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六西格玛管理文化的冲突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6828386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与六西格玛管理文化的冲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六西格玛管理文化的冲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六西格玛管理文化的冲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六西格玛管理文化的冲突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六西格玛管理文化的冲突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与六西格玛管理文化的冲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与六西格玛管理文化的冲突(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http:/ 中国人在传统文化尚中庸之道,保守、不张扬,安于现状、容易满足,缺乏的是竞争意识,会抵触六西格玛动态的变革理念及改进活动。特别是企业的中高层干部是“双刃剑”,既是变革的主要推动者,同时,也可能是变革的抵触者,因为,企业的变革一般首先触动的就是干部的利益。所以,不同人所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对六西格玛有不同的认识。有些干部会极力推进变革。但也会有一些对六西格玛抱旁观的态度,甚至有一些干部会站起来反对。这在目前推进六西格玛管理的中国企业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因此,企业一旦选择要导入六西格玛管理,首先要让干部参加“六西格玛倡导者培训”,提高对六西格玛管理的认识,统一思想,减少后续推进中

2、的来自部分干部中的阻力与障碍。这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挑战。2、 六西格玛管理是基于斗争的思想,以追求卓越为宗旨,用运动、斗争的观点去看待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一切以顾客为中(六西格玛管理的第一原则),以满足顾客的需要出发,不断地发现组织中不满足顾客要求的问题现象,从流程入手,可以跨越部门之间的界限,有些问题甚至要追踪到上游供应端,理性地分析并找出问题的根源,无论它在哪,都要想尽一切办法从源头上消灭它,预防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从而不断提高顾客的满意与忠诚。中国传统的“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人情关系重,遇事拉不开脸,讲和气,不讲原则,过去只注重改造自然,而不注重认识自己战胜自己。虽然也知道组织中存在很

3、多问题,但是,有时、有些人不敢或不愿正视矛盾和问题,怕伤和气。因为一旦正视问题,就意味着否定现在的一些做法。正视矛盾,挑战自我,也挑战他人。要改变、解决那些问题,难免伤和气。所以,推进六西格玛就会打破一团和气,挑战过去,否定自我,突破创新。这是我们遇到的第二个挑战。3、 六西格玛管理是基于非平均主义的思想。它看待问题的视角及看待组织的产品、服务与工作品质,不仅要看达到的平均水平有多高,而更看重的是标准差有多大,水平如何(这是六西格玛管理基于统计学的特点),从而看组织产品、服务与工作的一致性或是波动性,它代表着组织的管理水平。但是,我国由于几千年崇尚平均的文化,凡事总是看整体水平(即平均水平),

4、不注重对波动的控制与改进。所以,推行六西格玛管理,对我们观念上、习惯上的挑战,就是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思想,不仅要平均水平,同时要关注标准差和波动性,提高团队工作的一致性,提高产品与服务的稳定性。这是我们遇到的第三个挑战。4、 六西格玛管理是以典型的基于西方性恶的思想来建立的科学化的、系统化的、流程化的、规范化的管理模式,来约束组织中所有成员的行为。使大家系统地、有序地持续改进,预防错误的发生,主动管理(这是六西格玛管理持续改进的特点)。这在六西格玛管理六项原则中已充分体现。理性地对待问题,对待犯错误的人不姑息迁就,目的是改进问题,提高组织中人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从而提升整个企业的竞争力。因为,企

5、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这应该是我们遇到的第四个挑战。5、 中国人常常使用定性分析,不做定量分析的粗放式管理与六西格玛的精细化管理、以数据说话是冲突的。基于西方的逻辑思维模式的六西格玛,提倡的是一种量化的、精确的、系统的、逻辑的管理(这是基于数据与事实说话的原则),强调以数据为基础,以事实为依据,通过数据揭示问题,再运用统计技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做出以事实为基础的决策。因此,在六西格玛管理的模式中以及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中,都要求在市场分析、产品设计、工序控制、性能评定、数据分析等方面广泛使用统计技术,其范围包括实验设计、方差分析、假设检验、控制图、抽样检验等技术。六西格玛战略是建立在统计方法与技术上的一种管理哲学,推广和实施六西格玛管理需要实践者具备一定的统计学基础和统计学思想。张驰咨询向全国各地的各行业提供六西格玛、精益六西格玛、DFSS咨询培训与项目辅导咨询!(客户续签率连续10多年来高达95%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