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上)-国际贸易部分第八版—第五章解析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6876497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1.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济学(上)-国际贸易部分第八版—第五章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国际经济学(上)-国际贸易部分第八版—第五章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国际经济学(上)-国际贸易部分第八版—第五章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国际经济学(上)-国际贸易部分第八版—第五章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国际经济学(上)-国际贸易部分第八版—第五章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经济学(上)-国际贸易部分第八版—第五章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学(上)-国际贸易部分第八版—第五章解析(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标准贸易模型 标准贸易模型是一个考虑更广泛,更接近现实 经济运行的一个模型,李嘉图模型、H-O模型 都只是标准贸易模型的特例。 标准贸易模型可被用于研究基本参数变化对世 界经济的影响 1 第五章 标准贸易模型 我们在前几章中分析介绍了两个不同的模型。为了突出 重点,每一个模型都略去了其他模型强调的现实世界中 的一些情形。 李嘉图模型:生产可能性由单一要素劳动在两个部 门的分配情况所决定。该模型阐述的实质观点是比较优 势,但无法让我们对收人的分配进行讨论。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模型中存在多种生产要素,要素资 源的差异能促使贸易的发生,而且贸易能影响收人分配 。 2 第五章 标准贸易模型

2、李嘉图模型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相同点: 1.社会的生产能力可以用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不同导致了贸易的产生。 2.一个国家的相对供给曲线由生产可能性边界 确定。 3.世界均衡点由世界相对需求曲线与位于各国 相对供给曲线之间的世界相对供给曲线确定。 3 第五章 标准贸易模型 1.社会的生产能力可以用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生产可能性边 界的不同导致了贸易的产生。 4 第五章 标准贸易模型 3.世界均衡点由世界相对需求曲线与位于各国相对供给曲线之 间的世界相对供给曲线确定。 5 第五章 标准贸易模型 相 同 点 不同点 不同点 李嘉图模型H-O模型 标准贸易模型 6 本章结构 1.

3、标准贸易模型 2.经济增长:RS曲线的移动 3.国际收入转移:RD曲线的移动 4. 关税和出口补贴: RS曲线和RD曲线同 时移动 7 标准贸易模型的前提假设: 世界由两个国家组成; 每个国家都生产C与F两种产品; 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 两国的相对价格分别为PC/PF,PF/PC; 每一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都是一条光滑的曲线 社会将根据相同成本产出价值最大原则确定生产,而按 照福利最大化原则选择消费 标准贸易模型 8 标准贸易模型 标准贸易模型(standard trade model)建立在下面 四个重要关系的基础上: (1) 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相对供给; (2) 相对价格和相对需求; (

4、3) 由相对供给、相对需求形成的世界贸易均 衡 (4) 贸易条件对一国福利水平的影响 9 标准贸易模型-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相对 供给 相对供给量的确定 一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且用 于生产的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 互替换,则生产可能性边界为 一条平滑曲线 线上每一点表示运用等量的生 产要素可生产的C与F商品的 产量组合的最大值 10 标准贸易模型-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相对 供给 相对供给量的确定 现实中,具体在曲线上的哪一 点进行生产,取决于等价值线 微观经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结 论:如果一个市场没有受到垄 断或其他市场失灵形式的破坏 ,那么这个市场的生产效率就 非常高。也就是说,在产品价 格给定时,这样的

5、市场可以达 到产值的最大化。 等价值线 Q 11 标准贸易模型-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相对 供给 相对供给量的确定 某一商品的相对供给量,取决 于该商品的相对价格,且二者 呈正相关的变动关系 等价值线斜率变大,相对价格 上升,则横坐标所表示的商品 的相对供给量将上升 等价值线 Q 12 标准贸易模型-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相对 供给 13 相对需求量的确定 社会消费的价值等于社会生产 的价值 PCQC+PFQF=PCDC+PFDF=V 进口的消费意义 生产点和消费点一定在 同一条等价值曲线(预算约束 线)上 等价值线、 预算约束线 Q 标准贸易模型-相对价格与相对需求 14 标准贸易模型-相对价格与相对需

6、求 复习:微观经济学中消费 点的确定-消费者均衡 的实现: 1.消费者购买的商品组合 必须能够带来最大效用 2.最优支出位于给定预算 线之上 当预算约束线与无差 异曲线相切时,在切点处 消费者均衡实现 E QC QF 15 标准贸易模型-相对价格与相对需求 预算约束线: 微观经济中的预算约束线: 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 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 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 商品的最大组合。 贸易理论中的预算约束线: DF =( PC/PF) DC +V/PF DFQF=(PC/PF) (QC DC) QC DC QF DF 16 标准贸易模型-相对价格与相对需求 无差异曲线: 用来表示两种商品

7、的不 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 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 的一条曲线。或是说在 这条曲线上,无论两种 商品的数量怎样组合, 所带来的总效用是相同 的。 QC QF 17 标准贸易模型-相对价格与相对需求 18 标准贸易模型-相对价格与相对需求 19 标准贸易模型-相对价格与相对需求 20 标准贸易模型-相对价格与相对需求 无差异曲线特征: 1.无差异曲线向下倾斜。如 果粮食的消费量减少,为了 达到相同的效用,就必须增 加棉布的消费量。 2.无差异曲线的位置离原点 越远,所对应的福利水平就 越高。对个人来说,消费的 产品量越多,福利水平越高 。 3.每一条无差异曲线越往右 越平坦:随着粮食消费量的减 少

8、,用以补偿因此而减少的 效用所需的棉布消费量就会 越来越大。 QC QF 21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某种商品相对需求的确定同样 由预算约束线(等价值线)及无差异曲线决定 预算约束线(等价值线) :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购买 的商品组合的数量不能超过收入预算线代表的收入总额 ;国际贸易理论中,某种商品的相对需求中所包含的进 口商品数量,必须以该国出口商品的数量作为限制条件 无差异曲线: 同一条预算约束线(等价值线)上的生产 点的选择取决于社会的消费倾向。在标准模型中,为了 简化分析,我们假设社会的消费决策以一个具有代表性 的个人的消费倾向为基础。 标准贸易模型-相对价格与相对需求 22 标准贸易

9、模型-相对价格与相对需求 相对需求量的确定 点Q是生产点,是生产可能 性边界和它所能接触到的最高 的一条等价值线的切点。点D 是消费点,是等价值线和它所 能接触到的最高的一条无差异 曲线的切点。图中该国生产的 棉布比消费的棉布多,因而出 口棉布;相应地,消费的粮食 比生产的粮食多,因而进口粮 食。 根据点D,确定C商品相对需 求量 23 相对价格的决定 假设世界由两个国家构成: 本国 (出口棉布) 该国出口商品相对价格为PC/PF 该国棉布和粮食的产量分别为QC 和QF 外国 (出口粮食) 该国出口商品相对价格为PF/PC 该国棉布和粮食的产量分别为Q*C 和Q*F 标准贸易模型-世界贸易均衡

10、 24 标准贸易模型-世界贸易均衡 相对价格的决定 为了确定PC/PF,我们要找到棉 布的世界相对供给曲线和相对需 求曲线的交点。 世界相对供给曲线RS是一条向上 倾斜的曲线。这是因为PC/PF的上 升会使得各国都增加棉布的生产 ,减少粮食的生产。 世界相对需求曲线RD是一条向 下倾斜的曲线,这是因为PC/PF的 上升会使各国的消费点向趋近粮 食背离棉布的方向移动。 两条曲线的交点(点1)确定了均衡 的世界相对价格(PC/PF)1 25 标准贸易模型-世界贸易均衡 26 标准贸易模型-贸易条件 相对价格变化对相对需求量的 影响 当相对价格发生改变,等价值 线发生偏转,相应的需求点、 生产点也将

11、发生改变 假设C商品相对价格上升,等价 值线VV1移动至VV2,生产点由 Q1变为Q2,需求点由D1变为D2 消费点点D的改变将对消费者产 生两种效应:收入效应、替代 效应 27 标准贸易模型-贸易条件 收入效应:由于价格变化带来 的实际收入(或购买力)的增 加或减少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消费移动到了一条更高的无差 异曲线上,社会福利改善了。 当棉布价格上升时,同样数量 的出口(棉布)能换取更多的进 口(粮食)。因此,出口产品的 价格上升代表了一种优势。 收入效应:促使人 们消费更多的F商品和C商品 28 标准贸易模型-贸易条件 替代效应:由于相对价 格的变化而引起的不同 消费品之间的消费替代 ,

12、即消费者会多消费相 对便宜的商品 替代效应:促使 人们消费更多的F商品, 同时消费更少的C商品 29 标准贸易模型-贸易条件 现实中,收入效应大于替 代效应,当C商品相对价格 上升时,H国内F商品和C 商品的实际需求量也同时 上升 但是受到价格上涨因素的 影响,F商品需求增长速度 一定快于C商品需求增长的 速度,结果将导致C商品的 相对需求数量下降 D1D2 DF46 DC34 DC/DF0.750.67 30 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 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映该国的对外贸 易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指数表示。 常用的贸易条件有3种不同的形式:价格贸易

13、条件(净贸 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它们从不同 的角度衡量一国的贸易所得。 标准贸易模型-贸易条件 31 净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收入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出口商品的数量指数 100% 单因素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出口商品的劳动生产 率指数 100% 双因素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出口商品的劳动生产 率指数/进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指数 100% 如果贸易条件大于100,则说明该国的该年度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如果 该系数小于100,则说明该国该年度贸易条件恶化. 标准贸易模型-贸易条件 32 净贸易条件 净贸易条件指出口价

14、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的比 。 计算公式: N=(PX/PM)100% N净贸易条件; PX出口价格指数; PM进口价格指数 标准贸易模型-贸易条件 33 净贸易条件 计算以2000年为基期,中国2005年的出口价格指数115% ,进口价格指数为120%,试计算2005年中国的净贸易条 件,并说明它是改善还是恶化。 解 净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115120)100 =96 因为:净贸易条件:96100,故净贸易条件恶化。 标准贸易模型-贸易条件 34 收入贸易条件 收入贸易条件是在净贸易条件的基础上,把贸易 量加进来。 计算公式: I=(PXPM)QX 100% I收

15、入贸易条件 Qx出口数量指数 标准贸易模型-贸易条件 35 计算 假定1950年为基期,1980年出口指数为 95%,进口商品价格指数110%,该国的出口数 量指数从1950年的100%提高到1980年的120%。 在这种情况下,该国1980年收入贸易条件是多少 ? 解 I(95110)120%10363% 它说明该国尽管净贸易条件恶化了,但由于出口 量的上升,本身的进口能力1980年比1950年增加 了363,也就是收入贸易条件好转 标准贸易模型-贸易条件 36 单因素贸易条件 单项因素贸易条件是在净贸易条件的基础上,考 虑劳动生产率提高或者降低后贸易条件的变化。 计算公式为: S(PXPM) Zx 100% S单项因素贸易条件; Zx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 标准贸易模型-贸易条件 37 计算 假定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上例同,而该国出 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由1950年的100提高到1980年的 130,则该国的单因素贸易条件是多少? 解 S(95110)13011227 这说明,从1950年到1980年期间,尽管净贸易条件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