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知识材料学习题集集(按章节整编汇总)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116784068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409.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知识材料学习题集集(按章节整编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中医内科知识材料学习题集集(按章节整编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中医内科知识材料学习题集集(按章节整编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中医内科知识材料学习题集集(按章节整编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中医内科知识材料学习题集集(按章节整编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知识材料学习题集集(按章节整编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知识材料学习题集集(按章节整编汇总)(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一、名词解释大方脉科:即中医内科。二、简答题1简述诸病源候论对中医学发展的贡献。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病理学及证候学专著,其中记载内科病27卷,内科症状784条,对每一个病证的病因、病理、证候分类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总结,如对泄泻与痢疾、痰证与饮证的分别立论;对寸白虫的病因、疟疾的分类、麻风病的临床表现均有较深刻的认识。2 简述医林改错的医学成就。王清任著的医林改错论述了血瘀证和其它有关杂证,创立了血府逐瘀汤等活血化瘀的诸方,特别是为气虚血瘀所创立的益气活血之补阳还五汤至今仍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三、论述题、试述叶天士的温热论对温病学发展的贡献。叶天士的温热论为温

2、病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与辨证的基础。其贡献在于他首先提出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之说,概括了温病的发病途径和传变规律,成为外感温病的纲领;其次,根据温病的发病过程,用卫、气、营、血四个阶段,表示病变由浅入深的四个层次,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再者,在温病的诊断上,总结前人经验,创造性地发展了察舌、验齿、辨别斑疹与白 的方法,从而为温病学说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第二章 中医内科学基础第一节 病因病机的发展简史一、名词解释1新感:感受六淫之邪立即发病,称为“新感”。2伏邪:感受六淫之邪不立即发病,经过一个时期方出现病证,称为“伏邪”。感受六淫之邪不立即发病,经过一个时期方出现病证,称为“伏邪”

3、。二、简答题简述七情致病的特征。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过激,可使人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第二节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纲要一、名词解释六淫:六淫即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淫”是淫乱、太过之意。二、简答题1风热的主要脉证、治则及治疗主方。风热的主要脉证是发热,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头痛,咳嗽,痰粘或痰黄,鼻流浊涕,咽痛,口渴,舌边尖红,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方用桑菊饮。2 寒邪侵表的主要脉证、治则及治疗主方。寒邪侵表的主要脉证是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身痛或骨节疼痛,痛处不移,得热痛减,遇冷痛剧,筋脉拘急,舌苔薄白,脉浮紧。治

4、宜辛温发汗,散寒解表。方用麻黄汤。3 火热炽盛的主要脉证、治则及治疗主方。火热炽盛的主要脉证是高热烦躁,面红目赤,气粗,口渴饮冷,口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斑疹吐衄,或神昏谵语,直视,痉厥,舌尖红绛,舌苔黄腻或燥黄起刺,脉滑数或滑实。治宜泻火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三、论述题简述外感湿邪的致病特点及证候分类的主要脉证、治法和方剂。湿是长夏的主气,湿病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伤于雾露,或水中作业,久居湿地等原因而受之。湿为阴邪,湿性粘滞,湿性重浊,湿性趋下,湿易伤脾。证候分类:1湿困卫表的主要脉证是身热不甚,迁延缠绵,微恶风寒,汗少而粘,头痛如裹,肢体酸重疼痛,或兼胸膈闷胀,脘痞泛恶,口中粘腻

5、,大便稀溏,面黄,舌苔白腻,脉浮濡。治宜芳香化湿。方用藿朴夏苓汤。2湿滞经络的主要脉证是关节酸痛重着,固定不移,或腿膝关节漫肿,转侧不利,或下肢肿胀,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治宜祛湿通络。方用薏苡仁汤。3湿毒浸淫的主要脉证是皮肤疥癣,疮疖,疱疹,脚生湿气,局部瘙痒,流黄水,或见尿浊,女子带下腥臭,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化湿解毒。方用二妙丸。第三节 内生五邪病证辨治纲要一、名词解释1内生五邪:内生五邪是指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热)的统称,是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致病因素。2内寒:内寒是机体阳气不足,寒从内生的一种表现。多由脾肾阳虚而产生,属“虚寒”。3内火:内火多由情志抑

6、郁和劳欲过度等原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内热炽盛而引起,称为“五志化火”。内火有虚实之分。二、简答题1肝阳化风的主要脉证、治法及方剂。答:肝阳化风的主要脉证是头晕目眩,肢体麻木,肌肉瞤动,震颤,或头痛如掣,言语不利,步履不实,面赤,甚则突然昏仆,口眼斜,不省人事,舌红苔薄,脉弦。治宜平肝潜阳熄风。方用天麻钩藤饮或镇肝熄风汤。2脾虚湿困的主要脉证、治法及方剂。答:脾虚湿困的主要脉证是面色萎黄不华,神疲乏力,脘腹胀满,纳谷欠香,多食则胀,大便溏软,甚或濡泻,肢体困重,舌质淡胖或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濡细。治宜健脾化湿。方用香砂六君子汤。3脾肾阳虚的主要脉证、治法及方剂。答:脾肾阳虚的主要脉证是面色苍白

7、,腰膝酸冷,或呕恶频作,脘腹冷痛,畏寒喜暖,或五更泄泻,小便清长,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治宜温补脾肾。方用附子理中汤。3、 论述题内生五邪是什么?答:内生五邪是指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热)的统称,是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致病因素。(1)内风主要是肝经病变的一类证候表现,又可见阴虚、痰火过盛变生而成,常导致眩晕、昏厥、抽搐、麻木、角弓反张等。(2)内寒是机体阳气不足,寒从内生的一种表现,多由脾肾阳虚而产生,属“虚寒”,尤以肾阳虚为主,常导致脘腹隐痛、腹泻、肢冷、脉微等。(3)内湿系指内生之湿,与脾有密切关系,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多和饮食关系密切,常导致胸闷脘

8、痞、纳呆泛呕、尿少便溏、面肢浮肿等。(4)内燥是津液耗伤的一种表现。多由热盛津伤,或汗、吐、下后伤亡津液,或失血过多,或久病精血内夺等原因引起。常导致皮肤干燥、口唇燥裂、目中干涩、鼻孔燥热、渴饮善饥、咽干噎膈、大便不畅等。(5)内火多由情志抑郁,劳欲过度,导致脏腑阴阳失调,内热炽盛而引起,内火有虚实之分。实火常导致口疮、心烦、不寐、目赤、口苦、头昏胀痛、腹痛、便秘、吐血、咽痛、咳血、痰黄、溲赤、遗精、淋证等;虚火多由阴血亏损所生,常导致潮热盗汗、颧红耳鸣、虚烦不眠等。第四节 脏腑病证辨治纲要一、名词解释1脏腑病机:脏腑病机是探讨疾病发生演变过程中脏腑功能活动病理变化的机制。2脏腑病证:脏腑病证

9、是脏腑病机变化反映于临床的不同证候。二、简答题1谈谈心脾两虚的主要脉证、治则及方剂。心脾两虚的主要脉证是心悸气短,头昏目眩,失眠,神疲食少,面色萎黄,妇女可有月经不调,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治宜补益心脾。方用归脾汤。2 谈谈心肾不交的主要脉证、治则及方剂。心肾不交的主要脉证是心悸,健忘,虚烦少寐,颧红面赤,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口干,男子可见梦遗,舌质红,脉细数。治宜交通心肾。方用交泰丸。3 谈谈肝气犯胃的主要脉证、治则及方剂。肝气犯胃的主要脉证是脘腹胀满,胁肋胀痛,时有胸闷,纳少,嗳气吞酸,呕吐或嘈杂,舌苔薄,脉弦。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方用四逆散合左金丸。4 谈谈肝脾不和的主要脉证、治则及方

10、剂。肝脾不和的主要脉证是腹胀肠鸣,不思饮食,便溏,和情绪有关,舌苔白腻,脉弦缓。治宜调和肝脾。方用逍遥散。5 谈谈脾胃不和的主要脉证、治则及方剂。脾胃不和的主要脉证是脘腹痞满,隐痛,食谷难化,嗳气频作,时有呃逆,恶心呕吐,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脉细。治宜健脾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6 谈谈小肠实热的主要脉证、治则及方剂。小肠实热的主要脉证是心烦,口疮,失眠,咽痛,耳聋,小便灼热刺痛,或见尿中带血,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利实热。方用导赤散。7 谈谈肺肾阴虚的主要脉证、治则及方剂。肺肾阴虚的主要脉证是咳嗽气逆,动则气促,夜间加剧,腰腿酸软,骨蒸潮热,盗汗,形瘦,男子遗精,舌质红,脉细数。治宜滋养肺

11、肾,清降虚热。方用百合固金汤。8 谈谈肾虚水泛的主要脉证、治则及方剂。肾虚水泛的主要脉证是全身浮肿,下肢尤甚,脐腹胀满,小便短少,或咳嗽气喘,痰多清稀,心悸目眩,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滑。治宜温肾利水。方用真武汤或济生肾气丸。五、论述题1简述脾脏病变证候分类的主要脉证、治则及治疗。脾脏病变的证候分类有:(1)脾阳虚衰的主要脉证是脘腹冷痛或泛吐清水,喜热饮,腹胀,纳差,或纳后不易消化,面色苍白,畏寒肢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宜温中健脾。方用理中汤。(2)脾气不足的主要脉证是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面色萎黄,纳少便溏,或有齿衄,吐血,便血,妇女月经过多,白带清稀,也可出现尿如米泔

12、水等证状,舌质淡,脉濡。甚则可见肌肉消瘦,脱肛,动则气坠腰腹等证。治宜健脾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3)寒湿困脾的主要脉证是脘腹痞胀,纳谷不香,口甜而粘,头身困重,泛恶呕吐,大便溏薄,甚则四肢浮肿,舌苔薄腻,脉濡滑。治宜运脾化湿。方用胃苓汤。(4)湿热蕴脾的主要脉证是脘痞胁胀,不思饮食,厌油恶心,口干口苦,面目身黄,黄染如橘色,皮肤作痒,小便黄赤短少,大便失常,或有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茵陈蒿汤合五苓散。2简述肝脏的功能和证候分类的主要脉证、治则及治疗。肝在胁下,胆附其中。肝在体为筋,开窍于目,肝为刚脏,体阴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肝主疏泄,肝具有调畅气机的功能;肝有疏土助运

13、的功能和调节情志活动的功能。肝藏血,主筋。开窍于目。肝藏魂,主谋虑。(1)肝气郁结的主要脉证是胁肋胀痛,和情绪关系密切,胸闷,嗳气或善太息,纳食减少,舌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2)肝火上炎的主要脉证是胁肋灼痛,头痛、眩晕,耳鸣,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甚则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方用龙胆泻肝汤。(3)肝阳妄动的主要脉证是头痛,眩晕,痉挛,麻木,或口眼斜,言语不清,甚则昏厥,舌体歪斜颤动,舌质红,苔薄,脉弦。治宜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 4)寒滞肝脉的主要脉证是少腹胀痛,睾丸坠胀,或阴囊收缩,受寒则甚,得热而缓,舌润滑苔白,

14、脉沉弦或迟。治宜温经暖肝。方用暖肝煎。(5)肝阴不足的主要脉证是眩晕,头痛,耳鸣,胁痛,麻木震颤,两目干涩,或有雀目,虚烦不寐,舌质红干少津,苔少,脉弦细。治宜养血柔肝。方用一贯煎。(6)血燥生风的主要脉证是瘙痒,皮肤干燥,瘾疹时发,肢体麻木,爪甲枯槁,毛发脱落。治宜养血祛风。方用当归饮子。第五节 气血津液病证辨治纲要一、名词解释1元气:元气乃先天精气所化,发源于肾,借三焦之道通达全身,以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2宗气:宗气为水谷之气与自然界之清气相合而成,藏于胸中,出喉咙而司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3营气:营气由水谷所化,源于脾胃,为营运于脉中之精气,内注五脏六腑,外营四肢百骸。4卫气:卫气生

15、于水谷,源于脾胃,运行于脉外,循皮肤分肉之间,以温养肌肉皮肤,其主要功能为卫护体表,抵御外邪入侵。5痰:痰是体内水津不归正化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疾病的病理因素之一。痰生成之后,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其生成与肺、脾、肾关系最为密切。6饮:饮是指脏腑功能失调,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体内某些部位的病理产物,并可转为致病因素。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二、简答题1谈谈水饮壅盛的主要脉证、治则及治疗主方。水饮壅盛的主要脉证是脘腹坚满胀痛,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咳唾胸胁引痛,或喘咳不能平卧,舌苔白腻,脉沉弦或弦滑。治宜攻逐水饮。方用己椒苈黄丸或十枣汤。2 谈谈痰蒙心窍的主要脉证、治则及治疗主方。痰蒙心窍的主要脉证是神识昏蒙,或昏倒,不省人事,咽喉痰鸣,或胸闷心痛,苔白腻,脉缓。治宜开窍化痰。方用导痰汤合苏合香丸。3 谈谈痰郁于肝的主要脉证、治则及治疗主方。痰郁于肝的主要脉证是咽中似有物阻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胸胁隐痛,嗳气频作,胸闷咽塞等。治宜解郁化痰。方用四七汤。三、论述题简述血病证候分类的主要脉证、治法和治疗主方。血病可分为血虚、血热、血寒、血瘀。血虚的主要脉证是眩晕,心悸,少寐,四肢发麻,唇爪无华,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脉细无力。治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