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爱莲说》

上传人:km****68 文档编号:116851109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爱莲说》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语文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爱莲说》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语文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爱莲说》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语文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爱莲说》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语文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爱莲说》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爱莲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爱莲说》(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刘禹锡 今天修复的安徽和州刘禹锡陋室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 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 ,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 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 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 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 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 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 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 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 室铭一文。 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德馨鸿儒 苔痕案牍 xn hng r tid 调素琴tio西蜀sh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2、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 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 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在于 出名 不加装饰的琴没有学问的人博学多才的人 香气,指品德高尚的人 有灵气 官府的公文 使劳累 使收 到扰乱 乐器,这里指奏 乐的声音 佛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 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 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解释下列字词、句子 陋室不陋 景环境优美 人交友高雅 事生活闲适 1.作者怎么样引出陋室的

3、? 2.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陋室不陋? 运用比兴的手法,以山的仙、 水的灵引出陋室因德馨而不陋 。 3. 作者借山水有仙人、神龙比喻陋室主人 有好的品德是为了表明什么心迹呢? 这种借他物来表明心迹的手法叫什么? 1、 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作 者在本文提到他们有何作用? 2、 “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 者为什么只引用下句? 古代贤人;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 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 。 孔子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前面直接用 诸葛亮与扬雄自比为君子,上句的意思已经含在“ 南阳”二句之中,所以下句直接引用下句,以此结 尾显得

4、立意高远,无懈可击。作者省略了上句而只 引用下句,是因为这样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 “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省,反 诘点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 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 ,有了龙就能降福显灵了,这是简陋的屋子, 因为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碧绿的苔痕长到台阶上,青葱的草色映入帘里 。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 。 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陋室铭 设喻引题 山 仙 水 龙 比喻起兴陋室 德馨 陋室不陋 环境优美(清幽景)

5、 生活情趣(高雅事) 引古贤以自况反诘点题 交友高雅(不俗人) 陪衬比喻 托物言志 安贫乐道 高洁伟岸 (君子之德) 周敦颐 爱:喜爱 莲:荷花 说:古代的一 种文体,用于阐 述作者对问题的 见解,讲究辞采。 周敦颐:宋代 著名的唯心主义 哲学家。字茂叔, 谥号“元公”,著 有周元公集。 他在南康郡任职 时曾亲自率领属 下在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并写下这篇流 传百世的爱莲说。 周敦颐 (dny)予(y)焉(yn) 甚蕃(fn)淤泥(y)濯(zhu) 清涟(lin)噫(y)不枝不蔓(mn )亵玩(xi)鲜有闻(xin) 隐逸( y)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 唐

6、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 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 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 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 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 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的 玩弄竖立 远播生枝茎生藤蔓 洗涤 清水

7、 的 我 多 的 的 的 的 的少 很,非常 1、文章哪些句子写莲,表现了莲什么样的品质? 2、文中哪句话是作者对莲的总的评价呢? 3、怎样理解文章中多次出现的“独”字?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 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枝不蔓,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表现了莲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莲,花之君子者也。 个性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反问。感叹爱莲者少,实际上感叹与自己类似不 慕名利、洁身自好者太少了。 1、 本文题为爱莲说,作者对莲的喜 爱毋庸置疑,那为什么文中提到菊花和牡 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8、 2. 本文的语言简洁优美。根据自己的理 解说说你最欣赏的语句。 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是对他不追随世俗 的赞颂,来正衬自己不慕名利的高洁;写世 人爱牡丹,来反衬自己不慕富贵的高雅。 表现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1、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能够寄托 作者志向的诗句是: 2、解释下列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莲,花之君子者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 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课堂小结 作者借莲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 好的高尚情操。 我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更要学习 莲花纯洁高尚的高贵品质,决不和不良 习气、不健康的思想同流合污,做一个 洁身自好的人,像莲花那样“出淤泥而 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做个人 中“君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