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演变历史资料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6876917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5.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服装演变历史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国服装演变历史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国服装演变历史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国服装演变历史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国服装演变历史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服装演变历史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服装演变历史资料(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服装演变历史 原始社会 服饰起源 原始人的衣服 材料:兽皮 装饰:兽齿、鱼骨、 石珠、海贝 旧石器时代 采用兽皮、植物等天然材料, 发明了原始的缝纫工具骨针 新石器时代 创造了纺纱织布的工具,利用植物纤维编织成衣料,为制作成型的服 装创造了条件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服饰制度的 建立时期,也对后代有深远影 响。 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 。下身穿的裳实际是裙,而不 是裤。 右衽窄袖。 周代始创深衣制。 上衣下裳分开剪裁再在腰部缝合的长袍,称深衣制袍服。根据衣 襟的曲直,有曲裾袍喝直裾袍之分。通常作为礼服穿着。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印花技术发明 于战国。 战国楚简上出现了“绮”字

2、。尔后 各朝都有织造,规格和花样愈益 丰富。锦绮,向被视作高级织品 ,不少朝代对服用对象作了限制 。 春秋战国时期有菱花织锦、深棕 地红黄菱纹锦、朱条间花对龙对 凤纹等。 战国曲裾深衣 直裾单衣 出现上衣下裳缝制在一起的袍(深衣:1后领下凹,前为三角交领。 2两袖平直宽袖口短袖筒。3长垂袖,袖摆宽大。)纹样以:菱形, 方棋纹,几何,草龙草凤纹为主,礼服用色以:青,赤,黄,白, 黑为正色(象征高贵)。平民服装以浅色系为间色。秦以玄(黑) 色为主正色,并制做了冕(政物礼服)。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的衫裙 魏晋 时期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 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 ,并在袖口、

3、衣襟、下摆缀有不同 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 用一块帛带系扎。当时妇女的下裳 ,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本 图为宽袖对襟女衫、长裙穿戴展示 图及穿对襟子衫、花纹长裙的妇女 (北朝陶俑)魏晋南北盛行蜡染印 花绵布。 帔 始于晋朝, 形似围巾, 披在颈肩部 ,交于领前 自然垂下 裤褶 北方各民族多游牧民族,善骑 射,常年涉水草,故以衣裤为 主,即上身着褶,下身着裤。 史称“裤褶服”。 其服式如汉族长袄,对襟或左 衽,腰间系革带,也被汉族军 队所用,在裤管处膝盖下紧紧 系扎,史称“缚裤”,方便利落。 男女皆服,可作日常服用。 隋唐时期 出现了衮冕(短于深衣式的冕)。黄色成为皇 家专用色。多穿

4、着宴服的演变团(圆)领袍衫 ,领袖襟处略有装饰,左右开叉,文官衣长, 武官略短,平常戴软帽或扎头巾脑后两飘带。 女子主要披帛(纱),多穿低胸裙套半臂衫饰 飘带,并配有复杂的头饰(金钿)。 唐代锦以组织细密、设色精良为特点。 唐代普遍流行蜡缬、夹缬和绞缬三种方法。长 安有采缬铺。缬氆,即蜡染,或起始于西南少 数民族,透过镂空的花版,将蜡融化后印于织 物之上,经过浸染处理,再将蜡迹洗净,显出 轮廓清晰的花纹。夹缬是用两块相同花纹的版 模将织物折叠夹紧,然后再行浸染,染出的图 案工整对称,能套染多种颜色,是一种直接印 花的方法。绞缬则适合于染印散点状的花纹, 染时根据需要先将织物依次撮缬起若干组,再

5、 用细线扎紧,浸染时将线拆除,织物上便会出 现一组组浑厚而有规则的花纹。北宋时曾下令 禁止民间使用染缬,并不许印花棋逢对手片流 行。 唐代有透额罗,即以一小方马尾罗遮住前额, 为妇女装饰之一。 短襦、长裙、披帛 大袖纱罗衫、长裙、披帛 男子衣着 圆领袍衫,文官衣长至 足裸或及地。武官衣略 短至膝下。袖有宽窄之 分。 宋代 出现了缂丝衮冕(短于深衣式的冕)。龙尾皇家专用纹样。皇帝一龙五 爪,亲王一龙四爪,龙型有立侧升降之分。官府配有方心曲领,戴硬帽 脑后飘带变为长横翅,女子大体用唐代服饰,多穿配有复杂纹样的半臂 衫套褙子,但胸不系带,下配白折裙。 宋代三大名锦为苏州宋锦,南京云锦和四川蜀锦。清代

6、壮族的壮锦和瑶 、傣等族的棉锦也很著名。 宋代公私服多用罗,妇女成婚用以蒙头的盖头,即以五尺见方的皂罗制 成。 襕衫:无袖头的长衫,上 为圆领或交领,下摆有一 横接口,以示上衣下裳之 旧制。衣服此时已有纽扣 的使用。展脚幞头、大袖 襕袍。 褙子:直领对襟,前襟 不施纽袢,袖有宽窄二 式,衣长有齐膝、膝上 、膝下、齐裙至脚几种 。 元代 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所以元 代的服饰也比较特别。蒙古人 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 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 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 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 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 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 ,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 服很方便上马下

7、马。 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 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 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 罟冠。她们穿的袍子,宽 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 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 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 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 明代 出现了纽扣以代替系带,皇帝只 穿一两种缂丝衮冕(短于深衣式 的冕,在袖口上已不同与前朝冕 制袖口宽大,略小一些,而袖筒 也变的不垂且短而弧,是中国帝 王服饰的第一个转折点),明代 官员开始穿团领系带补衣(以不 同纹样的补子来分官职),戴乌 纱帽(帽后两个短纱片),配饰 玉带。服饰纹样配色浓重。女子 服饰出现了圆袖口及下摆,贵族 妇女饰纹样复杂的霞帔及云肩, 并伴有玉挂饰。 清代

8、 出现了马蹄袖,以表示满族的特点( 保留了深衣的版型,在袖口上已不同 与前朝汉族冕制袖口宽大,变为收口 马蹄袖,而袖筒也变的不垂且收于腋 下,在中国帝王服饰的第二个转折点 )。服饰分:朝服(戴帔领,有冬夏 两类),吉服(俗称龙袍,男式四开 叉。女子左右开叉)常服(分长袍和 行褂/马褂)。官员穿官补,王爷穿蟒 袍(一龙四爪)。女子穿满族氅衣( 旗袍)或舒袖衣(袖口宽短,可拆洗 ),内衣出现了纹样精美的肚兜。扇 型状头饰勒子(大拉翅)足穿花盆鞋 (马蹄鞋)是清代妇女最大的特点 清代苏州生产的罗有花罗、素罗、刀 罗、河西罗等名目。罗除主要用作衣 料外,历史上还常用作扇面、床帐、 屏风等。 马褂:清代

9、在长衣外袍衫外 ,上身都另穿一件马褂。袍 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其中有 一种行褂,长不过腰,袖仅 掩肘,短衣短袖便于骑马, 所以叫“马褂”。 民国时期 20年代,受到西方服饰的影响,袍身逐渐收窄。吸收西方服装立体造 型原理,增加了腰省、胸省,并运用了肩缝与装袖等元素,使款式走 向完美成熟。这时的旗袍经过彻底的改良,已经完全脱离了原来的式 样,其款式经过了民族融合、中西合璧而变成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中 国女装样式。其样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是流 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 耸及耳的硬领。渐而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 再低的时候,干

10、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中山装是学生装和军装改进而成的一款服装,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先生创导和率先穿着,因而得名为“中山装”。中山装出现在 历史巨大变革时期,是告别旧时代,进入新世纪的标志,具有深远 的影响。其款式吸收了西方服式的优点,改革了传统中装宽松的结 构,造型呈方形轮廓,贴身适体,领下等距离排列的纽扣,顺垂衣 襟而下,呈中轴线。对称式四袋设计,实用,稳妥。与西服相比, 改敞开的领型为封闭的立领,自然庄重,具有东方人的气质与风度 。中山装的出现对中国现代服装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被称为“国服” 。 50年代 布拉吉是苏联版的“连衣裙”,短袖、束腰、褶皱裙摆,主要以碎花 、格子、条纹布

11、料制成,1954年,前苏联某领导人到中国访问时 ,政府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号召穿花衣, 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布拉吉” 即连衣裙成为年轻女性们 的首选。 列宁装的式样为双排扣西装开领,腰中系一根布带,双排各有三 粒纽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这是从苏联学来的服装 款式。衣服的颜色并不多,基本上是清一色的蓝、灰、黑。这种 双排扣的西式上衣本是苏联、东欧男性日常穿的上衣款式,因为 革命领袖列宁所钟爱,所以被称为“列宁装”。在以裙装为主的苏联 东欧的女性中,很少有人穿着这样的男装上衣,而到中国后却阴 差阳错地变成了女装,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就曾经流行过。 60年代

12、上世纪年代军装盛行。中国真正进入了蓝灰绿的无彩色服装时代。布拉 吉被认为是修正主义,西装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旗袍被认为是封建余孽,稍 微花哨的衣服便被打成“奇装异服”,统统被批判。 上世纪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年自然灾害, 年到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尺。人们买服 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 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律、季节不分、男女不 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当时很流行的一段话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 补补又三年。” 绿色军装(夏天军便装,冬天军大衣) 劳动布:劳动布是劳动人民的象征。那灰不溜秋的颜色,意味

13、着保持了“劳 动人民的本色” 假领子的诞生是一项爱美讲体面的上海人,看重零碎的布头不需要凭 票供应,精明的人们就拿它们制成“节约领”,就相当于衬衣少了袖子 喝胸部以下部分。这一发明让老百姓有限的行头顿时可以翻出花样。 的确良:当时极少数可以被称为“料子”的化纤纺织品,主要用于制作 衬衫。因其比棉布及府绸更为轻薄,曾一度被写作“的确凉”。它的流 行一直延续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同“泡泡纱”等布料做成的服装一起风 靡全国。 70年代 1966年至1976年整整十年的文革运动,使得70年代初期和中期的时 尚风同60年代末期的一样,最流行穿的依旧是草绿色军装 对于那个年代的知青来说,青春和热血都奉献了那

14、荒芜的土地上。物 资的匮乏使人们不得不放弃对服装美的追求,款式单一,色调沉闷是 其服饰特点。1975年流行穿家制的卡其喇叭裤,1978年时兴穿蒙着 尼龙布衫内衬定型棉的外套。因为压抑太久的心里早已渴望服饰的改 变,因此面对突如其来的“奇装异服”,人们感到了惊喜,意外的惊喜 。思想开放的女孩子则脱去暗淡灰色的外衣,穿着色彩鲜艳的编织毛 衣,留住美丽。任恩的服饰也开始从单调统一到绚丽多彩转变。 灰色调几乎笼罩着全中国 走出灰色也是人们追求美的意识逐渐苏醒 的体现,中国即将走出那 个“灰蓝黑绿”的时代,中国人深埋几十年的爱美之心,开始在服饰上 得以释放 80年代 80年代改革开放,港台的服装进入内地

15、,年轻人开始引领新潮流, 勇于追求时髦 紧身衣,牛仔裤,红裙子,超短裙长丝袜及高跟鞋开始进入人们的 生活。 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深埋几十年的爱美之心,开始在服饰上得以释放。 老百姓服饰的春天开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对外 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老百姓的生活,向年轻一代传递 着最新的潮流信息。而这样的变化,直接体现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 小青年身上。当年最抢眼的就是大街上横扫而过的大喇叭裤。 所谓喇叭裤,因裤子形状似喇叭而得名。裤腿上窄下宽,从膝盖以下 逐渐张开,裤口的尺寸明显大于膝盖的尺寸,形成喇叭状;裤长一般 盖住鞋跟,走起路来,兼有扫地的功能。 90年代 随着革命开放的

16、进程,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改善,逐渐开放,对服 装的要求追求“个性化,成衣化,高档化” 90年代,人们对着装的观念也开始有了变化,开始注重面料的舒适 性,天然性 90年代哈韩族,迷你,松糕鞋等词开始流行 最早有人穿着破着大窟窿的牛仔 裤和牛仔服招摇过市时,很多人 都以为是穷的没钱买衣服,随后 ,一种很不适合东方人过于矮小 身材穿着搭配方式像寒流一样瞬 间席卷中国,而这股潮流后来恰 好叫“韩流”。 21世纪 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人 对服装诉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穿 出个性最好是独一无二。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 入,在21世纪,世界艺术中的 中国元素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广 泛的体现,唐装走俏全球、旗 袍热遍世界,中国服装作为一 种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在全世 界受到注目和尊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