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防爆及压力容器讲解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6875874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火防爆及压力容器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防火防爆及压力容器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防火防爆及压力容器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防火防爆及压力容器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防火防爆及压力容器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防火防爆及压力容器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火防爆及压力容器讲解(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防火防爆及压力容器安全讲座防火防爆及压力容器安全讲座 第一部分:防火防爆第一部分:防火防爆 l一:燃烧:是一种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燃烧过 程具有发光,发热,生成新物质的 三个特征。 l燃烧必要条件 l(1)可燃物资:在火源作用下能被点燃且当点火源移去后 能继续燃烧直至燃尽的物质。 l(2)助燃物资:凡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能与可燃物资发 生化学反应,并引起燃烧的物资。 l如:空气,氧气,氯气。 l(3)点火源:凡能引起可燃物资燃烧的能源。 l如:明火,电火花。 燃烧充分条件: (1)一定的可燃物浓度。 (2)一定的含氧量。 (3)一定的着火源能量。 (4) 相互作用。 可见燃烧要进行三者要同时具

2、备,而且要有正确的比例 和合适的状态下才能发生燃烧或爆炸。 物质的分类: 1、 可燃物质 (1)气态 ;(2)液态; (3)固态; 2、难燃物质 3、不可燃物质 二:火灾及其分类 1、 火灾的概念: 广义上说,火灾的定义是:凡是超出有效范围的燃 烧均属于火灾。 狭义上说,火灾的定义是:凡失去控制并对财产和 人身造成损害的燃烧现象都为火灾。 2、 火灾的分类: 按一次火灾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受灾户数和财产 直接损失金额,火灾划分为三类: (1)特大火灾;(2)重大火灾;(3)一般火灾; l3、 火灾原因分类: l (1) 放火; l (2) 违反电气安装安全规定; l (3) 违反电气使用安全规

3、定; l (4) 违反安全操作规程; l (5) 吸烟; l (6) 生活用火不慎; l (7) 玩火; l (8) 自燃; l (9) 自然原因; l (10)其他原因及原因不明。 三: 防火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1、防火技术的基本理论:防止燃烧三个基本条件同时存在 或者避免它们的相互作用如在汽油库里或操作乙炔发生器时 , 于有空气和可燃物存在,所以规定必须严禁烟火。 燃烧过程及形成: 固体 液体 气体 融化蒸发 蒸发 氧 化 分 解 着火燃烧 四:根据燃烧的起因不同可分为闪燃、着火和自燃三类 。 (1)闪燃和闪点 闪燃:可燃液体的蒸气(也包括可升华固体的蒸气)与空 气混合后,遇到明火而引起

4、瞬间(延续时间少于5S)燃烧叫闪燃 。 闪点:液体能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该液体的闪点。 闪燃是着火先兆,可燃液体的闪点越低,越易着火,火灾危害 性越大。 如:苯的燃点是-110C; 乙醇为120C; 汽油-580C 100C; 原油为-350C; 甲苯40C。 (2)着火和燃点 着火:可燃物在有足够助燃物(充分空气、氧)的情况下 ,有点火源作用引起的持续燃烧现象叫着火。 燃点:使可燃物发生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或 着火点.燃点越低,越容易着火。 如:木材的着火点为2950C ; 纸张的着火点为1300C 。 闪点与燃点的区别: 燃点燃烧不仅是蒸气,而且还有液体。闪点时移去火源 后,闪

5、燃即熄灭,而在燃点时则能继续燃烧。 可见液体的燃点都高于闪点 结论:控制可燃物的温度在燃点以下是预防发生火灾的有效 措施之一。 (3)自燃与自然点 自燃:可燃物受热升温而不需明火作用就能自行着火燃烧 的现象. 自燃点:可燃物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如: 乙醇4220C; 苯5550C; 汽油2800C; 煤3200C; 可见自燃点越低,则火灾危险性越大。 自燃的分类:分为受热自燃和自热自燃两种。 五:燃烧产物 1.燃烧产物的组成: . 包括不能再燃烧的生成物,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水蒸 气二氧化氮以及还能继续燃烧的生成物如一氧化炭,未燃尽的 酮类,醇类等两大类以及硫化氢和一氧化氮等有毒或有刺激

6、性 的气体和有害烟雾。 2 . 燃烧产物对人体和火势发展过程的影响 (1)燃烧产物除水蒸气外,其他产物大都对人体有害如 一氧化炭,硫化氢,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碳。 (2)烟雾影响人们的视力,降低火场的能见度不易逃生。 (3)高温的燃烧产物发出强烈热对流和热辐射能引起其他 可燃物的燃烧造成新的火源和危险及爆炸。 (4)燃烧产物中的完全燃烧产物有阻燃作用,如火灾发生 在一密闭空间内,随着火势发展,空中氧气逐渐减少,完全燃 烧产物浓度升高,二氧化碳30%,燃烧停止。 六:防火技术措施的基本原则 1.消除着火源。 消除着火源的措施很多如安装防爆灯具,禁止烟火,接地 避雷,隔离和控温等。 2.控制

7、可燃物。 3.隔绝空气。 4.防止形成新的燃烧条件,阻止火灾访范围扩大。 综上所述,一切防火措施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防止燃烧基本 条件产生;二是避免燃烧基本条件的相互作用。 七:灭火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1.隔离法 2.冷却法 3.窒息法 八:爆炸及其分类 1. 爆炸:是物质在瞬间以机械工的形式释放出大量气体 和能量的现象. 爆炸的特征: 内部特征:产生大量气体和能量突然释放,造成高温 高压。 外部特征:压力急剧升高,产生冲击波造成破坏发出 巨大声响。 如:氧气与乙炔混合发生爆炸,0.01秒完成化学反应。 2C2H2+5O2=4CO2+2H2O+Q 2. 爆炸的分类 按照爆炸能量来源的不同分为

8、三类 (1)物理爆炸其特点,爆炸前后爆炸物质的性质及化学 成分均不变。 (2)化学性爆炸:物质在极短内完成化学反应,形成其 他物质,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和能量的现象。 化学性爆炸的特征: 反应的高速度,大量气体大量热量如用来制造炸药的硝 化棉在爆炸时体积突然增大47万倍,几万分之一秒内完成, 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3)核爆炸 按照爆炸反应的相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 :气相爆炸 ;:液相爆炸;:固相爆炸。 按照爆炸的瞬时燃烧速度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 :轻爆; :爆炸; :爆轰; 2. 爆炸极限及影响因素 (1)爆炸下限: 在火源作用下可燃气体(蒸气粉尘)在空气中恰足以使 火焰蔓延(燃烧)的最低

9、浓度。 (2)爆炸上限: 恰足以使火焰蔓延(燃烧)的最高浓度。 爆炸上限与下限之间的浓度叫爆炸范围。 小于下限,大于上限,可燃物不着火,更不会爆炸。但含量 在上限之上的混合物不能认为是安全的,因为一旦进空气,浓 度下降,就危险了。如: 天然气 4.5% 13.5%; 乙炔 1.5% 82%; 氢气 40% 75.6%; 汽油 1.4% 7.6%; 一氧化碳 12.5% 74 % ; 苯 1.2% 8.0%; (3)影响因素: 温度,通常爆炸混合物温度越高爆炸范围越大,危险 性越大。 压力,爆炸混合物压力增大,爆炸上限增高危险性增 大因而减压有利于减小爆炸危险性。 惰性介质及杂物,通常爆炸混合物

10、中进入惰性介质, 可缩小爆炸极限范围。 容器,容器直径越小,火焰蔓延越难,,极限范围越 小。 氧含量,混合物中含氧量增加,爆炸极限范围扩大( 尤其上限提高的更多) 可燃气体在空气中和纯氧中爆炸极限范围比较如下: 空气 纯氧 CH4 515% 561% C2H2 1.582% 2.893% CO 1274.5% 15.594% H2 475% 495% 能源,能源的性质对爆炸极限范围的影响是:能源强度 越高,加热面积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则爆炸极限范围越宽。 最小点火能量: 乙炔 0.019mJ;甲醇 0.215mJ;甲烷 0.47mJ; 3. 爆炸的破坏作用 冲击波; 碎片冲击; 振荡作用; 造

11、成二次事故。 九:防爆技术基本理论 (1)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的条件 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件才能发生 : 第一,存在可燃物质,包括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 第二,可燃物质与空气(或氧气)混合并达到爆炸极限 ,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第三,爆炸性混合物在火源作用下。 (2)防爆技术基本理论及应用 防爆技术基本理论: 防止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三个基本条件的同时存在。 首先, 消除可燃物,通常采取防止可燃物跑、冒、滴、漏 。 同时应保证厂房通风良好。 其次, 为消除可燃物与空气混合,采取正压操作。 再次,控制着火源。如 :采用防爆电机电气,静电防护, 铜制工具,严禁明火,保护性接地(零)

12、以及防雷措施等。 十:防火与防爆技术措施 1. 火灾发展过程与预防基本原则 (1)火灾发展过程的特点 当燃烧失去控制而发生火灾时,将经历下列发展阶段: a 酝酿期 b 发展期 c 全盛期 d 衰灭期 (2)影响火灾变化的因素: a 可燃物的数量 b 空气流量 c 蒸发潜热 (3)预防火灾的基本原则 a 严格控制火源 b 监视酝酿期特征 c 采用耐火材料 d 阻止火焰的蔓延 e 限制火灾可能发展的规模 g 组织训练消防队伍及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 2. 爆炸发展过程与预防基本原则 (1)爆炸发展过程的特点 a 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相互扩散混合,形成爆炸性 混合物。 b 爆炸性混合物遇着火源,爆炸开始。

13、 c 产生连锁反应,爆炸范围扩大,威力升级。 d 最后是完成化学反应,爆炸威力造成灾害性破坏。 (2)预防爆炸的基本原则 a 防止爆炸性混合物的形成。 b 严格控制着火源。 c 燃爆开始就及时泄出压力。 d 切断爆炸传播途径。 e 减弱爆炸压力和冲击波对人员,设备和建筑的损失 。 f 检测报警。 3. 火灾与爆炸的预防技术措施 (1)防止可燃可爆系统的形成。 a 用难燃或不燃物质代替可燃物质。 b 根据物质的危险特性采取措施。 c 密闭与通风措施。 d 惰性介质保护。 (2)消除点火源(点火源) a 明火,如加热(维修)用火的控制。 b 高温表面 c 电器火花及电弧。 d 静电,静电防护主要是

14、设法消除或控制静电的产生 和积累的条件。 e 摩擦与撞击。 (3)限制火灾与爆炸蔓延扩散的措施。 a 隔离,露天布置,远距离操纵。 b 安全装置。 如: 阻火装置及防爆泄压装置。 火灾和爆炸事故特点: 1. 严重性; 2. 复杂性; 3. 突发性。 火灾爆炸事故的一般原因: 1. 人的因素 ; 2. 设备的原因; 3. 物料的原因; 4. 环境的原因; 5. 管理的原因。 十、火灾扑救 一、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灭火的基本原理(1)抑制反应物接触(2)减少反应物浓度(3 )降低反应物温度(4)初期火灾。 灭火的基本方法有:1、窒息灭火法。2、冷却灭火法。3、隔离 灭火法。4、化学抑制灭火法。

15、二、灭火剂及其应用 (一)水(及水蒸气)(1)灭火作用(2)灭火形式(3)注意 事项。 水灭火剂的适用范围较广,除以下情况下,都可以考虑用水灭火 。 (1)忌水性物质如轻金属、电石等着火不能用水扑救。 (2)不溶于水而且密度小于水的易燃液体(如汽油、煤油等) 着火不能用水扑救。但原油、重油可用雾状水扑救。 (3)密集水流不能扑救带电设备火灾。 (4)不能用密集水流扑救储存有大量浓硫酸、浓硝酸场所的火 灾。(5)高温设备着火不宜用水扑救,因为这会使金属机械强 度受到影响。 (6)精密仪器设备、贵重文物档案、图书着火,不宜用水扑救 。 (二)泡沫灭火剂 凡能与水混溶并可通过化学反应或机械方法产生泡

16、沫灭火的灭 火药剂称为泡沫灭火剂。 1、泡沫灭火剂分类:按照生成泡沫的机理,泡沫灭火剂可以分 为化学泡沫灭火剂和空气泡沫灭火剂两大类。 按泡沫的发泡倍数可分为低倍数泡沫、中倍数泡沫和高倍数泡 沫3类。 (三)二氧化碳及惰性气体灭火剂 二氧化碳灭火剂在消防工作上有较广泛的应用(1)特点(2)应 用场合(3)注意事项。 (四)卤代烷灭火剂 卤代烷即碳氢化合物中氢原子完全地或部分地被卤族元素取代而 生成的化合物。主要用来扑救各种易燃液体火灾。特点应用场合 。 主要缺点是毒性较高。卤代烷不能用来扑阴燃火灾,因为此时会 形成有毒的热分解产物。卤代烷也不能扑救轻金属如镁、铝、钠 等的火灾,因为它们能与这些轻金属起化学反应且发生爆炸。 (五)干粉灭火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