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中医内科常见十大病诊疗规范doc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116811919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改)中医内科常见十大病诊疗规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修改)中医内科常见十大病诊疗规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修改)中医内科常见十大病诊疗规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修改)中医内科常见十大病诊疗规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修改)中医内科常见十大病诊疗规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修改)中医内科常见十大病诊疗规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改)中医内科常见十大病诊疗规范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咳 嗽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致,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4 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增高。 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6 肺部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或见斑片状阴影。 7 本病应注意与哮病、喘证、肺胀、肺痨及肺癌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风寒袭肺 症状: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

2、常伴咽喉痒,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例方:三拗汤合止嗽散。 2 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身热,汗出恶风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例方:桑菊饮。 3 风燥伤肺 症状: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细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例方:桑杏汤。 4 痰湿蕴肺 症状:咳嗽

3、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痰出则憋减咳缓。常伴体倦,脘痞,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或滑。 治法:燥湿化痰,降气止咳。 例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 症状: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痰鸣,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粘,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例方: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 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

4、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肺,化痰止咳。 例方: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7 肺阴亏耗 症状: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午后低热,颧红,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例方:沙参麦冬汤。 疹疗计划 1按中医内科常规护理。 2 清淡饮食。3 行三大常规,血生化,痰找抗酸杆菌,痰培养等化验,予胸片,心电图等检查。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咳嗽属热性者可口服橘红丸,每次服6g,每天服23次。 1.2 热咳者亦可选用蛇胆川贝液,每次服10ml,每天服3次。 2 中药针剂 2.1 鱼腥草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适用于外感风热、风燥及痰热郁肺者。

5、 2.2 双黄连粉针剂3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外感风热及风燥者。 3 针灸疗法 可选用列缺、合谷、外关、尺泽、肺俞、曲池、大椎、太白,丰隆、太渊等穴位。 4.西药疗法 4.1 细菌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4.2 痰多者可选用祛痰药。喘 证 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西医学的喘息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等疾病出现喘证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以气短喘促,呼吸困

6、难,呼多吸少,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 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 体检时见三凹征,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见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4 本病应行血常规检查,并可做血清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做血气分析及心肺功能测定。 5 本病应与哮病相鉴别。 辨证论治 实喘1 风寒闭肺 主症:喘息,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鼻塞,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平喘。 例方:麻黄汤。 2 痰热遏肺 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痰

7、中带血,伴胸中烦热,身热,有汗或无汗,渴喜冷饮,面红,咽干,尿赤,或大便秘结,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泄肺热,化痰平喘。 例方:桑白皮汤。 3 痰浊阻肺 症状:喘而胸满闷窒,咳嗽痰多,痰白粘腻,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厚腻,脉滑。 治法:化痰降逆,理肺平喘。 例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4 水凌心肺 症状:喘咳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面唇青紫,舌胖黯,苔白滑,脉沉细。 治法:温阳利水,泻肺平喘。 例方: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5 肝气乘肺 症状:每遇情志剌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或失眠、心悸,平素常

8、多忧思抑郁,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降气平喘。 例方:五磨饮子。 虚喘 1 肺气虚 症状: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舌质淡红,脉弱。 治法:补肺益气。 例方:补肺汤合玉屏风散。 2 肾气虚 症状:喘促日久,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得续,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沥,面青肢冷,舌淡苔薄,脉微细或沉弱。 治法:补肾纳气。 例方: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 喘脱 症状: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翼煽动,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喘剧欲绝,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四肢厥冷,脉浮大无根,或见结代,甚或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固脱,镇摄肾气。 例方:参

9、附汤合黑锡丹。 。 疹疗计划 1按中医内科常规护理。 2 清淡饮食。3 行三大常规,血生化,痰找抗酸杆菌,痰培养等化验,予胸片,心电图等检查。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竹沥水1020ml,每日服23次,适用于痰多气喘者。 1.2 金匮肾气丸,每次服6g,每日服3次,适用于虚喘患者。 2 中药针剂 2.1 止喘灵注射液,每次2ml,肌内注射,每日23次,适用于各证型喘证患者。 2.2 痰热遏肺者,可用鱼腥草注射液4010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 2.3 水凌心肺及喘脱患者,可用参附注射液4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ml,静脉注射,可据病情反复使

10、用。 3 针灸疗法 可选定喘、膻中、肺俞、大椎、合谷为主穴,每次取12个穴位。配穴为:体虚畏寒加足三里、肾俞;痰多加丰隆;咳嗽频繁加天突。每日12次,1015次为一疗程。 4 西医疗法 4.1 合并感染者,可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4.2 保持气道通畅,喘促持续发作,应给予吸氧,可酌情选用解痉药、强心剂等对症治疗胸痹 胸痹是由邪阻心络,气血不畅而致胸闷心痛,甚则心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症的心脉疾病。多见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诊断 1 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 胸闷心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严

11、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情志刺激,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 应查心电图,或做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以动态观察,明确诊断。必要时做心肌酶谱测定。 辨证论治 1 寒凝心脉 症状:卒然心痛如绞,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或心痛彻背。多因气候骤变,感受风寒而发病或加重症状,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治法:祛寒活血,宣痹通阳。 例方:当归四逆汤。 2 气滞心胸 症状: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12、。 治法: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例方:柴胡疏肝散。 3 痰浊闭阻 症状:胸闷重而心痛轻微,形体肥胖,肢体沉重,痰多气短,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例方:栝蒌薤白半夏汤。 4 瘀血痹阻 症状:心胸疼痛,如剌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沉涩或结、代、促。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例方:血府逐瘀汤。 5 心气不足 症状:心胸隐痛,胸闷气短,动则益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懒言,面色白或自汗,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或结代。 治法:补

13、养心气,鼓动心脉。 例方:保元汤合甘麦大枣汤。 6 心阴亏损 症状: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闷痛,心悸不宁,五心烦热,口干盗汗,颜面潮热,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滋阴清热,活血养心。 例方:天王补心丹。 7 心阳不振 症状: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更甚,神倦怯寒,面色白,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治法:补益阳气,温振心阳。 例方:参附汤合桂甘龙牡汤。 疹疗计划 1按中医内科常规护理。 2 低盐低脂饮食。3 行三大常规,血生化,血肌钙白,D-二聚体等化验,予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等检查。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速效救心丸,每次510粒,每日3次含服。适用于胸闷憋气,心前区疼痛者。 1.2 冠心苏合丸,每次36克,每日23次。适用于胸痹心痛,气滞寒凝者。 1.3 补心气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次。适用于胸痹心痛,气虚明显者。 1.4 补心阴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次。适用于胸痹心痛,阴虚明显者。 2 中药针剂 2.1 川芎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