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阶及其诗文中的政治化倾向-文学毕业论文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16811502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1.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阶及其诗文中的政治化倾向-文学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徐阶及其诗文中的政治化倾向-文学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徐阶及其诗文中的政治化倾向-文学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徐阶及其诗文中的政治化倾向-文学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徐阶及其诗文中的政治化倾向-文学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徐阶及其诗文中的政治化倾向-文学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阶及其诗文中的政治化倾向-文学毕业论文(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徐阶及其诗文中的政治化倾向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设计)题目 徐阶及其诗文中的政治化倾向 姓名与学号 指导教师 年级与专业 汉语言文学 所在学院 人文学院 目录摘要及关键词2前言2徐阶生平3徐阶散文中的政治化倾向4一、语言的政治化4二、内容的政治化7(一)散文中涉及两个重要的人际关系方面 71、皇上 72、大臣 8(二)散文的题材和文中讨论的政治问题 8(三)散文的思想倾向:“心学”思想 101、“心学”理论依据 102、心学与政治的结合 11(1)君子之政 12(2)儒家礼制的绝对恪守 13 维护孔子 13 整顿吏治 14 维护皇权 14结语15徐阶及其诗文中的政治化倾向摘要:徐阶是明

2、朝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本文从徐阶生平入手,由他个人经历中明显的政治因素推出他散文政治化倾向的必然结果。接着,本文从语言与内容两个方面对政治化倾向进行研究,并且以内容为重点,分“重要人际关系”、“散文体裁与讨论的政治问题”和“散文的心学思想倾向”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述。关键词:致良知 心学为政 政治化 儒家礼制 皇权Abstract: Xu Jie is a well-known politician in Ming Dynasty. Starts from his personal experience, this paper wants to conclude the certain

3、 reasons of the tendency of politics in his essays .Then, the it goes deep into two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content for the tendency of politics. Putting emphasis on the content, the paper makes a thorough and systematic exposition in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types and political issues for disc

4、ussion of essays” and “Mind Theory in the essays”.Key words: In conscience “Mind Theory” for the government Political tendency Confucian ritual Imperial power前言徐阶在历史上拥有极高的政治地位,是大明嘉靖、隆庆两朝的关键性人物之一。他传世的作品不少,而人们对于他的研究却非常缺乏。一方面,在提到徐阶的不多的文献中,大多是例如二十四史明史中那样对于其生平的简单记载,加上寥寥数语的评价,而能够对徐阶做出系统评述的、像近年来已经成书的徐阶与嘉隆政

5、治那样有研究参考价值的专门著作屈指可数;另一方面,对于徐阶的研究集中在政治领域,重在描述其政治上的功过是非,忽略了文章中的一些特点。这样的现状,不仅对于徐阶本人来说是不健全的,而且对于文学、历史及其两者的相互交融也是有所缺失的。本文将徐阶经历中的政治因素与其散文中的政治化倾向联系起来,紧扣“政治化倾向”的主题,对其散文从形式到内容做出剖析,并重点阐述他的立身之本“心学”在政治上内化之后在散文中的体现,深究此思想所反映的维护儒家传统礼制的实质。希望通过这样的阐述,对于徐阶散文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更直接地感受明代文学的多元化趋势,呈现明代文学与政治、社会强烈的关联性。徐阶生平徐阶,(150315

6、83),字子升,号少湖,明松江府华亭县人。明史徐阶传记载,徐阶五岁就经历“坠深谷而不死”与“宿(古刹)而魅不出”的奇事,开始诵读“小学”、“四子” (清)张廷玉,明史,齐鲁书社,2009年6月版,卷213徐阶传:“五岁,思复公以宣平绩还道括苍岭,公复自舆而堕其下沉,深峭石戟,拒无全理。顾夫人恸哭。而已,即而。衣褂于树从容下,不死。思复公又尝置公于古刹读书,刹多魅,僧苦之。公宿而魅不出,思复公始心异公。俾就外傅授小学以至四子。甫阅岁悉成诵。”,早年工诗文,善书法。他从嘉靖二年(1523年)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后开始走上仕途,最终斗倒权臣严嵩,成为大明首辅。一生从政,徐阶固然也是一个玩弄权术的高

7、手,但他的为政之道却是正直而良善的。他是王阳明“心学”的忠实拥护者和践行者。早年的徐阶热爱自然,雨观楼记中“在天惟湖,在地惟吾” (明)徐阶:少湖先生文集,齐鲁书社,2009年6月版,卷三雨观楼记:“在天惟雨,在地惟吾,会而为四,以享此湖之盛。”的精神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与怀抱,使他日后接受阳明之学成为顺理成章的必然。少年时期,徐阶师从阳明弟子聂豹接受“致良知”的学问,入官后广泛结交王门同僚,先后与王门高足如罗洪先、邹守益、欧阳德等交游,广泛切磋。谪官延平,他虽然失意,但是专心地方庶务,静心治学,成为“知行合一”的一个典范。徐阶对于“心学”的推崇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更加强化在政治立场上。十六岁那

8、年,他与同窗顾中立、王白谷议论宋代学者汪洙时,曾口出“好学诚可以为楷模,事业上就说不得了” 沈敖大、沈依云:大明名相徐阶传,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页17的言论,认为汪洙单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自己更应该追求一种学问“内则修身,外则致用”的境界,并表达了“愿效王安石” 沈敖大、沈依云:大明名相徐阶传,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页19变法图变,振兴国家的抱负,内心“学以为政”的观念初现端倪。走上仕途之后,徐阶始终在自己“心学立身”的基础上推崇并推广“心学为政”。他在官场上的小心翼翼和明哲保身,更多的是为了让自己容身于政治的染缸之中,让自己“致良知”的政治举措得以实施,

9、切实给百姓造福。“曲意事严嵩”,徐阶成为最后的胜利者,登上首辅职位后整顿吏治、纳人入阁改变首辅专权的弊病、广开言路制造宽松的舆论环境都使嘉靖一朝出现起死回生的迹象。不得不说,徐阶把“心学”与政治进行了一个完美的融合,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浊世之中激起清流一股。徐阶作品有世经堂集及其续集,另有少湖先生文集与徐氏族谱,囊括了他出仕谪官外任、内阁任职、休致乡居各个时期的著述,展现了他一生的走向。王世贞在世经堂集的序言中给出了“乃至部疏覆核,根理据事有敬舆之精而不为俳;诸报藩镇郡国书牍,衡势审几,有文饶之练而绌倨其他;志铭碑表之类,提纲挈矩,有孟坚之则而超其识” (明)徐阶,世经堂集,齐鲁书社,2009

10、年6月版,卷首,王世贞世经堂集序的评价。这肯定了徐阶散文在研究嘉隆政治格局与走向上的重要作用,同时,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文章所表现出来政治化倾向。这样的一种倾向,不仅表现其散文的语言上,在内容与本质上也充分地体现出来。徐阶散文中的政治化倾向一、语言的政治化徐阶散文的语言有明显的实用性特征,强叙事而弱抒情,强议论而弱感怀。通过与同为政治家的王安石、韩愈比较,差别显而易见。徐阶答尽去剥虐谕与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两篇文章都是臣子向皇上言事,讲的也都是朝堂吏治,却在语言风格上大相径庭。叙事方式上:直叙与曲折。王安石为了论述变革的主张,先从“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諰諰然常恐

11、天下之久不安” (清)张伯行 选、王云五 编,唐宋八大家文钞,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卷十八王文公文,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的原因是“不知法度” (清)张伯行 选、王云五 编,唐宋八大家文钞,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卷十八王文公文,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患在不知法度故也。”入手,进而阐述这样一种对于法度的无知主要表现在“法不合先王之政” (清)张伯行 选、王云五 编,唐宋八大家文钞,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卷十八王文公文,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上。接下来,王安石用一种发展的眼光说明社会的变迁要求“法其意” (清)张伯行 选、王云五 编,唐宋八大家文钞,商务印书馆

12、,1936年版,卷十八王文公文,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然臣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即先王“为天下国家” (清)张伯行 选、王云五 编,唐宋八大家文钞,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卷十八王文公文,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夫二帝三王,相去盖千有馀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矣。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的治国之道,而皇上想要回到先皇的本意而进行改革,最大的阻力在于人才不足。至此才真正提出了文章的正题。接着,王安石分析了人才的不足对于法令施行的不利,更是结合当今现状,并引用古代实例,为自己论述人才“陶冶而成之者”

13、 (清)张伯行 选、王云五 编,唐宋八大家文钞,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卷十八王文公文,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先王之时,人才尝众矣,何至于今而独不足乎?故曰: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故也。”提供充分的理论和现实依据。纵观整篇文章,其层次分明并且层层递进,让人可以看出作者在文章结构上的精心雕琢,使人们会把目光集中于文章在叙事方式的良苦用心上。可以说,即使抛却内容,这依然是一篇精美之作。而徐阶的答尽去剥虐谕却不尽然。他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只求将事情叙述得真实、完整,不加任何修饰,也没有任何文章结构之说。阅读徐阶的文章,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文章的主旨,了解所述事件的时间地点,前因后果,准确而清晰,但细细

14、品读却毫无回味。他的文章是为了讲述内容而存在的,本身没有蕴含丰富的美感。如果说,这两篇散文是通向同一目的地的路,王安石的就是山间小路,沿途风光绮丽,曲折而充满惊喜;而徐阶,就是没有任何风景的柏油马路,路上不值得做任何停留。语言表达上:精彩与平淡语言上,王安石在文中展现出极高的文学造诣与学术修养。行文通篇运用了很多设问的句子,加强文章的语气,使观点也能够更明了,并有一种峰回路转的起伏感。并且,文中引用孟子、诗经与他人的言论,极大地增强了可信度与说服力,也更有文采。当我们阅读的时候,会在某个瞬间忘却这是一本奏折,仅仅是美文而已。再看徐阶。没有生动的措辞,也没有语气、情绪的起伏,只是一个平淡的政治故事,其间的议论让人精神紧绷,缺乏活力。就文字功底来说,徐阶并不逊于王安石,也是少年工于诗文,得人赞赏的例子。但庙堂之上,徐阶似乎就忘却了文字本身可以提供的审美力量,专注的只是文字承载的内容。徐阶祭文与韩愈祭十二郎文祭十二郎文是以情动人的。面对从小共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