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原民俗文化发展问题研究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16714484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中原民俗文化发展问题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论文:中原民俗文化发展问题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论文:中原民俗文化发展问题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论文:中原民俗文化发展问题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论文:中原民俗文化发展问题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中原民俗文化发展问题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中原民俗文化发展问题研究(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俗文化是人类在不同的生态、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下创造出来,并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递、演变成的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文化。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被誉为中华文明摇篮和礼仪之乡的中原地区,勤劳勇敢的中原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许多风尚和习俗,并代代相沿,积久而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中原民俗文化。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中原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根文化特征,对中国民俗文化乃至民族文化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中原民俗文化不仅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习俗,日常社会交往方面的

2、通礼习俗,生育、婚丧等的人生礼俗,春节、元宵等岁时节庆习俗,而且包括作息起居、生产劳动、工商贸易、民间节会、民间工艺、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的习俗风尚。 在现代社会,民俗文化成为民族认同的载体、社会团结的纽带,其和谐价值观正日益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的核心价值。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的冲突而导致的矛盾和纷争已经成为影响世界安宁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实要求人们必须认真思考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中国民俗文化中的和谐价值观可以为当代多元文化的共存提供取之不尽的思想资源。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已经成为当代经济、文化生活中一个重要而突出的现象。民俗文化产业包括以边远地区旅游观光为主的民俗旅游产业;以制造陶瓷、泥塑、紫砂壶等

3、为主的民俗工艺产业;以制作剪纸、香包、挂毯等为主的民俗饰品产业;以制造春节春联、元宵节灯笼、端午节彩粽等为主的民俗节日产业;以制作粽子、月饼、饺子、元宵以及各地小吃等为主的民俗食品产业;以反映民俗生活的影视剧与纪录片等为主的民俗影视产业;以各种具有地方特色与少数民族特色的民间歌舞节目、戏曲节目等为主的民俗音乐产业等等。这些,对于我们中原民俗文化产业化的研究,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借鉴作用。第一部分:中原民俗文化的分类与特点民俗文化大致包括三个大的方面:物质民俗文化,以生产、交换、交通、服饰、饮食、居住等为主要内容;社会民俗文化,以家庭、亲族、村镇、社会结构、生活礼仪等为重点;精神民俗文化,包括信仰、

4、伦理道德、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游艺竞技等。按照这种分类法,中原民俗文化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三个大类:(一)物质性中原民俗文化;(二)社会性中原民俗文化;(三)精神性中原民俗文化。(一)物质性中原民俗文化。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相对。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作为农耕文明的传统区域,中原地区保存下来的物质文化遗存多与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关系密切。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丰富的农业生产工具遗存,反映了中原地区农耕文明持续不断的发展史;制陶、冶铜、冶铁、牛耕、水利、交通、建筑等技术的发明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

5、用则反映了农耕技术与农耕生活进步的历程;衣食住行的相关遗存则呈现出了农耕文明下多彩的生活画卷;而丰富的文化典籍、雕塑造像、宗教建筑、书法、绘画则反映了中原人民传统的精神创造和精神依托。中原气候温和,阳光充足,洛阳的牡丹、开封的菊花、郑州的荷花在不同的季节里装点着中原。自唐以来,洛阳牡丹便有了“甲天下”的美誉。北宋时期就有“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观花习俗。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牡丹竞相开放,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信阳茶叶历史悠久。早在年前,信阳便成为我国八大茶区之一。自年起,信阳茶叶节便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节日;新郑是枣的发源地之一,千百年来,源于枣树和枣的各种风俗和技艺在民间广为流

6、传。尤其新郑枣树的枣风俗和技艺及培育出来的“新郑枣”,声名远扬,是千百年来新郑枣农世代沿袭的智慧结晶,具有农耕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科学价值;从北宋开始,夜市就成为古城开封的一道亮丽风景,并延续至今。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香味四溢的小吃车便充斥开封各主要街道,婉转悠扬的叫卖声夹杂着餐具的碰撞声不绝于耳,各种风味的小吃令人胃口大开,流连忘返;多年前出现的洛阳水席、多年前出现的道口烧鸡,是中原美食一绝,闻名遐迩,享誉海内外;国内外知名的民间工艺品更是琳琅满目,如针法多变的开封汴绣、古老淳朴的朱仙镇木版年画、神采飞扬的洛阳唐三彩、造型优美的南阳玉雕,诙谐有趣的民间泥玩,线条流畅的烙花烙画,数不胜数

7、。中原地区主食以米为主,信阳以北则多旱田,以面食为主。河南的风味食品很多,全国知名品牌有道口烧鸡、开封灌汤包、武陟油茶、鲁山揽锅菜等,其中以开封的一品包子最为著名。这里,还要特别提到洛阳水席,相传洛阳水席起始于唐朝,历史悠久,规模较大,一般是逢大事招待宾朋才用。洛阳水席的特点:一是有荤有素,素菜荤做,选料广泛,天上的飞禽、地下的走兽,海中的游鱼,地里的菜蔬均可入席。可以根据设席者的经济状况,可简可繁,丰俭由人。二是有汤有水,味道多样,酸、辣、甜、咸俱全,舒适可口。三是上菜顺序有严格的规定,搭配合理。所谓“水席”有两个含义:一是全部热菜皆有汤汤汤水水;二是热菜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样不

8、断地更新。全席共设24道菜,包括8个冷盘、4个大件、8个中件、4个压桌菜,冷热、荤素、甜咸、酸辣兼而有之。上菜顺序极为考究,先上8个冷盘作为下酒菜,每碟是荤素三拼,一共16样;待客人酒过三巡再上热菜:首先上4大件热菜,每上一道跟上两道中件 (也叫陪衬菜或调味菜 ) ,美其名曰“带子上朝”;最后上4道压桌菜,其中有一道鸡蛋汤,又称送客汤,以示全席已经上满。热菜上桌必以汤水佐味,鸡鸭鱼肉、鲜货、菌类、时蔬无不入馔, 丝、片、条、块、丁,煎炒烹炸烧,变化无穷。 中原的传统民居,豫西少雨区有窑洞,其它地区多砖石房及石板房。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也有家庭盖起楼房。但由于用水的不便,这种楼房并不实用。值得一

9、提的是窑洞,在三门峡、洛阳的丘陵地带,以前人们多住窑洞,窑洞建筑有在平地上挖坑,在坑的下部四壁凿挖窑洞,形成天井式四方宅院,院内设施齐全,鸡舍畜棚都有,进入村内,只闻人言笑语,鸡鸣马欢,却不见房舍村屋,所谓“进村不见房,见树不见村”。豫北太行山区的民居为石板房,盖房时,先砌好石墙,架上梁檩和椽子,铺上密实的荆条和泥巴,用绳子绑好石板,将石板吊上去,把屋顶盖严,一座石板房就盖好了。其它地区民居多为土石结构或砖房,房顶多为起脊房顶。这些物质性的中原民俗文化,实质上处处体现出了农业文化的特点,在中国农业文化发展的前两个时期,即原始农业文化和传统农业文化时期,可统称为农耕文化时期。在中原文化产生和发展

10、的过程中,农业文化是基础,因为它是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为目的的,它决定着中原人民的生存方式,塑造着中原文化的自身。中原也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又是宋代以前中国农业文化的轴心。中原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徐光春同志在谈到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时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与河南密切相关。”这也是中原民俗文化有别与草原游牧民族民俗文化或沿海地区民俗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特点。(二)社会性中原民俗文化:社会性中原民俗文化主要指的是中原文化在岁时节日、制度礼仪、民间体育、特色节庆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内容和特征。1、中原民俗节日:中原地区的

11、节日大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二月二、清明、端午、七月初一、中元节、乞巧节、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等。先从冬天的节气说起。腊八这天都喜欢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三,要做芝麻糖,三十晚上要祭祖、吃饺子,一家人在一起守夜。在除夕前其实还有一系列活动,用顺口溜说出来清清楚楚:二十三祭灶爷,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敲锣鼓,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小鸡,二十八贴画画,二十九去灌酒,三十吃饺子。初一早上点上火就可以做饭了,初二开始串亲戚,先是成年的外甥去舅舅家,初三是干儿女去拜干爹干妈,初四是女儿回娘家,初五对农村妇女是很重要的节日,这一日不动刀剪、不干活。初六之后就按自家的习惯去串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俗称上元

12、(这是沿袭道家的说法,与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合称三元 ) ,又称元夕,都含有第一月圆之夜的意思。二月二被尊为土地诞辰,例有祀神之举,又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农村的妇女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了龙体。清明节都要为逝去的亲人扫墓。接下来可说的就是端午节了。端午又称端五、端阳、重午、重五等,中原民间直接说五月当五。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五色线和香袋。这一天,所有的小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都被系上了有五种颜色配起来的线绳,还要戴上用五色线串起来的香袋,香袋是用花布缝制,有的还绣上精美的图案,被做成各种形状,里面装的是香料。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一节日起源于中原。

13、这个节日在贫民之家也很受重视。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出嫁的女儿都要归省,为母亲送去月饼等物。中秋节晚上是重要时间,祭月祭祖,然后全家人团坐就餐。(2、婚丧生育习俗 中原人家婚礼甚为讲究。传统迎亲活动全部过程由迎亲、嫁女、拜天地、入洞房等环节组成。男子娶亲时,要准备几十公斤的猪肋条或猪后腿肉,给女方送去,俗称“离娘肉”。新娘的嫁妆中必带一种事先由娘家准备好的随身饭。迎亲这天,迎亲队列前导是四根三眼铳,随后是四盏贴有双喜的大纱灯,象征着喜庆吉祥。八面锣鼓响彻云霄,五匹高头大马上坐着新郎、伴亲、送姑等显要人物,二班唢呐吹吹打打,唢呐后是一顶朱红八抬大轿,上坐凤冠霞帔的新娘,最后是娘家人的米面盒等各种陪嫁之

14、物。进婆家门后新娘子要坐在床上,豫西一带还要用被子把新娘裹起来,盘腿坐着,膝上放两个大馍,希望以后的日子轻松富足。闹洞房的孩子都会往床下钻,床下放有新罐,里面装着花生、枣子、桂圆、糖果、硬币等,预示着早生贵子,吃穿不愁。拜堂的礼节大同小异。新婚的当晚,闹洞房的人散去后,新房内必然留下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晚上睡觉,三人一起,俗称“压床”,来年就有希望生一个大胖儿子。第三天新婚夫妇去女方家认亲,也叫“回门”。回门时,新郎、新娘必须走迎亲时的那条路,并且要为女方家人带四色礼,不论什么礼物,一定要四种。葬礼、葬俗近百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易,但在广大农村,对于正常死亡的人,活着的后人,不仅恪守当地流行的葬

15、礼,更重要的是还要遵从流行的葬俗。可以说,与丧葬有关的礼俗、仪式,其制度性尤为明显和突出。人不能超出礼俗之外,不是想怎样就怎样的,因为礼俗和习俗是群体性的,由群体传承,群体认同的,你对祖先不敬,那你在生活的群体中就会遭到非议,心灵上道义上时时受到无法排解的谴责,严重的,甚至不能在此生存下去。葬礼和葬俗,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看起来是无形的,但其约束力是非常强大的。中原地区的生育习俗很特别。孩子出生后,女婿去丈母娘家报喜,报喜分大喜和小喜,大喜是生了男孩,小喜是生了女孩。报大喜和小喜送的礼物是不同的。信阳一带有送公鸡和母鸡的区别,豫西洛阳、三门峡一带有大喜送油条、小喜送油饼之分,岳母回礼,男孩给布背

16、心,女孩给手巾,均捎带鸡蛋。中原地区有给老人祝寿的习惯。民间有“不到花甲不祝寿”的说法,把六十作为祝寿的起点,六十岁后的每五年称作“小寿”,每十年称作“大寿”,都要举行庆祝活动。亲戚朋友来祝寿,儿孙要磕头拜寿,中午饭主食以面条为主,为“长寿面”。父母到六十六、七十三、八十四的年龄,儿女,特别是出嫁的女儿要为父母送去特别的寿礼,“六十六,娘吃闺女一块肉”,出嫁的女儿一定要给寿诞的父母送去一块猪肉,这块肉象征着女儿是父母身上的一块肉,女儿长大了,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七十三、八十四是老人的忌年,民间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中原地区在老人过这两个生日时,儿女买条活鲤鱼,吃了鲤鱼窜一窜,坎儿也就过了,以后就会太平无事了。豫南有些地方要炖寿鱼,炖鱼时不能翻动,待鱼汤煮成白色、鱼肉化在汤里时,将鱼汤盛出让老人喝,然后把鱼骨架放在河中顺水漂走,这样老人的灾祸就可以免除了。 3、民间游艺习俗 正月十三河南宝丰还要举行闻名远近的“马街书会”,每逢农历正月十三,来自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