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研究方法精要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855110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X 页数:26 大小:85.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周期研究方法精要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经济周期研究方法精要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经济周期研究方法精要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经济周期研究方法精要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经济周期研究方法精要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周期研究方法精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周期研究方法精要(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周期研究方法 车文光 2016年11月5日 一、经济周期概述 (一)定义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也称商业循 环,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所经 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对微观经济具有指导与 示范作用,故对于宏观经济走势的把握有助于企 业做出正确的决策。 经济学家在解释这一定义时强调: 第一,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民生产总值的波动 第二,经济周期是经济中不可避免的波动。 第三,虽然每次经济周期并不完全相同,但它 们却有共同之点,即每个周期都有是繁 荣与萧条的交替。 (二)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 1、两阶段划分法 周期都可分为: 经济上升(扩张)阶段:经

2、济繁荣阶段 最高 点称为顶峰; 经济下降(收缩)阶段:经济衰退阶段最低 点称为谷底衰退严重则会陷入经济萧条。 2、四阶段划分法 每个经济周期都可分为:繁荣危机(衰退 )萧条复苏 (三)经济周期四阶段的特点: 1.繁荣: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高于正常水平 生产迅速增加 投资增加,信用扩张 价格水平上升 就业增加 公众对未来乐观 2.危机:是从繁荣到萧条的过渡时期,这时经济开 始从顶峰下降,但仍未低于正常水平。 3.萧条: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低于正常水平 生产急剧减少 投资减少,信用紧缩 价格水平下跌 失业严重 公众对未来悲观 4.复苏:是从萧条到繁荣的过渡时期,这时经济开 始从谷底回升,但仍未达到正常

3、水平。 (四)经济周期的类型 1.按经济周期的长度划分 (1)短周期:基钦周期 周期一般为2-4年 经济波动主要由外生的随机影响和存货 变动引起 (2)中周期:朱格拉周期 周期一般为7-11年 经济波动与投资品生命期相对应,认为 固定资本的规模更新引起了国民收入、 就业和物价的波动 3、长周期 (1)库兹涅茨周期 周期一般为15-25年不等 该周期主要是以建筑业的兴旺和衰落 (2)康德拉耶夫周期 一种为期40-60年(平均50年)的经济周期 技术发明和由此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动是其主 要原因 二、经济周期理论综述 (一)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 盾 发展的必然结果

4、。 1.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社会的无 序性 2.盲目生产造成 比例失调 3.社会生产无限增长趋势和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 (二)西方经济学的周期理论 1.早期的经济周期理论 古典经济学:萨伊定律供给会自动创 造需求,否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经济周期的存 在。 2.前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 (1)消费不足论:人口增加、新发明、新生 产手段使生产量长 期增长,但购买力不足或收入 分配不均导致过度储蓄,使得人们的消费能力相 对下降,出现消费不足,导致经济萧条。 (2)投资过度理论: 投资波动是经济周期的原因。 引起投资波动的原因: 认为新生产技术、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开辟新市场、新产品等引起投资

5、过度 (3)创新理论: 经济周期与创新活动密切相关 3.20世纪30年代后的经济周期理论 (1)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20世纪30年代) 从心理因素角度论述经济周期的理论 (2)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弗里德曼(20世纪 70年代初期) 将经济周期归因于货币和信贷的扩张 与收缩 (3)供给学派的主要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期) 主张恢复“萨伊定律”,强调供给第一 (4)新凯恩斯主义(20世纪80年代之后) 强调其可以“缓解”经济波动的消极影响。 投资过度理论 用生产资料的投资过多来解释经济周 期的理论。认为不论什么原因,引起了投资的增 加,就会引起经济繁荣。 这种繁荣首先表现在对投资品(生产 资料

6、)需求的增加以及投资品价格的上升上,从 而刺激对资本品的投资。 资本品生产过多引起资本品过剩,出 现经济危机,进入经济萧条。 投资过度理论引起投资过度的原因 原因:货币投资过度(纯货币理论) 认为经济周期完全由于银行体系交替地 扩大 和紧缩信用造成的。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流通工具主要是 银行 信用,商人运用的资本主要来自银行信用。 但是,银行扩大信用的能力并不是无 限的,当银行体系被迫停止信用扩张,转而信用 紧缩时,商人得不到贷款,就减少订货,由此出 现生产过剩的危机,经济进入萧条时期。 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 凯恩斯推翻了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的 萨伊定律,主张需求会创造自己的供给,供给是 需求

7、的函数,并且指出由于有效需求的不足,经 济社会存在失业现象。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就是消费 不足和投资不足,资本主义之所以存在有效需求 不足是由于人们普遍存在的三个基本心理规律造 成的。 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规律导致消费不 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灵活偏好规律导致 投资需求不足,在这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下,造成 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故而导致大量失业和经济 危机的发生。 凯恩斯主张的经济政策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资本主义走出 经济危机,因为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所以 要走出经济危机就必须增加消费需求和投资需 求。为此政府必须放弃原来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 策,而实行干预和调节经济的政策,

8、这中干预和 调节的政策主要有两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 在经济严重萧条时期,利率越低,人们的灵 活偏好越高,因为人们预期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 ,债券的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所以 卖掉债券而持有货币。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 意持有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 所以,凯恩斯认为经济萧条时期刺 激经济的政策应当以货币政策为辅,财政政策为 主。 弗里德曼(货币学派)经济周期 货币主义者认为,凯恩斯理论的一个 重大错误在于忽视货币发行量过多的消极作用, 以为可以用增加纸币发行量来解决就业问题,而 不顾及通货膨胀的结果。 货币认为,在凯恩斯主义影响下,西 方国家通过财政政

9、策来增加政府投资,存在两个 问题:政府投资替代私人投资,即非生产性投资 替代生产性投资,则导致生产性投资减少,企业 雇佣人数减少,所以失业。 生产性投资减少,导致社会产量减少 ,部分的导致通货膨胀。 主要理论 一.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核心思想 把物价水平看成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 共同作用的结果,货币供给由货币供给当局决定 ,货币需求由收入、各种货币资产的预期回报 率、商品价格的预期变动率及个人偏好等因素构 成。 在得出货币需求函数稳定的基础上,弗里德 曼指出,物价和经济活动的变动是由货币供给量 的变动引起的,因此必须从货币供给的角度来研 究货币对物价的影响。 二.通货膨胀与自然失业率 货币学派从货币

10、数量论出发,把通货 膨胀看成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弗里德曼认为 ,当货币量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生产的增长速 度时,通过膨胀就会发生,每单位产量中的货币 增长的越快,通货膨胀率就越高。 弗里德曼提出了“自然失业率”的概念,所谓“ 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任何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 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都处于均衡状态时的 失业率。 制止通货膨胀的唯一方法就是限制货币供应 量的增加。 三.政策主张 (一)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反对政府干 预 认为以需求管理为宗旨的财政政策最 终都是通 过货币量的扩张和收缩来实现其经济调 节作用的,而由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 (二)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

11、货币政策 弗里德曼认为,要制止通货膨胀,唯一有 效的措施就是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 使之与经济增长率大致相适应。 供给学派经济周期理论 一、主要理论 (一)肯定萨伊定律,否定凯恩斯定律 供给学派认为“萨伊定律”之所以正确 ,是 因为供给是需求的唯一可靠的源泉。没有 供给就没有需求,没有出售产品的收入, 也就没有可以用来购买商品的支出。 (二)增加供给的动力来自刺激 供给学派反对凯主义,也不完全同意货币主 义的观点,认为美国经济问题的关键既不是失业 ,也不是通胀,而是生产率低下。 二、政策主张 1、减少国家干预 认为增强自由竞争才能增强国际竞争力 2、控制货币供应量 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市场的货

12、币供应过多 3、减税 认为美国经济的供给不足是由于高税率 造成的 4、消减政府福利支出 只减税不减政府支出就会造成政府预算赤字, 引发通货膨胀,应减少政府支出。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能够较好解释和解决滞胀问题的新自由主义 经济理论,不能解释和解决其他大量的经济问题 ; 在遭受新自由主义冲击后,在审视原凯恩斯主义 的缺陷、吸纳自由主义理论中的积极因素的基础 上,恢复了凯恩斯主义的基本信条。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内容 在强调“市场失灵”的基础上承认“政府 失灵”,在批评“市场万能”的同时注意到“ 政策万能”的错误。其典型说法是: (1)如果没有扩张性政策,经济衰退将更严重 ;(2) 如果没有紧缩性政策,通货膨胀将更 严重。 这是新凯恩斯主义主张实施审慎的宏观经 济政策来干预经济的出发点。不是不干预,而 是怎样干预的问题 谢谢观看! 结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