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四中、上高二历史中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6833386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新余市四中、上高二历史中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西省新余市四中、上高二历史中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西省新余市四中、上高二历史中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西省新余市四中、上高二历史中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西省新余市四中、上高二历史中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新余市四中、上高二历史中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新余市四中、上高二历史中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新余市四中、上高二历史中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1.西周分封诸侯,在武王时期即已开始,大规模分封在成王和其子康王时期。康王之后,分封机会减少,太子以外的各子多留在朝中为卿、大夫。这反映康王之后的西周A. 宗法血缘纽带更加牢固 B. 分封制度日益走向瓦解C. 王室成员受到严密防范 D. 嫡庶长幼地位依然有别【答案】D【解析】【详解】太子是古代的嫡长子,分封制下嫡长子具有承袭天子的权力,“分封机会减少,太子以外的各子多留在朝中为卿、大夫”说明嫡庶长幼地位依然有别,D正确。材料主要论述分封制原则问题,并不是说明宗法血缘关系逐渐松弛,A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分封制走向瓦解,B错误

2、。材料论述的是分封制度,并不是说明王室成员受到严密防范,C错误。2.考工记是记述先秦时期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据该书记载,春秋时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由此可知,当时的手工业A. 工艺分工日益精细 B. 产品种类非常丰富C. 地域特色较为明显 D. 生产管理特别严格【答案】C【解析】【详解】“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的意思是说郑国的刀、宋国的斤、鲁之削以及吴粤之剑都比较厉害,离开此地就不能成为精良,充分体现出手工业地域特色明显,C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工艺分工日益精细,A错误。产品分类也不是材料主旨,B错误。材料

3、没有涉及手工业的管理问题,D错误。3.史学家赵俪生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度概括为三个拐弯。其中的“第三个拐弯,发生在公元8世纪之末,绵延至第9、第l0世纪。它冲破自然经济的锢闭,是货币交流逐渐增多,商业、手工业逐渐发达的一个转折点”。这一观点强调A. 经济政策的延续性B. 经济发展具有区域性C. 经济发展的活跃性D. 经济形态的突破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公元8世纪之末,绵延至第9、第l0世纪”处于我国唐朝和宋朝时期,唐宋农业发展, “是货币交流逐渐增多,商业、手工业逐渐发达的一个转折点”可见经济发展活跃,故选C。自商鞅变法到清,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这与材

4、料无关,故排除。材料里也没有提到区域经济,故排除B。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在唐朝或宋朝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故排除D。4.明清以来,在聚族而居的村庄宗族势力比较强大,雍正四年(1726年),清政府专门规定这些村庄可以不编保甲,以宗族组织来代行保甲之职。同时,授予族长族中承嗣权、教化权、经济裁处权、治安查举权、对族人的生杀权等各项权力。这说明A. 清朝初年政府地方控制能力有限B. 封建社会家国同构色彩的具体体现C. 宗族组织成为合法的地方行政机构D. 族权开始成为政权控制的依靠力量【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5、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举措是清政府授权,不能说明A;“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最鲜明的结构特征。严格的宗法制虽在周代以后已不复存在,但“家国同构”观念并未随之消弭,反而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家族要保证其子孙兴旺、富贵,必然需要一个坚定稳固的国家层面的行政体系进行庇护;而另一方面,国家要维护国家整个局面的平和与安定,捍卫君权的至高无上,同样需要将国家的组织形式和家族宗法关系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这种独特的社会政治模式,B正确;宗族并不是地方一级行政机构,C错误;不能说“开始成为”,族权在政权控制中早已被利用,D错误。故选B。5.1904 年清廷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向全国商

6、人发出建立商会的号召。在随后的几年里,全国商会和分会发展到800 个,全国商会联合会也随之成立。近代商会的发展A. 促成与外国商战思想的出现B. 有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C. 标志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 得益于列强放松对华侵略【答案】B【解析】“全国商会和分会发展到800 个,全国商会联合会也随之成立”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促进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有利于民主革命的发展,B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和外国商战信息,A错误;C是戊戌变法运动;材料中原因属于清政府措施,D错误。6.1926年,陈独秀强调,在国民革命阶段,共产党“应该彻头彻尾表示独立的在野党态度”,要“严厉取缔党中机会主义做官热

7、的倾向”,限令已担任县长的共产党员立即辞职,否则开除党籍。这说明陈独秀A. 主张独立领导工农群众运动B. 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C. 忽视了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D. 坚持了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陈独秀要求共产党做在野党,而不是执政党。要求共产党员不能做官,不能掌握领导权,这是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忽视了对民主革命领导权的争取,故C项正确;陈独秀主张放弃领导权,而不是独立领导工人运动。主张共产党要依附于国民党,而丧失了独立性,故AD项错误;材料表明陈独秀没有认清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认清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和主要矛盾,故C项错误;7.学者李里峰认为:

8、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时常成立农民协会、妇女协会、贫农团。如果原来有党支部的地方。会扩大党支部规模;如果没有党支部的地方。会慢慢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成立村政权,还会对农民进行训练,成立民兵队。这充分说明土改时中国共产党A. 突出对地主阶级的斗争与改造B. 注重基层组织形式建构的探索C. 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 注意维护地方的社会秩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常成立农民协会、妇女协会、贫农团” “还会对农民进行训练,成立民兵队”,没有提到对地主阶级的斗争与改造,故排除A。从材料里扩大党支部,成立村政权等信息可以得出,B项正确。材料里没有提到土地改革的内容,没有提到能调动生产积

9、极性的信息,故排除C。材料主要是指中共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措施,不是维护社会秩序方面,D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8.侨汇券是一种需要与人民币现金共同使用的票证,其中汇聚了粮票、布票、棉票、副食品购买券、工业品购买券等各种票证。下图是上海发行的侨汇券,据此可知当时A. 我国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 我国的物资供应相对匮乏C. 我国各种商品均需凭票购买 D. 上海地区的侨民数量最多【答案】B【解析】【详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C项中“均需”错误,排除。材料中未涉及侨民数量的比较,故D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物资需要凭票购买,说明物资相对匮乏,故B项正确。9.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

10、中提到:“民众会(公民大会)并不能通过未经议事会准备和未经主席团事先以书面公布的任何法案”,同时“凡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而陪审官的任何投票都应当具有最高权力”。这揭示了古代雅典A. 公民大会权力最大B. 审判流程公开公正C. 公民是城邦的主体D. 具有权力制约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说明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说明雅典权力之间具有制约思想,故D项正确;材料并不能反映公民大会作为权力的最高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权力制约关系,并不能说明审判流程公开公正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城邦主体的组成部分,故C项错误。10.

11、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席,取消或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让人口增加和新兴工业城市的选区取得较多议席;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扩大选民范围。而1837年伦敦工人协会向国会提出的请愿书人民宪章则要求:年满21岁且精神正常的男子都有普选权,选举投票应秘密进行,废除议会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国会每年举行一次改选,平均分配选区。据此可知A. 议会改革是人民获得民主权利的最好方式B. 政党制度的成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C. 马克思主义学说一定程度影响了当时社会D. 当时的社会与人民所希望的民主存在差距【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使得工业

12、资产阶级获得权利,而1837年英国工人阶级则要求继续扩大选民范围和降低被选举人的财产限制,这说明当时的社会与人民所希望的民主存在差距,所以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仅提到了议会改革的方式,并未与其他方式进行比较,无法得知其是否为人民获得民主权利的最好方式;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党制度的内容;C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37年伦敦工人协会争取权利与马克思主义学说无关。故正确选项为D选项。11.1933年12月,联共(布)决定,苏联不反对在国际联盟范围内缔结抵御德国侵略的区域性共同防御协定。除法国和波兰必须参加外,其它欧洲国家可按意愿参

13、加。l939年4月,苏联向英法建议:在英法苏之间缔结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反侵略互助条约。这反映了A. 苏联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期待B.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C. 由于意识形态导致两大阵营的对抗D. 苏联是抵抗法西斯的中坚力量【答案】A【解析】【详解】个人那句材料可知,苏联有缔结抵御德国侵略的区域性共同防御协定的意愿,也愿意在英法苏之间缔结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反侵略互助条约,故A正确。材料主旨是苏联加强欧洲防御的期待,不能直接得出二战即将爆发的结论,故排除B。两大阵营的对抗是二战以后出现的,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材料主旨是苏联加强欧洲防御的期待,也不能直接得出苏联是抵抗法西斯的中坚力量,D项

14、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于1945年底向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提议召开国际贸易与就业会议,以讨论在联合国组织之下成立一个协调国际贸易的专门机构。1947年联合国贸易与就业会议正式审议和通过了国际贸易组织宪章,但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没有批准该宪章,拟建的国际贸易组织最后流产了。这反映了A.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完全受美国操纵B. 美国的经济霸权影响战后国际经济规则制定C. 国际贸易组织的建立违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D. 冷战的爆发是国际贸易组织流产的根本原因【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没有批准是国际贸易组织最后流产的主要原因

15、,可见美国的经济霸权影响战后国际经济规则制定,选B。A选项“联合国完全受美国操纵”说法太绝对了,在材料里也无法体现“完全”,故排除A。国际贸易组织显然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C项表述错误。故排除C。冷战是美苏在世界范围内除军事对抗外的一切对抗,材料无法体现美苏冷战而导致国际贸易组织流产的信息,故排除D。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除了英国以外,在16到18世纪的尼德兰地区(荷兰),法国西北部,德国等地的乡村手工业都有发展。这种乡村工业的主要部门是乡村纺织业,后来为冶铁业、制革、制皂等行业。在英国的维尔特郡,当本地羊毛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时,至少17世纪起,呢绒商就向北至林肯、东至肯特的那些郡收购原料,有时还到北爱尔兰收购,而产品都是运往本国乃至欧洲各地。在1640年,英格兰乡村劳动力参与工副业的平均比例大约60%。由于乡村人口广泛参与工业活动,致使农村单一的经济结构得以改观,西欧的由家庭从事的手工业生产逐渐被商人资本所支配,手工业者逐步变成工人,使传统的农民家庭转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家内制工业”。西欧的传统乡村工业,为产业革命和经济起飞准备了重要条件,被称为“工业前的工业化”(原始工业化)。材料二 中国传统乡村工业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家庭手工业。特别是手工纺织业。但这种传统乡村工业发展的原因却是地主对佃农的残酷剥削和紧张的人地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