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自然灾害相互知识材料点整编汇总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116799099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自然灾害相互知识材料点整编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地理自然灾害相互知识材料点整编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地理自然灾害相互知识材料点整编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地理自然灾害相互知识材料点整编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地理自然灾害相互知识材料点整编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自然灾害相互知识材料点整编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自然灾害相互知识材料点整编汇总(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整合一、自然灾害系统示意图我国灾害地域差异显著:1、.海洋灾害带: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为主2、.东南沿海灾害带:主要是指连云港以南的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为主3、.东部灾害带:主要是指第三阶梯,以洪涝、旱灾、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4、中部灾害带:主要是指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阶梯,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地表物质最不稳定的大斜坡地带,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主5、.西北灾害带:主要是指西北内陆的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6、.青藏高原

2、灾害带:主要是指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以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自然灾害为主,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二、主要的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1、干旱和旱灾干旱旱灾概念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是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特点(我国)范围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形成原因由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即使降水丰富地区,但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降水异常偏少,引起水分极度缺乏,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甚至危及人和动植物的生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就会酿成旱灾)影响或发生地区影响的地域非常广,有时会波及整个国家或部分大陆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干旱和半干旱

3、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频率较高)影响的主要地区副热带型(副热带高压控制)、温带型(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我国东北(夏旱)、华北(春旱)、华南(夏秋旱为主)、西南(一年四季均有可能,春旱、伏旱)和江淮地区(伏旱)(具体见选修五P46表)危害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国东部季风区灾情重的原因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加重农牧业灾情。防御措施修建水利工程(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改善耕作制度,推广耐旱作物;节约用水;加强监测预报;人工降雨;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

4、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等。旱灾与涝灾的关系在时间上交替和空间上交错出现,我国主要的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这些现象与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季风气候有关)。思考: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l 自然原因:水热条件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均,春旱严重; 冬季风的通道; 接近沙源地;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l 人为原因:是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增加; 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匮乏 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水资源缺乏。2、热带气旋台风台风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飓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概念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热带气旋产生条件有广阔的

5、暧洋面(26OC以上);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纬度大于5O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结构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台风眼风力微弱、天气晴朗的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旋转离心力抵消,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路径西移路径(对华南影响较大)、西北路径(对华东影响较大)、转向路径(对东部沿海影响较大)天气特征狂风暴雨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的原因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台风登陆后势力削弱的原因:地面摩擦力加大;水汽来源减少;气温下降。)分布时间分布:一年四季(711月最频繁);空间分布: 主

6、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浙江等省)危害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具体见选修五P4849)(有利影响:带来丰沛降水缓解伏旱与水荒 缓解高温酷暑。)防御措施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及时转移和安置广大民众;加强对交通、通讯和供电等部门的管理;进行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等3、寒潮概念寒

7、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国家规定:24小时内降温10OC以上,最低温在5OC以下,称为寒潮)形成原因: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高峰期:34月(最强)和1011月侵袭我国的路径偏西路径、偏北路径、东北路径(具体见选修五P50)天气特征北方:大风、降温、雨雪、霜冻,暴风雨(有时还带来沙尘暴)南方:降温、冻害、雨雪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其中:东北(次数)最多、华北次之、西北、长江流域、华南最少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东西向山地,如天山

8、、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危害强烈降温造成冻害,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冻雨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寒潮益处:冻死害虫;带来雨雪,改善土壤墒情;带来大风,利于风力发电)防御措施加强监测和预报,采取防寒措施(如添衣保暖、固紧室外搭建物),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育耐寒品种。4沙尘暴概念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 1000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形成原因:三

9、个基本条件: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快行冷锋影响)。发生时间冬春季节危害空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安全,危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生态环境恶化。(沙尘暴的好处:增加降水,增加土壤肥力,增加水域营养盐类,塑造地表形态。)华北地区春季沙尘暴多发的原因靠近沙源地,且雨季未到,地表干燥,土壤疏松;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大,且多大风;风力对土壤的侵蚀严重;滥垦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过度放牧、滥挖药材,使植被覆盖率下降,沙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沙尘暴多发。

10、防御措施生态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是最有效的人类行为;调整农业结构,农林牧综合开发;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监测和预报,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控制人口数量。(二)地质灾害1、地震概念和形成原因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构造地震)。构造地震基本概念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

11、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特点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危害大震级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注意: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烈度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注意: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影响烈度的因素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分布规律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区; 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世界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带(最主要最强烈)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中

12、国地震主要分布分布特点:西多东少(以105oE为界),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如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遵循活动性断裂带分布)灾情特点(我国)东重西轻(原因:东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经济发达,资产密度大;西部人烟稀少)因震死亡人数减少(原因:科技进步,防震、抗震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抗震能力提高),经济损失加重(原因: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分析因震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a.震级大,破坏性大; b.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 c.浅源地震;d.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 e.诱发了其他灾害等防御措施a.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

13、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b.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c.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d.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e.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f.加强国际合作等。2、滑坡和泥石流滑坡泥石流概念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特点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特点时空规律时间上:具有与降水相对一致的季节变化空间上:主要发生在我国山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滑坡和泥石流重灾区。)发生条件一般发

14、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1)自然因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气象)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2)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会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相同点主要发生在山区 主要由重力作用 人类活动可诱发破坏力极强 由外力作用导致 突发性不同点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 泥石流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灾情严重的原因:靠近板块交界处,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地貌类型多变,山区广大,地形崎岖,岩石破碎,风化严重,易发生滑坡; 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对植被的破坏,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建设者的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到位。建筑物、人、财产等趋于密集减轻灾害的措施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工程措施(修建护坡工程,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