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讲解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814175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182 大小:4.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82页
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82页
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82页
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82页
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讲解(1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前 言 第一章 人工裂缝监测原理 第二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第三章 裂缝尺度讨论与置信度分析 第四章 实际应用领域 第五章 应用实例 第六章 可靠性检验 第七章 吐哈油田注水、压裂监测吐哈油田注水、压裂监测 第八章 结语 附 录 目目 录录 1.1 人工裂缝监测方法 1.2 微地震人工裂缝监测原理 1.3 微地震源定位 第一章 人工裂缝监测原理 2.1 裂缝扩展机制 2.2 微地震信号强度预测 2.3 微地震信号识别 2.4 软件功能 第二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3.1 测试裂缝与进水裂缝比 较 3.2 置信度分析 第三章 裂缝尺度讨论与置信度分析 4.1 人工裂缝监测 4.2 人工裂缝转向监测 4

2、.3 注水前缘监测 4.4 采油波及区监测 4.5 对井井底连通监测 4.6 核废料处理过程中的微地震监 测 第四章 实际应用领域 自本系统开发成功以后,我们在不同领域成功地应用了这项技术。 5.1 辽河曙2-3-33井人工裂缝监测结果及分析 5.2 中原油田卫357井压裂转向监测 5.3 华北油田注水监测 5.4 对井井底连通实例 5.5 核废料处理监测 5.6 堵水、调剖前后的微地震监测 5.7 爆破压裂监测 5.8 二氧化碳压裂监测 第五章 实例应用 6.1 复测井监测结果 6.2 本技术可靠的最直接证 明 6.3 对比监测实例 第六章 可靠性检验 附录1 电路原理图 附录2 电路图 附

3、录3 程序使用说明 附录4 设备外观图 附录5 相关的理论文 章 附附 录录 前 言 在现有研发水平上,参照国际先进水平,研发人 工裂缝实时监测系统。该系统的研究目标是:参照国 际上的最新研究成果,以监测微地震方法,现场即时 给出人工裂缝形态(方位,长度,参考性高度,产状) 及延伸过程。为油田压裂设计,压裂质量判断,注水 前缘分析提供及时依据。 该项工作于2001年1月份启动,2001年6月份进 入现场,2001年10月份取得第一次成功观测,提出项 目的改进目标。2001年10月至2001年12月份根据观 测中发现的问题改进硬件,2002年2月份改进后的软 件观测成功。之后,完善软件功能,20

4、02年6月分项 目完成,2002年8月分项目通过评审验收,整个项目研制 历时二十个月(项目验收评委及意见见附录1、2)。 前 言 整个项目包括: 深井、深埋式、嵌入式的硬件 系统;电路及无线传输系统,计算机分析记录系统 ;及配套软件(附录3、4、5、6)。 该系统可以在井下几百米进行深井监测,也 可以在地面监测。 在现场实时监测,显示裂缝监测结果的同时 ,记录下全部原始波形数据。原始波形数据可以 由自动识别程序再分析,分析结果可以与实时监 测结果对比,检测分析结果的重复性。也可以以 不同速度复现监测结果,再分析微地震出现过程 。 前 言 经历时二十个月,紧跟国际先进水平的攻关 研究,双方认为,

5、该项研究达到了预期目标,完成 了自动识别,实时监测和后自动处理压裂和高压注 水所形成的人工裂缝的完整硬 软件系统。 该系统于2001年12月进入现场,经6个月的 磨合与改进,通过实时监测与后自动处理对比;同 一口高压注水井连续二次监测结果的对比(相隔仅 一小时);监测结果与现场其它资料的对比;监测 结果与开发效果的对比。我们认为:该系统监测结 果可靠,重复性好。研究达到了国外同类研究的水 平。 人工裂缝监测有多种方法:示踪剂方法、电位 法、地倾斜方法等等。 示踪剂方法滞后,可靠性受监测井的周围分布 井所在位置限制;电位法受气候、深度限制,且需较 多的测点,测区范围局限;地倾斜方法也受深度限制

6、,且与覆盖层厚度、品质有关,需较多的测点,测区 范围局限;只有微地震方法即时,控制范围大,适应 面广,近年来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使用微地震 方法,近年来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我们参照 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发展了自己独立的观测系统,在 不同领域的应用中,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第一章 1.1 人工裂缝监测方法 压裂或高压注水时,由于地层压力的升高,根据摩尔 -库伦准则,沿着裂缝边缘会发生微地震。实际微地震的 频段从几十到几百周,相当于-2至-5级地震。一般来说 ,震级越小,频率越高。我们仪器的工作频段为50-200 周,仅取较大的微地震(-2级)。记录这些微地震,并根 据微地震走时进行震源定

7、位,由微地震震源的空间分布 可以描述人工裂缝轮廓。微地震震源空间分布在柱坐标 系三个坐标面上的投影,可以给出裂缝的三视图(俯视图 、侧视图、前视图),分别描述人工裂缝的长度、方位、 产状及参考性高度。与其它方法相比,该方法即时,方 便,适应性强,为国际上的同行广泛使用。 第一章 1.2 微地震人工裂缝监测原理 摩尔-库伦准则可以写为: 0 +(S1+S2-2 P0)/2+(S1S2)cos(2)/2 (1) = (S1S2)sin(2)/2 (2) (1)式左侧不小于右侧时发生微地震。式中,是作用在裂缝 面上的剪切应力;0 是岩石的固有无法向应力抗剪断强度, 数值由几兆帕到几十兆帕,沿已有裂缝

8、面错断,数值为零; S1,S2 分别是最大,最小主应力;P0是地层压力;是最大 主应力与裂缝面法向的夹角。由式(1)可以看出,微震易于沿 已有裂缝面发生。 这时0为零,左侧易于不小于右侧。P0增 大,右侧减小,也会使右侧小于左侧。这为我们观测注水, 压裂裂缝提供了依据。 第一章 1.2 微地震人工裂缝监测原理 该监测系统采用6分站,无线传输,主站分析实时定位 系统。监测压裂或高压注水时出现的微震点分布,用微震点 分布描述裂缝形态。 微地震震源以走时方法定位,假定自震源发出的微地 震信号以直线传入地震检波器,把弧线传播途径拉直为一条 直线,以方便油田使用。这一假设是测试误差的主要来源。 由于随深

9、度的减小,波速降低,近地表的地震波传播 途径与地面趋于垂直。由于P波的振动方向沿传播途径,S波 的振动方向与传播途径垂直。因此,P波的振动方向垂直于 地面,S波的振动方向平行于地面。 有的油田地层松软,S波不稳定。本系统检波器垂直放 置,对沿传播途径振动的P波敏感;垂直于传播途径振动的S 波衰减大,只记录分析P波。 第一章 1.2 微地震人工裂缝监测原理 震源定位过程如下: 微地震定位采用矩阵分析理论,以下述走时方程为依 据去计算微地震震源的空间坐标。 第一章 1.3 微地震源定位 经变换,(3)式可以改写为: 第一章 1.3 微地震源定位 式中,T1 -T6是各分站的P波到时,T0是发震时刻

10、; (X1,Y1,0)(X6,Y6,0)是各分站坐标;VP是P波速度; (X0,Y0,Z0)是微震震源的空间坐标。T0,X0,Y0,Z0是 待求的未知数。未知数的个数少于方程个数,方程组是可解 的。解出四个未知数的最少方程个数是四个,这要求至少有 四个分站,若有四个分站有记录信号,便可以进行震源定位 。 (4)式可以写成标准系数矩阵形式,有很多求解矩阵的 方法可以解出T0,X0,Y0;再把T0,X0,Y0代入(3)式中就 可以得出Z0,Z0就是相对压裂深度的裂缝高度,由于计算过 程的累积作用,高度误差较大。 A=KB (5) 第一章 1.3 微地震源定位 矩阵A写为: 第一章 1.3 微地震源

11、定位 矩阵B写为: 第一章 1.3 微地震源定位 矩阵K写为 : 第一章 1.3 微地震源定位 5) 式可改写为: K=AB-1 (9) B-1是B的逆矩阵。矩阵求逆和(9)式计算有很多通用的解 法,我们可以取得T0,X0,Y0值。 实际采用确定深度的方法是综合考虑各站走时的方法,即 对以下一组数据作为走时的函数进行线性回归,回归常数即 为相对观测 段的高度: 第一章 1.3 微地震源定位 依据上述过程可以确定微地震点的空间位置。 水力压裂裂缝扩展的力学条件可以写为: 第二章 2.1 裂缝扩展机制 (10)式中R是钻孔半径;a是裂缝半长度;Pf是裂缝中的水 压;n是裂缝面的法向应力;kIC是岩

12、石断裂韧性,是岩石的 固有强度。由(10)式可以看出,破裂的临界强度由岩石本身 的性质决定,与激励条件无关,只在作用达到破裂条件瞬间 才会有微地震发生,因此微地震信号的强度也与激励条件无 关。而破裂发生的频度是与激励条件有关的,激励强度越大 ,单位时间发生的微地震也越多。 地震矩张量MPP可以写为: 第二章 2.1 裂缝扩展机制 P=1,2,3 WN = MPP G NP P (12) 由(12)式可以得出5个位移分量:一个近场变形位移,二个近场 波动位移,二个远场波动位移。远近场是以地震波长为标准 的,在我们的使用频段范围内,波长约为几十米。因此,远 场震相是我们观测到的主要震相。P波位移震

13、幅可以写为: A=AD(,) / (4r3)u3(t-r/)S (13) A2D(,)=cos4+2sin4cos4+ (+2)2sin4sin4 +22cos2sin2cos2+2(+2)sin2cos2sin2+2 (+2)2 sin4cos2sin2 (14) 第二章 2.1 裂缝扩展机制 这里:,分别是观测点相对于震源的仰角和方位角,是P波 波速,、是拉梅常数,u3(t-r/)是考虑时间延迟的震源介质 振动的速度幅度,r是传播途径,是传播介质密度。 地面观测时,可以假定=0,在观测点的P波位移可以写为: A=/(4r3)u(t-r/)S (15) 井下观测时,可以假定=/2,在观测点的

14、P波位移可以写为: A=(2cos4+(+2)2 sin4+2(+2)2cos2sin2)u(t- r/)S /(4r3) (16) 地震波传播理论为地震信号分析提供了依据。 第二章 2.1 裂缝扩展机制 检波器可以记到微地震信号是方法是否可行的关键,只有信 号大于仪器前端分辨率,微地震检波器才可以把信号检测出 来。由于人工裂缝形成以张裂为主,加之地层条件,辐射出 的P波较为稳定。仪器设置及分析识别理论以记录分析P波为 依据。不记录也不分析S波震相。故仅使用(15),(16)式估算 到达仪器前端的电压强度。在实际计算中需把(15),(16)式改 写为: A1=00 /(41 r11 3)u(t

15、-r/)S0 K1 F1 H1 (17) A2=(02 cos4+(0+20)2sin4+20(0+20)2cos2sin2)0 / (42 r22 3)u(t-r/)S0 K2 F2 H2 (18) 第二章 2.2 微地震信号强度预测 式(17),(18)中,下标为“0”的参数是与震源有关的参数,与传 播路径无关;下标为“1”的参数是地面接收的路径参数,与震 源无关;下标为“2”的参数是井下接收的路径参数,与震源无 关。A1是地面接收的信号幅值,A2是井下接收的信号幅值,H 是入射衰减,F是路径衰减,0是震源的角频率。 为了判断信号的强度量级,我们根据理论及野外实际条件,对 一些参数进行粗略的定量:u(t-r/)是裂缝张开的平均速度, 可以用u3/T求取,u3是裂缝张开宽度,取为2mm;T为地震周 期,取为0.02s; 0是震源的角频率,取为0=2f=300,地震频 率f取为50Hz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