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6755268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析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析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析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p>浅析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160;引言&#160;&#160;&#160;&#160;&#160;&#160;&#160;&#160;目前,许多拟上市企业已将股权激励作为对管理层激励的手段。股权激励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设计和运用不当,会给企业带来种种负面效应甚至影响企业上市。拟上市企业股权激励主要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160;&#160;&#160;&#160;&#160;&#160;&#160;&#160

2、;一、什么是股权激励?&#160;&#160;&#160;&#160;&#160;&#160;&#160;&#160;股权激励,就是通过使被激励对象(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等)获得公司的股权成为公司股东或者使被激励对象获得其他股权性权益,达到对被激励对象长期激励的一种激励方式。&#160;&#160;&#160;&#160;&#160;&#160;&#160;&#160;二、股权激励的作用&#160;&#160;&#160;&a

3、mp;#160;&#160;&#160;&#160;&#160;一般而言,股权激励对于拟上市企业有以下作用:&#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股权激励具有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160;&#160;&#160;&#160;&#160;&#160;&#160;&#160;一方面,激励对象因股权激励而成为公司股东或获得股权性权益,可以分享公司的经营成果带来的收益。另一方面,激

4、励对象作为股东也需承担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和亏损,如果离开公司,激励对象将有可能失去作为公司股东所享有的这部分收益。因此,具有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可以吸引并牢牢“铐住”激励对象。&#160;&#160;&#160;&#160;&#160;&#160;&#160;&#160;2、股权激励可以激发激励对象的潜能&#160;&#160;&#160;&#160;&#160;&#160;&#160;&#160;在引入股权激励制度之前,激励对象作为公司的员工常常抱有“为企业或股

5、东打工”的心态。成为公司的股东后,激励对象很容易产生归属感,心态上由“为企业和股东打工”转变为“为自己打工”,会感觉到自己与企业是一体的。利益是一致的,每个人都希望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激励对象会更关心和关注企业的利益,会更加投入地工作。&#160;&#160;&#160;&#160;&#160;&#160;&#160;&#160;3、股权激励有利于企业长期利益的实现&#160;&#160;&#160;&#160;&#160;&#160;&#160;&#160;引入股

6、权激励之前,激励对象更关注其在职期间所获得的收益。当激励对象的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发生冲突或者当公司近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冲突时,激励对象更倾向于选择有益于个人利益及公司近期利益的项目,放弃一些有可能使公司长期收益但却影响近期利益的项目。引入股权激励后,激励对象成为公司的股东,同时,股权激励可以使激励对象的收益与其个人业绩及企业的业绩挂钩,这就将激励对象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有效地捆绑在一起。股东通常更注重企业未来的发展,关注企业的长期利益。因此,股权激励可以避免经营者短视的行为,有利于企业长期利益的实现。&#160;&#160;&#160;&#160;&#16

7、0;&#160;&#160;&#160;4、股权激励有助于优化企业股权结构&#160;&#160;&#160;&#160;&#160;&#160;&#160;&#160;目前,拟上市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特点之一是家族控制,公司治理结构很不完善,通常是“一股独大”甚至“一股独霸”。董事会和监事会完全由家族内部人控制,公司的决策权和经营权完全掌握在家族成员手中,监事会也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制衡和监督作用。引入股权激励,可以使公司的控制权被稀释,公司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得以优化,有利于企业上市。&

8、amp;#160;&#160;&#160;&#160;&#160;&#160;&#160;&#160;三、股权激励在我国的运用&#160;&#160;&#160;&#160;&#160;&#160;&#160;&#160;在西方发达国家,股权激励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比较有效的长期激励机制。&#160;&#160;&#160;&#160;&#160;&#160;&#160;&#160;在我国,股权激励已在上市公司得到了

9、广泛的运用。自2009年以来,随着创业板的推出,A股上市公司开始大规模实施股权激励,根据证券时报的记载,2010年有69家上市公司首次公布了股权激励计划。&#160;&#160;&#160;&#160;&#160;&#160;&#160;&#160;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起来程序较为复杂,需要经过中国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的审核和监管。而且,通常企业在上市之后股价已经很高,股票的增值空间有限。在公司上市后实施股权激励无疑会加大激励对象的激励成本,甚至导致激励对象支付困难。对于激励对象而言,公司股票有多大的增值空间也意味着激励对象的获利空

10、间有多大,如果股票的增值空间有限,那么激励对象的积极性也很难被充分调动起来,因此会影响激励效果。我们都知道,资本市场具有强大的造富功能,随着企业的上市,持有股票的股东也会一夜暴富。如果在企业上市前实施股权激励,激励对象所能得到的利益将会被数十倍地被放大。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在上市前实施股权激励。&#160;&#160;&#160;&#160;&#160;&#160;&#160;&#160;四、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主要问题&#160;&#160;&#160;&#160;&#160;&am

11、p;#160;&#160;&#160;目前,拟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基本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拟上市企业在设计和实施股权激励方案时,如果不考虑企业未来申请上市时监管机构的要求,很有可能影响企业上市。具体来说,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问题之一:股权激励影响拟上市公司的主体资格&#160;&#160;&#160;&#160;&#160;&#160;&

12、#160;&#160;股票发行审核实践中,证监会对于拟上市公司主体资格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求拟上市公司股权清晰,不存在纠纷及潜在纠纷。如果拟上市公司存在工会、职工持股会持股、信托持股及股份代持等情形的,必须进行清理,并在清理完毕后规范运营一段时间后才能申报。&#160;&#160;&#160;&#160;&#160;&#160;&#160;&#160;有的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过程中,缺乏对股权纠纷的防范机制,在激励对象离职、退休、伤亡等特殊情况下,对其持有的股权的处置约定模糊、存在漏洞,激励对象与企业很容易产生争议,引发股权纠

13、纷。还有的有的企业基于为新进管理层预留激励股份、避免激励对象离职套现、避免因激励对象的变化导致公司股权频繁变动等多种因素的考虑,采用工会、职工持股会持股、信托持股及股份代持等间接激励方式。根据证监会的规定,如果不清理则不符合主体资格条件,将成为企业上市的障碍。&#160;&#160;&#160;&#160;&#160;&#160;&#160;&#160;2、问题之二:激励对象在公司上市后离职套现&#160;&#160;&#160;&#160;&#160;&#160;&#160

14、;&#160;企业上市后,激励对象所持有的公司股票在上市前后市值暴涨。但是,我国现行法律对于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管所持股份较其他股东规定了较为严格的锁定期。在除了需按照一般股东锁定其持有的股份外,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在职期间每年转让的股份不得超过其所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总数的25%,离职后半年内,不得转让其所持有的股份。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在申报离任6个月后的12月内通过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出售上市公司股票数量占其所持有上市公司股票总数的比例不得超过50%。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在公司股票上市后6个月内申报离职的,从申报离职之日起18个月

15、内不得转让,从第7个月到第12个月之间离职的,则12个月内不得转让。&#160;&#160;&#160;&#160;&#160;&#160;&#160;&#160;根据上述规定,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管人员所持股份,在上述锁定期满后每年最多只能出售所持上市公司股票总数的25%,但是,如果辞去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管职务,其持有的公司股份就可早日抛售获益。&#160;&#160;&#160;&#160;&#160;&#160;&#160;&#160;巨大的利益使得持有上

16、市公司股份的董事、监事、高管人员纷纷辞职。根据有关媒体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5月31日,创业板上市公司中有327名高管辞职。高管大量辞职,虽然可能如上市公司公告所披露,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离职套现也是重要原因之一。&#160;&#160;&#160;&#160;&#160;&#160;&#160;&#160;3、问题之三:股份支付影响当期利润&#160;&#160;&#160;&#160;&#160;&#160;&#160;&#160;通常,激励对象取得拟上

17、市公司股份有两种方式,其一是由大股东将其持有的拟上市企业的股份以较低价格转让给激励对象,其二是由激励对象以较低的价格向拟上市企业增资。&#160;&#160;&#160;&#160;&#160;&#160;&#160;&#160;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财政部会计司2010年7月14日印发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及证监会会计部2009年2月17日印发的上市公司执业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2009】第1期的有关规定,上述两种行为均应按股份支付进行会计处理。简单说,如果激励对象以低于公允价值的价格获得拟上市公司的股份,相当

18、于拟上市公司以股份向激励对象支付薪酬,需要将激励价格与公允价格之间的差额记入当期管理费。&#160;&#160;&#160;&#160;&#160;&#160;&#160;&#160;一直以来,大多数拟上市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时,会计处理未按股份支付计提管理费。证监会亦未严格要求拟上市公司执行股份支付会计处理政策。但是,证监会已在2011年第三次保荐代表人培训中明确要求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应按照股份支付会计准则处理,相关折价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根据上述要求,拟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必须按股份支付进行会计处理,会计处理后将直接影响当期账

19、面净利润,有可能导致报告期内的业绩不符合证监会的有关要求。&#160;&#160;&#160;&#160;&#160;&#160;&#160;&#160;4、问题之四:混淆股权激励和股权奖励&#160;&#160;&#160;&#160;&#160;&#160;&#160;&#160;有些拟上市企业对股权激励的目的理解很不到位,误以为股权激励只是提高员工福利的一种方式,只要让激励对象成为公司股东就是股权激励。以上述目的的股权激励,很难调动激励对象的激情,也无法提高公司

20、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激励对象往往只顾眼前利益,不愿与公司长期发展,根本无法实现股权激励的作用。&#160;&#160;&#160;&#160;&#160;&#160;&#160;&#160;五、解决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的对策&#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严格按照企业上市的标准和要求设计及实施股权激励方案&#160;&#160;&#160;&#160;&#1

21、60;&#160;&#160;&#160;拟上市公司在设计和实施股权激励方案时,必须首先考虑企业上市的要求,严格按照企业上市的标准和要求设计及实施股权激励方案。&#160;&#160;&#160;&#160;&#160;&#160;&#160;&#160;在实施股权激励的过程中,应做到股权明晰,并且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与激励对象签订合法有效的合同,对于激励对象在离职、严重失职、违法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违反敬业禁止的规定等情况下股份的处置作出明确具体的约定,对于激励对象所持有股份的衍生股份,比如在激励对象持股

22、期间,公司以未分配利润或资本公积金转增注册资本而产生的转增股份的归属及其处置方式作出明确具体的约定。&#160;&#160;&#160;&#160;&#160;&#160;&#160;&#160;如果采用间接股权激励方式,可以采用有限合伙或有限责任公司持股的方式,即激励对象通过有限合伙或有限责任公司间接持有拟上市公司的股权,避免采用委托持股、信托持股、工会持股以及职工持股会持股的方式。&#160;&#160;&#160;&#160;&#160;&#160;&#160;&

23、;#160;此外,在激励模式的选择上,尽量避免采用股票期权、虚拟股票、股票增值权等模式,在该等方式下,激励对象均未持有公司股权,未在工商局登记为公司股东,但享受相应的股权收益,影响公司股权的清晰和稳定。&#160;&#160;&#160;&#160;&#160;&#160;&#160;&#160;2、采用间接股权激励方式或加强对激励对象股份锁定&#160;&#160;&#160;&#160;&#160;&#160;&#160;&#160;为避免激励对象在公司上市后离职

24、套现,拟上市公司设计股权激励方案时,可以采用间接激励方式。激励对象不直接持有拟上市公司的股权,而是作为有限合伙的出资人或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间接享受上市公司的经营收益或者在有限合伙或有限责任公司出售上市公司的股票时获得收益。在直接持股的情况下,激励对象离职的动机主要是获得股份出售的巨额利益。而在间接持股方式下,激励对象离职也无法达到获利的目的,因此,间接持股可以达到避免个别激励对象为实现套现目的的离职行为。&#160;&#160;&#160;&#160;&#160;&#160;&#160;&#160;若采用直接激励方式,可以通过延

25、长激励对象的股份锁定期的方式限制激励对象以套现为目的的离职行为。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首先必须遵守上市公司股东的股份锁定要求,在公司股票上市的一定期限内(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为三年,一般股东为一年)不得转让。在上述股份锁定期内,无论激励对象是否离职,均不能将持有的股份在二级市场上抛售。在前述限售期满后,激励对象还需遵守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锁定要求,在此期间激励对象才具备离职套现的条件。因此,如果延长激励对象作为股东的股份锁定期,则可以推迟激励对象离职套现的机会。具体做法是,在激励对象持有的股份锁定期届满前,由激励对象签署追加股份锁定的承

26、诺,提交给证券交易所后办理登记备案手续。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股东追加承诺业务管理指引,激励对象作出追加承诺后,涉及追加承诺的股份数量记入“有限售条件股份”,若激励对象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承诺将受到深交所的处分。&#160;&#160;&#160;&#160;&#160;&#160;&#160;&#160;3、合理确定股权激励的时间和价格&#160;&#160;&#160;&#160;&#160;&#160;&#160;&#160;股权激励的股份支付会计处理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确定公允价值。对于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容易取到,但对拟上市企业,何为公允价值,证监会尚未明确,但一般不高于同期的PE价格且不低于每股净资产。据了解,证监会正在酝酿出台明确的操作细则进一步明确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有关事宜。&#160;&#160;&#160;&#160;&#160;&#160;&#160;&#160;在证监会操作细则出台之前,为避免因股份支付会计处理影响报告期内的业绩指标,拟上市公司应注意合理安排股权激励的时间、确定股权激励的价格。根据证监会2011年第三次保荐代表人培训资料,</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