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3 碱液吸收气体中的二氧化硫解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764578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6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3 碱液吸收气体中的二氧化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实验3 碱液吸收气体中的二氧化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实验3 碱液吸收气体中的二氧化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实验3 碱液吸收气体中的二氧化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实验3 碱液吸收气体中的二氧化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3 碱液吸收气体中的二氧化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3 碱液吸收气体中的二氧化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三 碱液吸收气体中的二氧化硫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填料塔的基本结构及其吸收净化废气中SO2的工 作原理。 2、实验分析填料塔净化效率的影响因素。 3、改变空塔速度,观察填料塔内气液接触状况和液泛现 象; 4、掌握测定填料吸收塔的吸收效率及压降的方法; 5、测定化学吸收体系(碱液吸收SO2)的体积吸收系数 。 二、实验原理 吸收液从高位液槽通过转子流量计由填料塔上部经喷淋 装置进入塔内,流经填料表面,由塔下部排出,进入受 液槽。空气由空压机进入缓冲灌,SO2由SO2钢瓶进入 缓冲灌,经缓冲灌混合后的含SO2空气从塔底进气口进 入填料塔内,通过填料层与NaOH喷淋吸收液充分混合 、接触、吸收

2、,尾气由塔顶排出。 吸收过程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为: 2NaOH+SO2Na2SO3+H2O Na2SO3+SO2+H2O2NaHSO3 三、实验装置、流程和仪器 技术指标 1、动力装置布置为负压式 2、塔径:100mm 3、塔高:800mm 4、板间距:400mm 5、SO2进气浓度:0.10.5% 6、空塔气速:0.51.2m/s 7、压力损失:500Pa/m 8、液气比:110L/m3 9、喷淋密度:68m3/(m2h) 10、雾沫夹带:小于7% 11、处理气量约:25m3/h 12、吸收效率约:80% 13、填料:25mm空心多面球 14、塑料混合缓冲灌: 0.5m3 15、电源 380

3、V 三相四线制 功率1500W 16、环境温度: 540 整体外形尺寸:2000mm500mm2000mm 1、微电脑进气SO2浓度检测系统1套 2、微电脑在线风量检测系统1套 3、微电脑在线风速检测系统1套 4、微电脑在线风压检测系统1套 5、10英寸液晶显示器1套 6、在线温度、湿度检测系统1套; 7、配套分析处理软件1套(能记录保存实验数据,数据变化曲线分析, 取样 时间设定,工作效率自动换算等功能) 8、数据处理分析系统1套; 9、计算机通讯接口1套; 10、控制检测系统开关电源1套 11、专用测压软管1套 12、气体混合罐1套; 13、系统静压测口2个 14、配气装置1套; 15、液

4、体流量计1只 16、耐酸耐碱水泵 1台 17、液体喷淋分配装置1套 18、储液水箱1个 19、调节球阀1套 20、进出口风管 1套; 21、人工取样口6个 22、高压离心通风机1台; 23、风量调节阀1套; 24、漏电保护开关1个 25、指示按钮开关3只; 26、加药口1个 27、SO2配气系统1套:(废气流量计1个、SO2气体10L、SO2专用钢瓶1 个) 28、折板除雾器1套 29、空心多面球填料若干 30、电源线1批; 31、工作电压表1个,工作电流表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1、室内空气环境参数的测定。包括室内空气的干球温度、 湿球温度、相对湿度、当地大气压力等参数测定,计算空气 中水蒸气

5、体积分数(除尘系统中气体含湿量)。 2、检查系统是否漏气,并在储液槽中注入配置好的5%的碱 溶液。 3、打开吸收塔的进液阀,并调节液体流量,使液体均匀喷 淋,并沿填料表面缓慢流下,以充分润湿填料表面,当液体 由塔底流出后,将液体流量调节至100L/h左右。 4、开高压离心风机,调节气体流量,使塔内出现液泛。仔 细观察此时的气液接触状况,并记录下液泛的气速。 5、逐渐减小气体流量,在液泛现象消失后。即在接近液泛 现象,吸收塔能正常工作时,开启SO2气瓶,并调节其流量 。 6、经数分钟,待塔内操作完全稳定后,测定研究处理风量 、气体浓度对吸收效率及压力损失的影响。 7、实验完毕后,先关掉SO2气瓶,待12min后再停止供液, 最后停止鼓入空气。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整理 1、 室内空气环境参数测定 本实验中有关空气的温度、压力、含湿量等环境 参数记录和整理。 2、测定研究处理风量、液气比、气体浓度对SO2吸 收效率及压力损失的影响。 六、实验结果讨论 1、从风量、液气比、气体浓度对SO2吸收效率及压 力损失的影响曲线,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2、通过该实验,你认为实验中还存在什么问题? 应做哪些改进? 3、从吸收剂、工艺方面考虑,还有哪些比本实验 中的脱硫方法更好的脱硫方法?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