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粒酶切鉴定讲解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804169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2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粒酶切鉴定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质粒酶切鉴定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质粒酶切鉴定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质粒酶切鉴定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质粒酶切鉴定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质粒酶切鉴定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粒酶切鉴定讲解(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子亚克隆 PCR 酶切 连接 转化 挑克隆 提质粒 酶切鉴定 测序 目的基因的获得及克隆 实验一 质粒的制备 质粒是携带外源基因进入细菌中扩增或表 达的主要载体,它在基因操作中具有重要 作用。质粒的分离与提取是最常用、最基 本的实验技术。 质粒的提取方法很多,大多包括3个主要 步骤:细菌的培养、细菌的收集和裂解、 质粒DNA的分离和纯化。 实验原理 在pH 12.0 12.6碱性环境中,细菌的线性大分 子量染色体DNA变性分开,而共价闭环的质粒 DNA虽然变性但仍处于拓扑缠绕状态。将pH调 至中性并有高盐存在及低温的条件下,大部分 染色体DNA、大分子量的RNA和蛋白质在去污剂 SDS的作用

2、下形成沉淀,而质粒DNA仍然为可溶 状态。通过离心,可除去大部分细胞碎片、染 色体DNA、RNA及蛋白质,质粒DNA尚在上清中 ,然后用酚、氯仿抽提进一步纯化质粒DNA。 电泳检测:质粒电泳一般有三条带,分别 为质粒的超螺旋、开环、线型三种构型 吸光值检测:采用分光光度计检测260nm 、280nm波长吸光值,若吸光值 260nm/280nm的比值介于1.71.9之间, 说明质粒质量较好,1.8为最佳,低于1.8 说明有蛋白质污染,大于1.8说明有RNA污 染。 实验步骤: 取含有质粒的大肠杆菌菌液于LB培养基上37过夜培养; 用无菌牙签挑取单菌落,接种于含有Amp抗生素的LB培养基中,37摇

3、床250 r/min过夜培养; 吸取1.5 ml菌液,12000 g离心2分钟,收集菌体,倒掉菌液;吸取1.5 ml菌液 ,再次收集菌体,尽量将菌液倒干净; 加入300 ul溶液 I振荡打匀,重新悬浮细胞,震荡混匀(注意:应彻底打匀沉 淀或碎块); 加入300 ul溶液II,轻柔颠倒混匀,放置至清亮,一般不超过5分钟; 加入300 ul溶液III颠倒混匀,放置于冰上10分钟,使杂质充分沉淀; 12000 g离心10分钟; 吸取800 ul上清液(注意:不要吸取到飘浮的杂质)至另一Eppendorf管中, 加入2/3体积的异丙醇,室温下放置5分钟; 12000 g 常温离心15分钟; 倒尽上清,

4、加75乙醇浸洗除盐(放置片刻或离心3分钟后倒去上清); 室温放置或超净台上风干DNA; 加40 l灭菌超纯水或TE溶解; 质粒质量检测,于-20保存。 实验二 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带电荷的物质在电场中的趋向运动称为电 泳。电泳的种类多,应用非常广泛,它已 成为分子生物学技术中分离生物大分子的 重要手段。琼脂糖凝胶电泳由于其操作简 单、快速、灵敏等优点,已成为分离和鉴 定核酸的常用方法。 实验原理 在pH值为8.08.3时,核酸分子碱基几乎不解离 ,磷酸全部解离,核酸分子带负电,在电泳时 向正极移动。采用适当浓度的凝胶介质作为电 泳支持物,在分子筛的作用下,使分子大小和 构象不同的核酸分子泳

5、动率出现较大的差异, 从而达到分离核酸片段检测其大小的目的。核 酸分子中嵌入荧光染料(如EB)后,在紫外灯 下可观察到核酸片段所在的位置。凝胶上所加 电压不应超过5V/cm 。 实验步骤 用胶带将洗净、干燥的制胶板的两端封好,水平放置在工作台上; 调整好梳子的高度; 称取0.24 g琼脂糖于30 ml 0.5TBE中,在微波炉中使琼脂糖颗粒 完全溶解,冷却至45-50C时倒入制胶板中; 凝胶凝固后,小心拔去梳子,撕下胶带; 将电泳样品与溴酚蓝混合后将样品依次点入加样孔中; vector5l + ddH2O 4l + 10溴酚蓝1l 共10l于0.5ml tube中混 合后点样; 将制胶板放入电

6、泳槽中,加入电泳液,打开电泳仪,使核酸样品向 正极泳动; 电泳完成后切断电源,取出凝胶,放入0.5 g/ml的溴化乙锭(EB )溶液中染色1015 min,清水漂洗后置于紫外透射仪上观察电泳 结果,并照相记录。 实验三 外源DNA片段在质粒载体中的克隆 DNA重组技术包括载体及外源DNA片段的 酶切消化、目的片段的获得及纯化、目的 片段与克隆载体的体外连接、重组子的筛 选和鉴定等内容。 实验原理 限制性内切酶可识别特定位点并切割DNA 产生粘性末端或平端的外源片段,经DNA 的纯化处理后用于连接反应;选择克隆载 体多克隆位点上相应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 ,并进行回收;在连接酶的作用下将外源 片段连

7、接到载体上,实现外源片段的克隆 。 克隆中用到的几种工具酶: (1)限制性内切酶 限制性内切酶的一个活性单位(1U):指在15 ul反应体系 中,37下,经过1小时的反应将1ug DNA完全切割所需要 的酶量。 限制性内切酶的star活性:限制酶在某些条件下使用时对 DNA切割的位点特异性可能降低,即可以切割与原来识别的 特定DNA序列不同的碱基序列,这种现象叫限制酶的star活 性。它的出现与限制酶、底物DNA以及反应条件有关。 (2)连接酶 体外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可使用两种酶:大肠杆菌连接酶 和T4噬菌体连接酶,但几乎在所有的克隆中T4噬菌体连接酶 都是首选的酶,因其能在正常的反应条件下能有效的将平端 连接起来。 实验步骤 载体和外源DNA片段的限制性酶切: (10ul反应体系,用1.5ml tube,冰上操作): DNA5ul R.E 1ul 10buffer2ul ddH2O 2ul 连接反应(15 l体系): DNA 10 ul PET 2.5 ul buffer 1.5 ul T4 ligase 1 ul 质粒的转化及转化子的鉴定 质粒的转化是指将质粒或以它为载体构建 的重组子导入细菌的过程。将连接产物转 化到感受态细胞中,实现重组克隆的增殖 ,便于后续分子操作。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筛选和鉴定目的克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