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抗战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上传人:细*** 文档编号:1167833 上传时间:2017-06-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抗战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抗战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抗战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抗战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抗战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抗战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论文摘要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经过长达 14 年艰苦卓绝的、波澜壮阔的斗争,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团结领导人民,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各阶层的利益找到了契合点,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硝烟散尽,精神永存,传承伟大抗战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生命线,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 ,关键是要坚持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论文关键词 抗战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道路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经过长达 14 年艰苦卓绝的、波澜壮阔的斗争,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以自己

2、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团结领导人民,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各阶层的利益找到了契合点,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实践的思想认识的抽象与概括。硝烟散尽,精神永存。传承伟大抗战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生命线,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关键是要坚持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

3、机统一。 ”重温历史,纪念抗战,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筑牢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不断增强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勇于担当,依靠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以及学习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文明之间和谐共生,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一、发挥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先进性,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1931 年 9 月 18 日夜,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坚决抗战,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担当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提出了要“工农武装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直接领导组织了十几支抗日游击队,成为东北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主力,倡导国共合作“停止内战、一

4、致抗日” 。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具政治组织力的先进政党,在亡国灭种的关头,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甚至大资产阶级营垒参加抗战的可能性,保证了党在新的复杂环境中,始终头脑清醒地进行创造性工作。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总方针,抓住了处理国共两党的关系根本原则,为扩大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建设成为一个广大群众性的党创造了条件,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政治前提。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培养大量干部、发展新党员,不断形成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骨干力量。1935 年 12 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瓦窑堡会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既“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 “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的重要思想,强调一切愿意为着共产

5、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都可以加入共产党。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当作中国面临的主要矛盾。而要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就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处理好国共两党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为此付出了艰辛努力,成功地构建、维护和加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敌后抗日战场。 1937 年 7 月 7 日夜,卢沟桥的炮声点燃了全国抗战的烈火。7 月 8 日,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通电,号召实行全民族的抗战。1937 年 8 月,中央政治局在洛川召开的扩大会议,是在全国抗战爆发的历史转折关头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制定党了全面抗战路线。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是指导全面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明

6、确了全民族抗战路线的具体内容,并躬身实践,形成了全民族的人民战争组织形式。八路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开辟敌后战场,采取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相结合的战术;建构起主力军、地方军、民兵自卫队三结合的抗日武装体制;加强党建设采取党内生活民主提升,在党的领导机关、干部和党员中,激发了创造力、负责精神和敢于善于提出问题的积极性。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以持久制胜的战略,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友军作战,从而扭转了因国民党军作战失利而造成的战争颓势,坚定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抗日战争改变了中国政治力量的对比,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中共中央方针的指导下,党的组织和党的队伍得到了迅速发展,

7、由抗战前夕,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党员只剩 4 万多人,到 1938 年底发展到50 余万,再到抗战胜利共接收了 121 万党员,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近千个县委和几万个党支部。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巩固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事务中的领导地位,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深化以及历史性飞跃奠定了主体性条件。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中国革命最终胜利的道路,勾画了新中国的蓝图。二、凝聚人民武装力量,奠定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基础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等人民军队迅

8、速奔赴抗战一线,纷纷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要武装就要求有政权,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怎样建设政权则是政权建设的根本点。唯有进行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将武力的统治转化为权利的统治,得到根据地人民群众及开明人士等的衷心拥护,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政权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实现统治者赢得更多被统治者对现存政权建设秩序的认同。深刻认识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紧紧依靠广大人民不断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为了团结更多的爱国阶层、进步人

9、士抗日,以实际行动反对国民党实行的一党专政,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了著名的“三三制”原则,即在各抗日根据地政权机关和各级参议会的成员构成上,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中间分子各占 1/3。这就争取了中间阶级,承认他们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民主是用来解决人民实际问题的,协商民主是具体而现实地解决关系人民切身利益问题的一种方法。采取团结各界人士的力量焕发出民主参政的积极性,反映“人民民主真谛” 、能够求得“全社会意愿和要求最大公约数”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独有、独到的民主形式。协商民主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毛泽东同志强调:中国共产党“不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小宗派” , “我们一定

10、要学会善于同别人商量问题” ;“国家各方面的关系都要协商” ,我们的政府“是跟人民商量办事的” , “可以叫它是个商量政府”。为了政治协商,中国共产党还在各抗日根据地、解放区实行广泛的普选制和竞选制,取得了明显效果,根据地各界人民“都有说话机会、都有事做、都有饭吃” ,真心拥护共产党。通过在农村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不仅有效地动员了更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而且调动起普通民众的抗日积极性。1940 年 2 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宪政研究会成立大会中指出, “把独立和民主合起来,就是民主的抗日,或叫抗日的民主。没有民主,抗日是要失败的。没有民主,抗日就抗不下去。有了民主,则抗他十年八年,我们也一定会胜利。

11、 ”抗战中,中国共产党把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成为“民主雏形” ,瑞金时期的苏维埃政权和延安时期的抗日民主政权,都是以民主集中制作为新民主主义政治的政权构成原则,向世人展示了政府清廉勤政、人民精神焕发、人际关系融洽、社会秩序井然这样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以优良作风影响民众,形成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强大凝聚力。经过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得到空前发展,构成了新中国政权的雏形,奠定了未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走向。 三、加强民主政权建设,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的权益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法律实施的根基在基层。中国共产党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法治化政权建设。中国共产党依法依规逐步建设和发展根

12、据地的政权,初期建立革命委员会临时性政权机构、又通过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成立的各级苏维埃政府。要“严肃地坚决地保持共产党员的共产主义的纯洁” 。 民主是最好的“保洁剂” ,是防止和抵御各种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的重要屏障。各个根据地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指针,积极开展立法活动,颁布实施了包括三三制、保障人民权利、减租减息、发展工商业及文化教育为内容的一系列法律,充分调动农民、工人的抗日积极性,调节各党派各阶层间的关系,实现了边区各种力量持续团结抗日。 抗日民主法制体现了工农大众的意志和根本利益,一方面通过开展锄奸运动、镇压敌人破坏活动,保护和巩固了人民群众民主革命取得的胜利成果;另一方面颁布减租

13、减息的土地法规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劳动法规,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了经济。真正实现了民主政治,发挥了法治建设对民主政治的保障重要作用。 法治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党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理念不断深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主要包含人民民主、法制完备、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权力制约四个方面。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来源,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我们工作在医疗卫生工作领域的高校职工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培育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社会风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常态,坚定理想信念,推进依法治校,自觉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校园氛围。要立足本职工作岗位,开拓创新,凝心聚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10079221.2/1007922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法律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