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蹲点调研报告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16876593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5.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驻村蹲点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驻村蹲点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驻村蹲点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驻村蹲点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驻村蹲点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驻村蹲点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驻村蹲点调研报告(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驻村蹲点调研报告 XX镇XX村现有人口740人,172户。耕地1400余亩,深机井4眼,粮播面积约1200亩,果树面积约200亩。党支部由2人组成,其中村支部书记王建刚现年58岁,支部副书记68岁;村委会由2人组成,其中村主任王友才56岁,村会计兼村委副主任霍玉刚现年64岁。村内有公路3条,全部用皱砖硬化,总里程约1500米。村民全部吃上自来水。去年,该村经多方筹措资金新上80变压器1台,解决了变压器过小、供电不足的问题。全村有80%的农户都安装上有线广播电视。 全村各户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棉花等大众作物为主,总面积约1200亩,另外每户约有1亩多果树,总面积约200亩,村内有存栏30-40

2、头的小型规模养猪场5家。该村没有工业企业,由于该村是原XX乡政府所在地,阜霞线横穿该村,该村居民主要以从事服务业为主,有临街门店30多家,其中约60%靠出租盈利,约有30%以自己经营为主,经营种类齐全。 按照县总体安排,我到该村进行了走访和调研,重点对该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思考。总的来看,该村经济基础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是: 1、无农业龙头企业,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部分企业仍然是随行就市收购农民的产品,没有提前与群众签订合同;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还不够多,有的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经营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不够高; 3、目前,多数年轻力

3、壮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上是妇女和老人。他们文化水平偏低,接受农业科技的渠道少、速度慢。 针对该村实际,着眼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连基地,辐射带动千家万户,扮演着连结市场和基地的桥梁纽带作用,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关键。龙头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弱、科技含量的高低、带户功能的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因此,应当把培强造大龙头企业放在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首要位置,引进新上与技改扩建相配套,使龙头企业的规模效益不断提高,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工商、产加销一条龙经营

4、体系。一是培优扶强壮大一批。通过落实优惠政策、创造优良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引导、扶持龙头企业扩能改造、膨胀规模,靠大投入扩大产销规模,带动更多的种养基地。二是招商引资新上一批。把农业龙头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打好“优势牌”、“资源牌”,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 2、加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培植主导产业,发展龙头企业,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应树立扶持合作经济组织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广泛宣传发动,典型示范引导,特别是进一步修订完善有关鼓励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相关政策,从税收减免、信贷、财政扶持、用地、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等方面给予扶持,建立充满生机活

5、力的新型组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整体上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对农村经济的带动力。 3、切实为“三农”搞好信贷服务。鼓励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以服务“三农”为根本出发点,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千方百计增加支农资金投放,积极支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流金融服务。()大力推广联户联保贷款、小额信用贷款,提高授信额度,实行优惠利率,放宽使用期限,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品种,满足农户在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和运销等方面的合理资金需求。扎实推进“信用工程”建设,逐步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充分发挥农村信用贷款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促进作用。4、加强对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农民是新农村

6、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应整合现有技术力量和培训设施,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跟踪服务等方式,积极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使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根据市委要求,我在小埝村住村调研,通过调研,掌握了农村的实情,加深了对农业、农村及农民问题的认识,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对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力所能及地进行了帮助解决。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我于11月中旬住入小埝村开展调研,前后共五天时间。先后召开规模不等、范围不同的座谈会4次,深入25户 农户进行走访,共与村干部十余人、农民一百余人进行交谈,了解群

7、众疾苦,全面掌握所驻村生产、生活状况,在调研过程中,为宣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宣传党的“三农”政策,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13个涉农的重点部门,赴小埝村举办“信访直通车”,现场接待群众上访,共接待群众200多人次,协调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矛盾纠纷80件,帮助解决或解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近100件。将关系到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及时与村干部探讨,共同研究了小埝村以后的发展方向与思路。协调资金28万元用于重建年久失修、群众日思夜盼的危桥刘桥,为把实事办好,确保群众满意,先后三次带领村组干部深入群众,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集思广益,进行新桥的选址,协调有关单位和部门进行勘探和施工,

8、并就施工后的相关后勤保障工作进行了部署,在桥施工阶段,群众自发地购买鞭炮燃放。实地察看和协调了村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今年-找文章,到五月份市纪委筹集五万元为村小学建造了围墙,但教学设施仍然比较简陋,教学条件比较困难,拟将为村小学建造操场、食堂、绿化以及购置健身器材等纳入明年市纪委重点扶贫计划。 小埝村xx年由18个村民小组合并为9个村民小组,村组干部15人,其中村干部7人,党员78人,全村730户,2760人,其中劳动力1100人,3006亩土地,人均1.01亩,主要收入为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今年人均实际收入1800元,比xx年下降100元。 1、经济结构比较单一,一麦一稻,以农为主。全村稻麦总

9、产量470万斤,总产值282万元。 2、地势低洼,怕涝不怕旱。今年局部洪涝及龙卷风灾害,农作物大面积受损,使该村粮食减产、减收达20以上。 3、人均占有土地少,全村3006亩土地,人均占用面积只有1.01亩。 4、养殖业零星分散,没有形成规模。生猪、畜禽以家庭养殖为主。 5、劳务输出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每年该村在外打工人员达50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8.1%,据对25户调查,家庭收入31万元,收入的主要构成一是劳务收入,二是粮食和经济作物销售收入。劳务输出人员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苏锡常等地,主要从事保姆、缝纫、建筑等,方式主要自发的、松散的。 村支部和村委员会运转基本正常,“两委会”班子

10、成员团结协作,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乡村干部作风满意的6户,占24%,基本满意的19户,占76;党组织活动基本正常,党员能按时交纳党费。党的方针政策能够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对落实农村政策满意的7户,占28%,基本满意的农户为18户,占72%。农村人民来信和上访现象不多,农村基本稳定。据对25户农户调查,对农村社会治安满意和基本满意分别为14户、11户,占比分别为56%和44%。 村设有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均达100%,电话、自来水均已普及,电话使用率达88%,村里建有两座水厂,正常用上了自来水的户达到100%。近年来,该村社会治安良好,没有大的不安定因素,但也存在小偷

11、小摸现象,主要是偷鸡、偷鸭。村民草改瓦已基本完成,大部分农户都住上了瓦房,部分农户建起了楼房。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但农民在迈向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仍面临着许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全面小康,心中无谱。据初步调查,至少有一半以上农民还没有找到一条真正自己力所能及的致富之路。他们对全面小康一没恰当规划,二没自己主见,三没足够信心。二是发家致富,力不从心。当然,绝大多数农民总是希望自己早富、快富,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但由于缺乏资金和没有任何技术特长,只能是望富兴叹。小埝村能称得上能人大户的只有4一5户,缺少能人大户带动,除部分农户外出打工外,虽然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大多数农

12、户仍然只靠种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三是开拓市场,技不如人。有的人也想 谋取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发展路子,主要缘于自身素质不过硬,实际能力不适应,只能搞一些科技含量不高的常规经营。如该村村长家制作水泥预制品,只能按照预定的规格和成分比例,制作的成品也只能在该村或周围的村庄销售。又如,该村每年劳务输出500多人,还处于自发、分散、无序的状态,缺乏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引导。基本从事短期劳务,且缺乏一定的专业技 能。四是经营风险,很难防范。农业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交织,直接经营种植业或水产业、养殖业、畜牧业的农民,对自然风险有不可控性,加上农村保险很不健全,如果遇上特殊灾害,往往损失惨重。由于今年的

13、洪涝及龙卷风灾害,致使农民收入锐减。据调查反映,今年该村粮食比往年正常年份减产达20%多,部分农户连正常的过冬口粮都缺乏,有的农户将发生冬季断粮的可能。另外由于受劳务市场的影响,劳务收入也比正常年份有所下降。 近年来,通过农村税费改革、农业税减免等措施的实施,农民的负担确实得到减轻,农民得到了实惠。但部分村民对一事一议、以资代劳等费用仍有较大意见,如果完不成上交,村组干部就要自己立据做贷款垫上,也有较大反映。城乡经济差距拉大,农民感到负担重,主要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解的题:一是农民贷款难。应当说,xx年以来,通过实施信用“一证通”,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仍有许多农户因不

14、符合贷款条件而得不到有效支持;二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难。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着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以及自然灾害风险。这些都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支持的力度。三是农村保险难。现在商业保险机构越来越多,保险产品的品种不胜枚举,但由于受商业保险的趋利性驱使,对涉及农村种养业等风险较大保险产品,现在没有一家保险公司愿意开办。农村保险难,一方面,使人们对农业的投入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也影响了金融机构的投入积极性。四是集体负债化解难。近年来,通过清财化债,农村债务负担得到了有效减轻。从农民负担、农村税费改革和清财化债效果三项情凋调查看,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农户

15、分别为25户、25户和18户,占比分别达100%、100%和72%。但对清财化债效果表示不满意有7户,占28%。以小埝村为例,该村为享受上级优惠政策,在铺设乡村水泥路面时集体负债15万元,全部为信用社贷款,村里几乎无集体经济,要偿还这15万元债务还要假以时日。 每逢洪涝灾害就暴露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生产能力提高和农民最不满意的重要方面。据对25户农户调查,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满意的为8户,达32%,列12项调查事项的最高。一是农田水利弱化、排灌设施劣化。在农村水利建设方面,集体“统”的功能发挥不够,小修小补,难以形成重点,许多活沟变成死沟,清

16、水变成臭水;二是生产条件退化。农业机械多数是“老弱病残”,超期服役,不少“老掉牙”的机器“跑冒滴漏”严重。 一是村组干部素质不高。15名村组干部中,只有2人具有高中文化,其他全部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年轻干部不多,年龄50岁以上的7人,40一50岁的5人,30一40岁的3人;二是党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全村78名党员,最年轻的党员也有38岁,40岁以下党员3人,4050岁的21人,5060岁的36人,60岁以上的8人,党员年龄普遍偏大,没有形成应有的梯次结构;三是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够。据村支书反映,全村有三分之一的党员没有起到应有作用;四是村组干部服务能力不强。村组干部平时主要任务就是催收上交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