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注意的认知理论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6881272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注意的认知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注意的认知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注意的认知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注意的认知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注意的认知理论(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注意的认知理论引言:注意是我们的心灵的唯一的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 乌申斯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家开始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对注意进行研究,并在此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认知心理学将注意看作一种内部的信息加工机制,通过这种机制,注意实现其对刺激选择的控制和相对行为的调节。下面我将分别简单的阐述一下我对几个经典注意的认知理论的看法和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一)过滤器理论该理论由布鲁德本特于1958年提出,他的主要观点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

2、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它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这正如他所提出理论的名字一样,假想人们在同时接收到许多信息的时候,注意好比是一个过滤器的装置,它为人们筛选人们所需要的信息,而将其余不必要的信息通通过滤掉。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做听觉注意现象,为这个理论提供了事实依据。它的内容是:当人的听觉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意识将一些无关声音刺激排除在外,而无意识却监察外界的刺激,一旦一些特殊的刺激与己有关,就能立即引起注意的现象被称为听觉注意现象。比如在各种声音嘈杂的鸡尾酒会上,有音乐声、谈话声、脚步声、酒杯餐具的碰撞声等,当某人的注意集中于欣赏音乐或别人的谈话,对周围的嘈杂声音充耳不闻

3、时,若另一处有人提到他的名字,他会立即有所反应,或者朝说话人望去,或者注意说话人下面说的话等。这就是著名的鸡尾酒会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布鲁德本特所提出的过滤器理论。可是我们也不难发现此理论的一些缺陷,还是拿鸡尾酒会举例。我们在酒会上与人畅谈的时候,音乐在播放是客观发生了的,那么音乐就一定引起了我们鼓膜的震动,大脑就一定接收到了这个音乐信号,有时可能一段旋律很优美我们会情不自禁的竖起耳朵仔细的去聆听这段音乐。请问,此时我们凭什么说除了我们需要的信息以外其他信息就被完全阻隔了呢?(二)衰减器理论正如我刚才所提出的疑问,布鲁德本特所提出的理论虽曾一度获得理论界不少掌声;但随着这一方面研究的不断

4、深入,也受到了不少非议。反对这一模型的学者们认为,生活实际和实验结果都表明,布鲁德本特的过滤器模型假定的那些被过滤的刺激信息,实际上也被加工处理了。基于上述的考虑,在长期的观察与实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特雷斯曼对注意的过滤器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衰减器理论。这一理论承认存在过滤器,但并不按照“全或无”的原则工作,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如果非追随耳的信息对人有重要意义,其激活阈限很低,虽然通过过滤装置衰减了,仍然容易被人们接受,并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加工。过滤器理论和衰减器理论都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需要过滤或衰减装置加以调节且它们过

5、滤器位置相同,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而衰减器理论将原本过滤器单通道“全或无”的工作方式改为衰减方式,允许信息由多通道通过,认为未受到注意的信息不是完全丧失而是只是减弱了。它根据实际对过滤器理论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补充和完善,但是这种理论依旧存在着它的缺陷,仍存在些它无法解释的现象。(三)注意的智源限制和资料限制理论心理学工作者在日后的发展中又提出了注意的完全加工理论,此种理论有一定的正确性,但和衰减理论又存在着某些方面的冲突,他们为了调和这两种学说,为了能保证它们最大限度的正确性,心理学家们提出了智源限制和资料限制理论。 注意的智源限制任务是指,注意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所以执行了

6、这项任务,分配给其较多的资源,另一项任务就会受到智源限制。这就好比我们平常下载常用的迅雷软件一样。若是我们要同时下载多个材料,那么每个软件都需要占用一定的流量,可是如果我们迫切的需要一项材料,那么我们会适当的去调整它的下载速度,一旦它的下载速度变化了势必会影响到其它材料的下载速度,智源限制也就是这个道理。资料限制任务是指任务的执行不是受智源的限制,而是受到资料治疗问题的影响。完成此任务时,如果输入的资料较差,即使再加上一些智源,也不能改观作业成绩。仍拿迅雷来举例,我们有时下载的时候会下载到一些0kb/s的文件,此时它就是一个无法下载的文件,无论我们给它提升多少的网速也无法将这个资源下载下来。一

7、个更靠近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便是超声波和次声波:众所周知,人耳的音调接收范围是20Hz20000Hz,可是超声波和次声波是不在这个范围之内的。此时无论我们花费怎样的注意去听都不可能能听到它们。但是事实上这两种声波对人是存在很大的影响的,但是我们仅凭人耳是完全不可能注意到他们的。(四)注意的认知理论之我见 在对注意的认知理论进行一段时间的研究后我也有了一点个人对注意看法,在这里进行一番简单的总结:首先,注意是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特性。它本身并不是一个心理过程,它伴随于心理过程,那么必须由心理过程来引导其发生。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认识过程是心理过程中的一种,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

8、象等,而这些都可以产生注意。比如我们正在看那部经典老电影地道战的最精彩部分,电视里播响了地道战的主题曲,我们可能会情不自禁的跟着后面哼唱起来。看电视是一个视觉注意的过程,而听到主题曲后情不自禁的哼唱起来又是一个听觉注意的过程。这正是因为我们接受外界信息的途径众多,所以可以同时注意多个信息。其次,关于注意的方向和程度问题我觉得应该分为主动和被动两个方面来看。主动方面就可以联系到我们刚学的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因为兴趣、需要、性格,意志品质和过去经验等主动去注意某些事务。比如我们在自习的时候,窗外可能会刮风下雨,有虫鸣鸟叫,但是我们一心一意在看书,即便能注意到这些干扰,但因为我们的主要注意放在看书

9、上,所以这些干扰就并没能反映到意识中。被动方面就可以联系到无意注意上。仍是这个例子,若此时背后有一人重重的拍了一下我们的肩膀,我们基本上都会回头去看看到底是哪个人做了这件事。此时的拍肩膀也是一个外界干扰,但是由于它对我们本身产生了足够强烈的刺激,导致我们被迫将注意从看书上放到回头寻找拍打我们肩膀的人上。而关于主动与被动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它们应该是属于一种平行的关系。没有谁在前或者谁在后,也没有谁依附于谁的关系。真正决定主动还是被动仍取决于外界的信息本身的强烈、新颖程度和实验者本身对外界信息的兴趣、感觉等共同决定。比如一个喜欢绿色的人让他去看一幅由许多绿色圆圈和一个红色圆圈组成的画面时,大多数人注意的仍旧还是那个特例独行的红色圆圈。俗语也有云: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关注点不同,兴趣和经验不同,个性不同:有的人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有的人听到点风吹草动就诚惶诚恐等等都决定了注意的方向和程度会存在很大的差异。以上便是我近日学习中对注意的认知理论的一些浅薄的看法,因为水平和浏览的资源有限,还不能很系统的说明我自己的想法,很多地方阐述的不够明确,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需要通过日后不断地学习,阅读其他理论进一步去领悟注意的认知理论的真谛。 汪瞻 2011/10/14 2:55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