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蚀与防护7解读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745651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3.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腐蚀与防护7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腐蚀与防护7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腐蚀与防护7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腐蚀与防护7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腐蚀与防护7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腐蚀与防护7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腐蚀与防护7解读(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 柳 伟 北京科技大学腐蚀与防护中心 2010.11 2010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 根据金属的腐蚀形态,腐蚀可分为 : 全面腐蚀和局部腐蚀 1.全面腐蚀: 均匀的全面腐蚀和不均匀的全面腐蚀 也称为均匀腐蚀 2.局部腐蚀: 根据局部腐蚀的形态、位置、机理,可分为多种类型 主要的局部腐蚀:点蚀、缝隙腐蚀、晶间腐蚀、电偶 腐蚀、选择性腐蚀、应力腐蚀、磨损腐蚀、腐蚀疲劳。 局部腐蚀(点蚀) 全面腐蚀 Localized corrosion General corrosion (Pitting corrosion) 均匀的全面腐蚀不均匀的全面腐蚀 全面腐蚀(定义): 暴露于腐蚀环境中,在

2、整个金属表面上进行的腐 蚀称为全面腐蚀。各部位腐蚀速率接近,金属的表 面比较均匀地减薄,金属表面无明显的腐蚀形态差 别。同时允许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均匀性。 局部腐蚀(定义): 在腐蚀环境中,金属表面某些区域发生的腐蚀称 局部腐蚀。腐蚀发生在金属的某一特定部位,阳极 区和阴极区明显分开,可以用肉眼或微观观察加以 区分,次生腐蚀产物又可在阴、阳极交界的第三地 点形成。 全面腐蚀特点: 1. 腐蚀介质能够均匀地抵达金属表面的各部位,而且金属的成分和 组织比较均匀。腐蚀在金属的整个表面上进行,整个金属表面几乎以相 同速度进行腐蚀,金属腐蚀表现为整体减薄,直到失效; 腐蚀原电池的阴、阳极面积非常小,用微观

3、方法无法辨认,而且微阳 极和微阴极的位置随机变化,由微观腐蚀电池组成; 整个金属表面在溶液中处于活化状态,只是各点随时间(或地点)有 能量起伏,能量高时(处)呈阳极,能量低时(处)呈阴极,从而使整 个金属表面遭受均匀的腐蚀; 可以检测和预测腐蚀速率,评价全面腐蚀速率:以单位面积、单位时 间的失重和每年的失厚来表示; 5.全面腐蚀造成金属的大量损失,所造成金属的损失量大 ; 6.从技术的观点来看,这类腐蚀并不可怕,一般不会造成 突然事故。根据测定和预测的腐蚀速率,在工程设计时 可预先考虑应有的腐蚀裕量; 7.表面可根据服役年限的要求,涂覆不同的覆盖层,包括 金属喷镀、电镀、热浸镀和各种涂料涂装体

4、系以防止设 备的过早腐蚀破坏。 局部腐蚀特点: 1.导致的金属的损失量小,很难检测其腐蚀速率, 但由于局部区的严重腐蚀往往导致突然的腐蚀事 故; 2.局部腐蚀的种类多种多样; 3. 腐蚀事故中80以上是由局部腐蚀造成的,难以 预测局部腐蚀速率并预防。 盐水滴实验 含有酚酞铁氰化钾的盐水 实验说明: 1、金属表面结构或组织不均匀性, 或腐蚀介质不均匀性,都可以导致 腐蚀电池的形成 2、失电子的阳极反应和得电子的阴 极还原反应是在两个相对独立的区 域进行的,但彼此又不可分割同时 完成 3、金属的电化学腐蚀过程随着电流 的发生,该电流表征金属腐蚀速度 ; 4、发生局部腐蚀情况下,通常阳极 区面积比阴

5、极区面积小得多,阳极 区腐蚀强烈。 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比较 比较项 目 全面腐蚀局部腐蚀 腐蚀形貌腐蚀分布在整个金属表面上腐蚀主要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其它部分不腐 蚀 腐蚀电 池阴阳极在表面上变幻不定,并不可辨别阴阳极在微观上可分辨 电极面积阳极面积阴极面积阳极面积I 原因:卤素离子在金属表面不均匀吸附, 导致钝化膜的不均匀破坏,诱发点蚀。 3对于钝态金属来说,点蚀发生需要满足电位条件 金属的电位在特定的电位以上才会发生点蚀,该电位为 点蚀临界电位、击穿电位或点(孔)蚀电位Eb。 理论阳极极化曲线回扫,又达到钝态时对应的电位为再 钝化电位或保护电位Ep 当EEb时,点蚀迅速发生和发展; 当EpE

6、Eb时,不产生新的蚀孔,已 有的蚀孔可继续发展; 当EEb时, Cl在某些点竞争吸附强烈,Cl 取代氧原子在金属表面局部上的吸附,该处钝化 膜被破坏,蚀孔在该处形核。 点蚀的破裂电位Eb是腐蚀性阴离子Cl可以可 逆地置换金属表面上吸附的氧原子的电位。 蚀孔形核敏感位置 金属材料表面成分和组织的不均匀性,表面钝化膜在某些部位较为薄弱, 这些部位成为蚀孔容易形核的部位: 晶界:晶界析出碳化铬导致晶界贫铬;位错,金属材料表面露头的位错是产 生点蚀的敏感部位 非金属夹杂:硫化物 硫化物夹杂是碳钢、低合金钢、不锈钢以及Ni等材料萌生点蚀最敏感的 位置。 析出相:碳化物、氮化物、碳氮化物 异相组织: 耐蚀

7、合金元素在不同相中的分布不同,使不同的相具有不同的点蚀敏感 性,即具有不同的Eb值。 例如:在铁素体奥氏体双相不锈钢中,铁素体相中的Cr、Mo含量较高 ,易钝化;而奥氏体相容易破裂。点蚀一般发生在相界处奥氏体一侧。 钝化膜的机械划伤 点蚀的孕育期 点蚀的孕育期: 从金属与溶液接触开始,到蚀孔形核,并开始稳定长大的 这段时间。 点蚀的孕育期: 随溶液中Cl浓度增加和电极电位的升高而缩短; 低碳钢发生点蚀的孕育期 的倒数与Cl浓度呈线性关系。 即: k常数 Cl在一定临界值以下,不发生点蚀。 第二阶段:蚀孔发展 当蚀孔形成后,蚀孔内部的电化学条件 会发生显著的改变,蚀孔内部的电化学条件 对蚀孔的生

8、长产生很大的影响。 蚀孔发展的过程:先形成“闭塞电池” , 然后形成“活化钝化腐蚀电池”加速蚀孔的 发展-自催化机制 稳定的蚀孔一旦形成,发展十分迅速。 1闭塞电池的形成条件: 在反应体系中存在以下条件: 阻碍液相传质过程条件: 蚀孔口腐蚀产物的塞积,缝隙及(应力腐蚀的)裂纹; 局部不同于整体的环境; 局部不同于整体的电化学和化学反应 2. “活化钝化腐蚀电池”蚀孔自催化发展过程: 蚀孔的发展过程中,腐蚀体系是个多电极腐蚀电池体 系(多电极反应耦合系统),蚀孔内、外的阴极反应不同 。 蚀孔外表面的电极反应: 阳极反应: 阴极反应: 总的极化: 阴极反应电流大于阳极反应电流,蚀孔外表面发生 阴极

9、极化 蚀孔内发生的自催化过程 逐渐减弱 逐渐加强 蚀孔内表面的电极反应为: 阳极反应: 阴极反应: 总的极化: 阳极反应电流大于阴极反应电流,蚀孔 内表面发生阳极极化 逐渐减弱 逐渐加强 逐渐加强 蚀孔内发生的自催化过程 孔内形成的金属盐发生水解反应: 孔内溶液的H浓度升高,pH值下降,孔内严重酸化,使蚀 孔内的金属处于HCl介质中,即处于活化溶解状态; 蚀孔外溶液仍然富O2,溶液维持原状,金属表面维持钝态; 孔内和孔外形成了“(孔内)活化(孔外)钝化腐蚀电池” ,蚀坑发展,并且以自催化的形式加速其发展。 点蚀的影响因素 一、环境因素 : 1、介质类型: 材料易发生点蚀的介质是特定的。 例如:

10、 不锈钢容易在含有卤素离子Cl、Br、I的溶液中发生点蚀 铜对SO42敏感,在含SO42溶液中发生点蚀 当溶液中具有FeCl3、CuCl2为代表的二价以上重金属氯化物 时,由于金属离子强烈的还原作用,大大促进孔蚀的形成和 发展。 2、介质浓度: 只有当卤素离子达到一定浓度时,才发生点蚀。产生点 蚀的最小浓度可以作为评定点蚀趋势的一个参量。 例如,不锈钢的点蚀电位随卤素离子浓度升高而下降, 其关系可表示为: 其中Eb为点蚀电位;C为(卤素离子)阴离子浓度;常数a 、b值与钢种及卤素离子种类有关。 在Cl-、Br- 、I-三种离子中,Cl-对点蚀电位的影响最大。 3、介质温度的影响: 随介质温度的

11、提高,不锈钢点蚀电位降低 ; 在含氯介质中,各种不锈钢都存在临界点 蚀温度(CPT),在这一温度点蚀几率增大 ,随温度升高,点蚀易产生并趋于严重。 4、溶液pH的影响: 当pH10后,点蚀电位上升。 5、介质流速的影响: 静止或滞留的溶液,易产生孔蚀。流速增大,点蚀倾向降低。 对不锈钢有利于减少点蚀的流速为1m/s左右。当流速进 一步增大,出现湍流时,钝化膜被破坏,孔蚀随之严重。 二、冶金因素 金属AlFe 18-8 不锈 钢 NiZrCrTi Eb/V (SHE) -0.450.230.260.280.461.01.20 几种金属在5.85g/L NaCl溶液中的点蚀电位(25) Cr和Mo

12、: 提高不锈钢耐点蚀性能最有效的元素。 增加Cr含量能提高钝化膜的稳定性,即提高Eb 值。 Mo的作用在于以MoO42-的形式溶解,并吸附 于金属表面,抑制了Cl-的破坏作用;也有学者认 为形成一定结构的保护膜,从而防止Cl- 的穿透。 杂质元素含量: 降低钢中S、P、C等夹杂物和析出相,减少 蚀孔形核区域。 最近十几年,提出一些根据合金成分来判断其 在含氯离子介质中耐孔蚀能力的指数,耐孔蚀当 量(点蚀当量) 奥氏体不锈钢:PRECr3.3Mo16N 双相不锈钢:PRECr+3.3Mo30N 铁素体不锈钢:PRECr3.3Mo 除合金成分外,表面氧化膜及表面状态、冷加 工及热处理、显微组织等都

13、会对点蚀敏感性产生 影响 防止点蚀的措施 1改善介质条件: 降低溶液中的Cl-含量,降低温度,提高pH,使用缓蚀剂;减少氧化 剂(除氧、防止Fe3及Cu2存在),降低温度,提高pH值等可减少孔蚀的 发生。 2选用耐点蚀的合金材料: 近十几年来发展了很多耐点蚀不锈钢,含有较多的Ni和Mo,含有N, 碳含量低于0.03%.发展高Cr、Mo、低C(0.03%)的不锈钢。双相不 锈钢及高纯铁素体不锈钢抗点蚀性能良好;Ti和Ti合金 3对材料表面进行钝化处理,提高其钝化膜的稳 定性,即提高材料的钝态稳定性; 4阴极保护:使电位低于Eb,最好低于Ep,使不 锈钢处于稳定钝化区。实际上应用比较困难; 5.

14、使用缓蚀剂。特别在封闭系统中使用缓蚀剂最有 效,用于不锈钢的缓蚀剂有硝酸盐、铬酸盐、硫 酸盐和碱,最有效的是亚硫酸钠。 缝隙腐蚀 缝隙的形成 在工程结构中,一般需要将不同的结构件相互连接, 缝隙是不可避免的,例如: 不同结构件之间的连接,如金属和金属之间的铆接、 搭焊、螺纹连接,以及各种法兰盘之间的衬垫等金属和非 金属之间的接触。 在金属表面的沉积物、附着物、涂膜等,如灰尘、沙 粒、沉积的腐蚀产物。 缝隙腐蚀(定义) 缝隙腐蚀: 电解质溶液存在,在金属与金属及金 属和非金属之间构成狭窄的缝隙内,介质 的迁移受到阻滞时而产生的一种局部腐蚀 形态。 缝隙腐蚀将减小部件的有效几何尺寸 ,降低吻合程度

15、。缝内腐蚀产物的体积增 大,形成局部应力,并使装配困难。 缝隙腐蚀的特征 1可发生在所有的金属和合金上,特别容易发生在靠钝化耐 蚀的金属材料表面。 2介质可以是任何酸性或中性的侵蚀性溶液,而含有Cl的溶 液最易引发缝隙腐蚀。 3与点蚀相比,同一种材料更容易发生缝隙腐蚀。当 EpEEb时,原有的蚀孔可以发展,但不会产生新的蚀孔; 而缝隙腐蚀在该电位区间内,既能发生,又能发展。缝隙腐 蚀的临界电位比点蚀电位低。 缝隙腐蚀机理 一个缝隙要成为腐蚀的部位,必须宽到溶液能够流入缝 隙内,又必须窄到能维持液体在缝内停滞: 发生缝隙腐蚀最敏感的缝宽约为0.0250.15mm 在初期阶段,缝内外的金属表面发生

16、相同的阴、阳极反应过程。 阳极反应: 阴极反应: 后期阶段,由于缝内缺氧,缝外富氧,形成了“供氧差异电池”。 缝隙腐蚀的机理涉及:金属离子的浓度、氧的消耗、水解反应和酸化作用 缝隙腐蚀的机理与点蚀的机理类似。 缝隙腐蚀的影响因素 一、缝隙的几何因素 : 1. 缝隙的宽度与缝隙腐蚀的速度有关: 缝隙宽度减小,腐蚀速率增加; 2. 缝隙腐蚀还与缝外面积有关: 外部面积增大,缝内腐蚀程度增大; 缝隙外与缝隙内的面积比增大,缝隙腐蚀发生的几率增 大,缝隙腐蚀越严重。 二、环境因素 : 1. 溶液中溶解的氧浓度: 氧浓度增加,缝外阴极还原反应更易进行,缝隙腐蚀加剧。 2溶液中Cl浓度: Cl浓度增加,缝内金属电位负移,缝隙腐蚀加速。 3温度:温度升高加速阳极反应。 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