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唐诗概说与唐初诗歌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6720429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6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唐诗概说与唐初诗歌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二唐诗概说与唐初诗歌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二唐诗概说与唐初诗歌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二唐诗概说与唐初诗歌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二唐诗概说与唐初诗歌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唐诗概说与唐初诗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唐诗概说与唐初诗歌(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代诗歌唐代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巅峰 2009年3月9日 河南理工大学文学与传媒系 618 907 唐诗创作的繁荣唐诗创作的繁荣 |数量众多 清康熙年间所编纂的全唐诗,收录诗人2200余人,诗48900余首,共 900卷。其中有别集者691家,这个收录并不完备,尚有不少遗逸。陈尚君全唐诗补编 在吸收近现代唐诗辑佚成果的基础上,续收唐五代逸诗6300多首。徐俊的敦煌诗集 残卷辑校又新辑唐人逸诗近千首。三书共收唐五代诗歌约55000多首,如果再加上散佚 不传的,数量应该更加可观的。所以,在有唐一朝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诗歌创作取得 如此巨大的收获,不能不说是中国诗歌史上壮伟的奇观。 |艺术精湛

2、唐诗在表现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不仅出 现了李白、杜甫这样辉映千古的伟大诗人,还产生了王维、孟浩然、白居易、韩愈、柳 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一大批优秀诗人。唐诗的整体水平也超过了中国 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 |体裁全面 据前人对于全唐诗中存诗一卷以上的诗人所作统计,其中五、七言古 诗7244首,五、七言绝句9210首,五、七言律诗15474首,排律2004首。这个统计占全 唐诗的70%,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人诗歌体裁运用之多样。 |影响广泛 唐代是一个诗歌大普及的时代,上自帝王将相,王公大臣,下及缁流、羽 客,童子妇人,都对诗歌十分爱好。胡应麟说:“其人,则

3、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 、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三) 唐诗在当时就以种种方 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白居易曾说他的诗被人“缮写模勒,衒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 茗”(白氏长庆集序),说明当时人们对诗歌的普遍喜爱。不仅如此,唐诗还流传到 了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周边国家,产生深远的国际影响。 唐诗繁荣诸因素唐诗繁荣诸因素 |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为唐代文学繁荣提供了一 个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 |政治的开明,思想的活跃,为唐代作家提供了良好的 创作环境。唐代文学的繁荣也与当时思想、文化环境 的宽松、活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统治阶级的提倡与重视,有利于文学风气的形成。唐 代

4、的统治者都非常喜爱文艺,他们除了亲自创作诗歌 外,对文人的创作也加以奖励、提倡。 |文学本身的发展演进,为唐代文学的繁荣作了准备。 文学的发展,总是从幼稚到成熟,从朴质到完美的。 |南北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文学高潮的到来。 南北文化的交流南北文化的交流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差异颇大,因此不同地域的文学,其 面貌也各不相同。 春秋战国时期北风与南骚的不同,即是明证。自晋室南渡,南北方长期对 峙,在不同的政治环境、地域环境、文化环境下,南方与北方的文学,形成了 不同的风貌与特征。 魏徴隋书文学传序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 ,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

5、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 于歌咏。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即指出了南北文学的不同面貌。 自隋统一之后,南北政治上的对峙被打破。政治上的一统,也带来了文化 上交流与融合趋势的加快,南北的文风也在逐步的融合。清丽而又略嫌纤巧柔 弱的南朝文学,与北朝的刚劲、粗犷、沉厚、朴实的文风相结合,为一种既优 美又刚健的新文风的出现,提供了可能。魏徴隋书文学传序中所说的“ 若能擢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正是这样一种理想的文学风貌。 唐代诗人经过近百年的摸索探讨,到盛唐前期终于将南北两种文风融合在 一起,从而创造了中国诗歌最成熟的典范。 文学本身的发展演进文学本身的发展演

6、进 唐以前,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题材、风格等已经 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楚辞的浪漫主义传统,汉 魏乐府的叙事抒情手法,都给唐代作家以丰富的营养。 同时,六朝以后山水田园题材的开拓,以及对声律、对 偶等艺术技巧的探索与运用,也为唐代作家的创作提供 了很好的借鉴。此外,四、五、七言、骚体、乐府、古 诗、新体诗的发展,也在运用体裁形式方面为唐人提供 了广阔的天地。唐代的作家正是在此基础上批判继承了 前人的经验,吸取了前人的教训,而把唐代文学推向高 峰的。 唐代皇帝的提倡与重视唐代皇帝的提倡与重视 唐代历朝皇帝都非常喜爱文艺,他们除了亲自创作诗歌外,对文人

7、 创作也时加倡导、褒奖。 唐太宗为秦王时,于武德四年(621)打败王世充后,就开设文学馆 ,置文学学士。后又开设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唱和吟咏。高 宗武后时期,诗坛上的文艺活动更加繁荣,在武后的倡导下,以上官婉 儿为中心,在宫廷形成了一个“文艺沙龙”。计有功唐诗纪事载: “武后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 未安,宋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就夺锦袍衣之。” 代宗皇帝也非常重视文学,王维死后,他曾关心王维的诗集编纂工作。 宣宗曾写诗悼念白居易,等等。 另外,唐代皇帝,为了吸引人才,以科举取士,而科举制尤其重视 进士科,这对于吸引士子研习诗文,促进诗歌

8、创作繁荣,都起到了积极 的推动作用。胡震亨唐音癸签说:“唐试初重策,兼重经,后乃觭 重诗赋。中叶后,人主至亲为披阅,翘足吟咏所撰,叹惜移时。或复微 行谘访名誉,袖纳行卷,予阶缘,士益竞趋扬名,殚工韵律。诗之日盛 ,尤其大关键”。 上官婉儿上官婉儿 初唐大诗人上官仪的孙女,颇有诗才,深得武 后赏识,为当时诗坛领袖,被后人称为巾帼首相第一人。 武后武后 即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武则天像 乾陵 无字碑 政治的开明,思想的活跃政治的开明,思想的活跃 唐代统治者,虽然强调儒学为本,但并不象汉代那样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而是具有一种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因而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 了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

9、,儒、释、道等各种思想都得以流传。终唐一 代,儒、释、道三家思想虽然在各个时期互有消长,但基本上都得到了 自由发展,并且呈现出一种互相融合的趋势。 由于思想界的自由,异域文化也开始进入中原。龟兹乐、胡旋舞、 琉璃瓦、夜光杯、胡饼、胡药乃至于袒胸露臂甚至半裸的乐伎,都成为 长安这个世界性的名都的奇观。 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互相影响,为文学的繁荣增添了 新的手法。如山水诗与山水画、舞蹈与书法等的相互影响。苏轼曾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杜甫在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中则说:“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贴 ,数尝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

10、长进,豪荡感激。” 思想文化的活跃促进了文学上各种风格流派的建立,对于新的文学 形式的出现(如变文、词)也有积极的影响。 张旭草书欣赏张旭草书欣赏 张旭( ),字伯高,苏州人,唐 代书法家。他不仅楷书精妙 ,草书尤为见长。其书得东 晋二王的精髓,又自创新意 。纵情于酒,寓情于书,大 醉辄呼叫狂走,下笔如有神 助。其书奔放不羁,纵笔如 兔起鹘落,气势如虹,有急 雨旋风之势,被称为“狂草” ,是当代今草新的表现形式 。黄庭坚称其为“草书之冠 冕”。张旭的传世书迹有草 书肚痛贴、心经、 醉墨贴、千字文、 自言贴、古诗四贴 等。 唐代的异域文化唐代的异域文化 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

11、荣 唐王朝是继隋初统一后建立的又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唐王朝建立后,接 受了前代王朝覆灭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措施,调整了当时的生产 关系,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使得社会经济很快走向繁荣,形成了“贞观之 治” 与“开天盛世” ,成为唐代乃至于封建时代繁荣盛世的象征与标志 。 资治通鉴载开元末(740)的情况:“天下县千五百七十三,户八百四 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九。西京、东京米斛钱 不满二百,绢匹亦如之。海内富安,行者万里不持寸兵。” 不仅经济繁荣,当时唐王朝国家的版图也空前扩大。盛唐时期唐王朝影响 的范围东北至朝鲜半岛,西北至葱岭以西的中亚,北至蒙古,南至印度

12、支那。 经济的繁荣,国家的统一,使唐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这样的背 景下,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人民的创造力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社会生 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 经济的繁荣也影响了唐人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唐代的许多诗人都曾有 过一段漫游的生活,其中一些人甚至漫游过大半个中国。如李白的“五岳寻仙 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杜甫的“放荡齐赵间,逑马颇清狂”。孟浩然的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两京”等等。这种漫游生活,不仅开阔了诗人的眼界,而 且增强了诗人对社会的了解、对人生的体验。漫游也改变了诗人的行为方式, 许多诗人具有侠客的气质,这也使他们的诗歌充满一种豪放不羁的魅力

13、。 所以,当时国家的强大,经济的空前繁荣,是唐代文学得以繁荣的肥沃的 政治经济土壤。 唐王朝国家的版图唐王朝国家的版图 唐诗史分期及其阶段性特征唐诗史分期及其阶段性特征 唐代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政治的变迁,在唐代历史发展 的不同时期,很自然地形成了不同的段落,对此,前人早已有所认识。 明代高棅在唐诗品汇总序中将唐诗的发展分成初、盛、中、 晚四个阶段: 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 初(713)近百年。 盛唐:玄宗开元元年(713)代宗大 历元年(766)约五十年。 中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文宗开 成元年(836)约七十年。 晚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哀帝天 祐四年(907

14、)约七十年。 唐太宗及其诗歌创作唐太宗及其诗歌创作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高祖李渊第二子,辅佐李渊建立了唐朝。又 以雄才大略,经过七年征战,削平群雄,统一全国。武德九年(626)登基,励 精图治,从谏如流,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他深知“虽以武功定天 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旧唐书音乐志),十分重视文化事业。为秦王时, 就开文学馆广揽学士,为房玄龄等“十八学士”画像题赞,后来又在弘文殿侧立 弘文馆,临朝听政之暇,常与学士讨论学问典籍、礼乐制度,作诗唱和,吟咏 情性,推动了诗歌创作乃至整个文化的繁荣。 唐太宗步辇图 全唐诗录存唐太宗诗八十六题九十八首,数量居贞观宫廷诸人之冠。其

15、诗题材丰富,其中纪行、 咏怀之作,多是追忆昔年戎马征战的豪情胜慨。如过旧宅二首: “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一朝 辞此地,四海遂为家。”“昔地一蕃内,今宅九围中。八表文同轨,无劳歌大风。”抒写帝业告成 ,还乡之时,踌躇满志,意气洋洋的情怀。还陕述怀亦云:“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星旂纷电举 ,日羽肃天行。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回忆 自己创业艰辛,壮怀激烈,有雄视天下的气魄。 帝京篇十首是唐太宗写景抒情相结合的代表作,这组诗吸取前代京 都赋的开阔视野和铺张写法,描叙他作为帝王日常的临朝、读书、阅武、 听歌、观舞、游览、宴饮等生活场景,虽然旨在去

16、奢戒盈,但仍有矜夸之 意。其一: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连薨遥接汉,飞 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用壮美山川烘托出巍峨帝居,气魄宏伟,工整富丽。 虽然唐太宗集中也有一些染齐梁余习的咏物写景之作,但是“有唐三百 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全唐诗卷一李世民小传)其创作活动 在唐诗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虞世南及其诗歌创作虞世南及其诗歌创作 贞观宫廷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是虞世南(558638)。字伯 玉,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他沉静寡欲,笃志勤学,诗文兼擅, 少时曾获徐陵赞赏。历仕陈、隋,入唐后为李世民府属,“十八学 士”之一。太宗即位后,为弘文馆学士,官至秘书监,冯永兴县公 ,人称“虞永兴”。他对太宗常有规讽,太宗尝称其德行、忠直、博 学、文词、书翰为“五绝”(旧唐书虞世南传),诗歌力图摆脱齐 梁浮艳之习,初露清新、刚健气息。 虞世南诗歌中的佳构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