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6753450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东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东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东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东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试题(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 科目填写在规定的位置上。2.第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第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25小题

2、,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文化习俗在中国源远流长,联宗、收族和撰写家谱、族谱之风盛行,并深入到一般平民家中。与这种习俗的产生有着决定性关系的是A. 宗法制B. 禅让制C. 王位世袭制D. 分封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联宗、收族和家谱、族谱”是和宗法制度密切相关社会现象,而和“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则是无关的现象,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

3、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A.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 皇权至高无上C. 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D. 书同文,人同伦【答案】B【解析】A选项所述情况是指奴隶制时期周朝的情况,故排除;B项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是C项皇权至高无上的典型表现,D项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有力的文化措施,是为保障皇权服务的,B、C、D三项比较,B项是最根本最突出的特点,因此本题答案选择C选项。3.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

4、D【解析】科举制度是自由投考是要考试的,这样必然就会提升社会文化水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到文化水平但并不涉及到道德水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科举制度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自由投“考”,考试、读书必然就会提升社会文化水平。4.某一时期,朝廷收到某地发生洪灾的消息,皇帝命令工部尽快抢修溃决的堤防,并责成户部尽快调拨粮食运往灾区。根据皇帝之命写成的诏书,经皇帝确认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部门执行。这一时期可能是A. 汉代B. 唐代C. 宋代D. 清代【答案】D

5、【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由皇帝直接安排六部进行赈灾工作而无宰相出现其中,这说明宰相已被废除,此事应发生在明清时期,故D项正确;丞相制度是明朝废除的,故A B C三项时间与题意不符。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废除丞相【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是一对基本矛盾,自秦代建立,这一矛盾便凸现出来,随着王朝的更迭,矛盾益发突出,最终至明代,宰相制度被废除,这一矛盾最终得到了解决。须要关注的是明代废除丞相制度,实际是废除了中书省这一整体机构而并非丞相的职务。5.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

6、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答案】D【解析】选项ABD都与材料所述不符,用排除法可选D。(评:此题学生很容易选成B啊,真的有点混的意思,人家是要对比得出结论的)6.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 皇权渐趋衰落B. 君主集权加强C. 内阁取代六部D. 首辅权力失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状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A项与中国古代的君主

7、专制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所以排除A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D项与史实不符合,材料中的所说的首辅权利来源于皇帝,皇帝信任首辅大臣专权只能说明是皇权的集权不断加强。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7.乾隆帝和华盛顿是同一时期东西方世界杰出人物。1796年两者同时选择了让出权力,乾隆帝禅位于嘉庆帝;而华盛顿则留下了告别辞,谢绝再次被列为总统候选人,飘然远去。下列关于两人行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对君主专制体制的否定为政治民主化做出典范让位有着本质的不同让位都是无奈之举A. B. C. D. 【答案】D【解析】项“让位有着本质的不同”,

8、符合史实。乾隆让位不能够彰显“民主政治”;而华盛顿让位能够展现,有利于扩大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即排除含的选项。而三项均不正确。所以答案选D。8.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格曾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下列说法可以体现“第三次征服”的是A. 在罗马征服扩张的过程中罗马法所起的作用最大B. 民法大全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C. 罗马法使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使平民的利益得到保护D. 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和平,最为

9、持久的征服”,结合所学罗马法的影响可知,罗马法维系了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和繁荣进步,成为近现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先驱,其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民族的永恒价值。故选D。其他三项说法均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影响9.十二铜表法第六表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转移。”这一规定表明十二铜表法A. 维护奴隶主的利益B. 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C. 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D. 限制罗马贵族的特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提到的相关人物并不全部都是奴隶主贵族,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非

10、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转移。”说明私人财产受到法律保护,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审判程序,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罗马贵族特权,故D项错误。10. 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A. 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B. 完善王位继承制度C. 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D. 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 “1701 年”可知

11、,此时英国已确立君主立宪制;材料中又提出议会通过法律来规定英王的继承人,可以看出议会的权力高于国王。所列四个选项中,A、 B、C 三项都体现了材料的表面意思,D 项体现了英国政体的特点。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特点。英国在1689年确立君主立宪制,后来国王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在君主立宪制下,代议制是其基础,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制约;首相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议会掌握国家主权,关系到宣战与媾和等重要的事项均有议会决定。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美国、法国等国的政体也需要掌握。11.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

12、,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A. 军权高于行政权B. 分权与相互制衡C. 总统权力至上D. 国会处于权力中心【答案】B【解析】材料既强调了国会有招募和建立军队的权力,但没有指挥军队权力;又强调了总统有指挥军队的权力,但没有征召军队的权力。他们各有自己的权利,但又彼此制约,这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故选B。题干并没有强调军权和行政权的地位问题,排除A。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分权和制衡的原则,总统权力至上的说法与史实不符合,同时,国会也受到其他两个部门的制约,也不存在权力中心的说法,故排除C、D。【考

13、点定位】美国共和制的特点12.保罗肯尼迪说统一的德国“是一个将西方民主国家现代工业力量,同东方帝国专制独裁的决策特点结合在一起的大国是一个爆炸性的混合体。”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体现其观点的是A. 由首相主持帝国政府B. 帝国是一个“永久性联邦”C. 帝国国会由普选产生D. 皇帝有权召集、解散议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与材料内容反映的“专制独裁”特点的要求不符合。B项是无关项,C项也与材料内容不符合。D项中皇帝有权召集、解散议会表明君主拥有国家的立法权,体现了君主的专制统治的特点。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3.

14、法国能够实现从“没有共和派的共和国”(或“公爵们的共和国”)到“共和派的共和国”(或“议员们的共和国”)的转变的根本原因是A. 复辟势力消失B. 公爵们的放弃C. 工业革命的推进D. 共和派的努力【答案】C【解析】【详解】法国共和国的建立,充分说明当时法国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其中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故C项正确。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复辟势力并没有消失,A错误;公爵们一直没有放弃政权的争取,C错误;共和派的努力不是材料中现象的根本原因,故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运用解题的常识,一般根本原因从经济角度回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本题的根

15、本原因从工业革命的角度思考回答。14.“避难于伦敦的德国人卡尔马克思潜心对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机制进行分析,并建立了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后来对欧洲以至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A. 促使资本主义走向灭亡B. 促使国际工人运动开始走向联合C. 促使社会主义运动成为一种历史潮流D. 促使社会主义运动由理论变为实践【答案】C【解析】【详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诞生,从此以后,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故项正确。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弊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现并不会促使资本主义走向灭亡,A错误;国际工人运动开始走向联合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时期,B错误;促使社会主义运动由理论变为实践的是巴黎公社,D错误。15.列宁指出:“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充分准备。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其中,巴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