点字词 三里之 城 ,七里之郭 , 环 而 攻 之 而 不胜。 夫 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 不胜 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 的 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 小城 表转折,但是,却 发语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这样看来 表判断 第二段:译文 v(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

9、城,只有 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 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 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 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 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讨论:本段(第二段)摆出了什 么论据?有何作用? 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论证 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 ,强调了“地利” 重要性。 阅读第三节思考问题: 解释加线词 城 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 兵革 非不坚 利 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 而去 之 ,是 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 甲,甲衣 坚韧锐利 放弃 离开 所守之城这 城高池深、兵利

10、革坚、米粟充足但弃城 而逃。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 “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 讨论 a本段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b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 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 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 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 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 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 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三段:译文 v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 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 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 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 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阅读第四节思考问题: 故 曰,域

11、民不以封 疆 之 界,固国 不以 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 ,亲戚 畔 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以 天下之所顺 ,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 不战,战必胜矣。 因此,所以 限制 疆界 的 国防靠 震慑 施行仁政的君主 到 极点 内外亲戚通“叛”,背叛 凭 归顺,服从 行仁政的君主 或者 学习第四部分: l域民、固国、威天下的关键是 什么?为什么? l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强调了 “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第四段:译文 v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 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 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 帮助支持他的

12、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 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 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 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 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 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 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讨论 1、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 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 2、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 的支持和拥护。 4、下文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总结全文,

13、深化论点 理清结构: 本文按 “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的顺序给本文划分层次。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攻而不胜 (论据)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守一方而言) 守而败退 (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 )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需要“人和” 论据: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 得道多助 顺 失道寡助 叛 “人和”的实质 小城环而攻之不胜 城高兵利粮足不守 提出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一: 天时不如地利 (从进攻一方

14、而言) 论据二: 地利不如人和 (从防守一方而言) 得出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 )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举例论证论 对比论证 天时 不如 地利 地利 不如 人和 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 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仁政” 板书设计 举例 道理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战争 治国 l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 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 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 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 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 。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 下。 本文是典型的议论文,结合相 关知

15、识: 1)全文的思路怎样? 2)本文以战争为例,你认为 孟子是主张打仗吗? 3)他写此文的真正意图么? 探讨问题 4、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原因是: A、依靠强大的武力 B、靠人民住得安定 C、施行仁政,取得民心 D、战略战术正确 ( ) 拓展研究 1)你知道历史上或生活 中的哪些例子印证了“得道多 助,失道寡助” 这一古训?跟 同学们介绍一下。 v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 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 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 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 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文中讲述了“人和”的重要性,你作为 新时代的中学生获得了哪些启发呢? v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 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 v 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 v“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 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 v在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