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4月模拟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6703332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4月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4月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4月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4月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4月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4月模拟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4月模拟试题(含解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4月模拟试题(含解析)1.周王室把一部分新得的土地交给其亲属、姻戚和功臣,由他们建立新国,并以武力做有效的控制。所以每一批这类的新国建立,周人的势力范围便向外扩展一次。材料表明,分封制A. 分封对象都是王室姻亲B. 有效加强西周中央集权C. 有利于西周的开疆拓土D. 以武力控制为维系纽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每一批这类的新国建立,周人的势力范围便向外扩展一次”可知,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故C项正确;从材料“交给其亲属、姻戚和功臣”中可以看出,功臣也是分封的对象,故A项排除;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周时期没有实现集权体制,故B项错

2、误;分封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的亲疏和功劳的大小,故D项错误。2. 吕氏春秋写道:“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这表明战国时期()A. 土地公有制仍占主导地位B. “铁犁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 土地私有调动生产积极性D. 政治动荡引发土地制度变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可知土地私有化后可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所以C正确;ABD材料没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土地私有3.从朱熹开始,宋代的陆九渊(江西人)明代的王阳明(渐江人)等,所有划时代的大思想家皆出自南方,

3、要找一位能和他们媲美的北方大思想家并不容易、顾炎武(江苏人)黄宗羲(浙江人)王夫之(湖南人)等对明末清初的思想和学术具有深远影响的先觉者,同样是南方人,材料主要反映出A. 理学官方哲学地位强化B. 南方社会经济影响突出C.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D. 政府海禁政策有所松弛【答案】B【解析】【详解】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推动了南方文化思想的发展,从而南方出现一些划时代的大思想家。故答案为B项。理学官方哲学地位强化,与南方学术人才的出现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明清时期政治中心在北方,并没有出现政治中心南移趋势,排除C项;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没有得到松弛,排除D项。4. 太平天国提

4、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 与西方文明相对接B. 号召推翻清朝统治C. 提倡民主自由思想D. 表明各自宗教信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太平天国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提倡“剪辫蓄发”是把辫子当做了清朝统治的象征;辛亥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剪掉辫子是脱离清朝统治的象征,故选B。ACD与题意相关,但是关系不大,故排除。【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剪辫易服5.1

5、954年7月7日,周恩来总理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报告时提出,根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原想再关一年的门,现在看来是关不住了,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苏联也希望我国能够参加国际事务,有欲关不能之势!“周恩来的这一判断反映出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应用B. 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消除C. 朝鲜问题得到了和平解决D. 万隆会议提高中国的影响力【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题的关键是“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苏联也希望我国能够参加国际事务,有欲关不能之势”。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各国和平相处的基础,是为各国普遍接受的指导国际关系的原则,即使

6、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60年后的今天,它对指导各国和平相处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详解】1953年我们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材料描述“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苏联也希望我国能够参加国际事务,有欲关不能之势”,体现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下我们积极展开外交,故A正确;B错在“消除”,排除;C选项与材料不符合,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7月21日才结束,并且朝鲜问题依旧存在并得到完满的解决;D选项与史实不符合,万隆会议是1955年才召开的。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也就是“外资三法”为基础的外商投资法律体系。近年来,“外资三法”难以适应构建开放型

7、经济新体制的需要,制定外商投资法取代“外资三法”,成为新时代我国利用外资的基础性法律。下面对“外资三法”的认识最恰当的是A. “外资三法”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B. “外资三法”只是临时之举C. 要在特定时空框架下认识“外资三法”D. 制定外商投资法是大势所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外开放相关知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外资三法”在改革开放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外资三法”难以适应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需要,所以制定外商投资法,成为新时代我国利用外资的基础性法律。因此需要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认识“外资三法”,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外资三法”在改革开放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并

8、非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B选项错误,“外资三法”在改革开放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只是后来难以适应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需要,才制定了外商投资法,它不是临时之举;D选项是对制定外商投资法的认识,不是对“外资三法”的认识。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7.元曲西厢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女主莺莺已经许配给了他人,但是她与张生相爱,并且不顾老夫人反对,私下幽会,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最终老夫人同意婚事,有情人终成眷属。西厢记的流行说明了A. 元代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B. 人们对婚姻家庭制度的不满C. 元代商品经济的空前发达D. 人们对摆脱理学束缚的渴望【答案】D【解析】宋明理学为本题主要考查点。元代中央集权的空前

9、加强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女主莺莺已经许配给了他人,但是她与张生相爱,并且不顾老夫人反对,私下幽会”可知,这不是对家庭制度不满,而是对礼教不满,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元代商品经济的状况,故C项错误;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这体现了人们渴望摆脱理学束缚,故D项正确。8.罗马最高裁判官法是一种通过最高哉判官的实践对原有法律制度的缺陷进行弥补,对当事人权益进行合理救济的衡平法。经过国家认可而发生普遍的约束力,从而形成最高裁判官法。内容主要是调整财产关系,不注重于形式,体现了所谓“公平合理”原则,对罗马万民法的发展具有巨大意义,由此可知最高裁判官法A. 实现了公民与外邦人的平

10、等B. 强化了传统立法成果的权威C. 适应了帝国统治的现实需要D. 使罗马法形成比较完整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不注重于形式,体现了所谓“公平合理”原则”表明最高裁判官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适应了帝国统治的现实需要,故C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公民与外邦人是否平等,故A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到与传统立法的关系,故B排除;材料不能说明最高裁判官法使罗马法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故D排除。【点睛】罗马法的影响: 1、形成罗马私法体系,例如,1806年法国民法典继承了人法物法诉讼法2、制度和法律原则对资产阶级立法有影响,如法人制,物权,契约制3、许多概念和术语如代理,法律行为为后世资产阶级立法所继承4、

11、罗法学家的思想学说和罗马法的发展成果,也正为后世资产阶级法学的重要部分9.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十五条规定:“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国家的行政权力属于宰相B. 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C. 国家权力中心为联邦议会D. 皇帝间接控制联邦议会【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邦议会、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等字眼意在强调联邦议会是由皇帝间接控制的,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国家的行政权力属于皇帝而非宰相,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联邦议会对皇帝负责而非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国家权力中心为皇帝而

12、非联邦议会, 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0.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与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 以现实为基础就能实现人的真正解放B. 把人的解放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C. 蒸汽机和珍妮机消灭了奴隶制D. 把人的解放建立在消灭农奴制基础上【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

13、的吃喝住穿在质与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马恩针对费尔巴哈在社会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而提出的,马恩认为人的解放是一种如材料所说的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这把人的解放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故B正确。以现实为基础就能实现人的真正解放,过于绝对,故A排除。蒸汽机和珍妮机消灭了奴隶制,过于片面,曲解了材料主旨,故C排除。材料也不能说明把人的解放建立在消灭农奴制基础上,故D排除。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内容11.法国思想家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说:“人们一旦用理性检查了宗教的偏见之后,马上就会把它伸展到政治的偏见上去

14、;人们明白了教皇的篡权之后,终于也要弄明白国王们的篡权。”为此,欧洲的思想家们A. 借文学艺术讥讽教会腐败B. 为纯洁信仰改造天主教会C. 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D. 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中的“理性”等字眼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欧洲的思想家们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欧洲的思想家们借启蒙思想而非文学艺术讥讽教会腐败,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为纯洁信仰改造天主教会是宗教改革而非启蒙运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思想家们用理性、启蒙思想而非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2.现代工业、科技的发展

15、,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冷漠,使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处于失落和寂寞状态。战争造成的经济危机和生活灾难,使艺术家出现悲观厌世和消极逃避的状态。因而以象征、变形、扭曲、抽象等艺术手法展示主观精神世界和现代观念的绘画诞生了。这一评论A. 揭示了现代主义绘画诞生的背景B. 说明绘画作品是社会的真实写照C. 反映科技对绘画技法的促进作用D. 认为绘画应以战争和灾难为主题【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说明因为工业、科技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变得冷漠,使艺术家感到失落和寂寞,战争又使艺术家出现悲观厌世和消极逃避的状态,这些促进了现代主义绘画流派的诞生,故A项正确,D项排除;材料“以象征、变形、扭曲、抽象等艺术手法展示主观精神世界和现代观念的绘画诞生”说明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科技与绘画的关系,故C项排除。第卷(必做135分+选做25分,共160分)注意事项:1.第卷共10道题。其中3642题为必做部分,43题44题为地理学科选做题(考生从4344题中任选1道试题解答),45题为历史学科必选题。2.考生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完成解答。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