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政治课提升学习兴趣方法的创新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6697825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 页数:186 大小:2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学政治课提升学习兴趣方法的创新_第1页
第1页 / 共186页
论中学政治课提升学习兴趣方法的创新_第2页
第2页 / 共186页
论中学政治课提升学习兴趣方法的创新_第3页
第3页 / 共186页
论中学政治课提升学习兴趣方法的创新_第4页
第4页 / 共186页
论中学政治课提升学习兴趣方法的创新_第5页
第5页 / 共1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中学政治课提升学习兴趣方法的创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学政治课提升学习兴趣方法的创新(1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中学政治课提升学习兴趣方法的创新1、相关定义1.1、行政文化的概念 在企业,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例如企业文化直接引导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价值观和行为取向;它具有较强的凝 聚性,能够把企业的全体员工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具有激励功能,能够通过物质 和心理两方面来激发员工,使员工产生情绪高昂、奋进的力量,不断创新。相对 于企业,政府中也有这么一种文化,对政府的发展建设起着核心作用行政文 化。本文主要从行政文化对行政主体产生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不会泛泛而谈也 不会过于细化。行政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条件下,通过行政社会化对行政 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的

2、行政活动,产生持久影响的行政心理、行 政制度、行政思想等。它是由行政价值、行政心理、行政意识、行政观念、行政 思想等构成;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影响、控制、和调整政府行为,稳定或变革行 政体系,深层次地影响着公务员思想、心理等各个方面;它是行政管理之魂。 1.2、公务员学习力的概念及构成 相对于行政文化、学习型政府,人们对公务员学习力这个概念普遍都能理解, ? 1 4 但是目前谁也无法给出个准确的定义。本文认为公务员学习力应是公务员学习动 力、学习毅力、学习效率以及学习创新能力的总和。 2.2.1.1 学习动力 学习的动力是公务员进行学习的前提,没有动力其他要素就毫无意义。学习 动力一方面是由于公

3、务员对社会的认知、认同程度而产生,认知、认同程度越高, 所要实现的目标就越高,从而学习的动力就越大;另一方面可能由于社会竞争的 日益激烈而产生,竞争越激烈,压力就越大,从而迫使公务员学习的动力就越大 。 2.2.1.2 学习毅力 学习毅力是指公务员是否有持久力,学习是否能持之以恒。学习毅力来源于 学习精神、心理素质、智力、意志和价值观等,一个人的认识有多深,他学习毅 力就有多强。因为学习是一个终身进行的过程,这种持久力在学习力中是一个不 可或缺的要素。 2.2.1.3 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公务员开展学习的主客观条件的总和。主观条件是指公务员的 接受、消化能力,主要包括阅读力、记忆力、理解力、

4、判断力等;客观条件是指 公务员能否正常开展学习的物质条件。 2.2.1.4 学习效率 学习效率是指学习的速度。在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特别是知识信息对 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时代,学习的速度就显得特别重要。专家断言,学习 的速度若慢于时代的变化,必然导致淘汰甚至死亡。未来学习主体惟一具有的持 久优势,就是有能力比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好。 2.2.1.5 学习创新能力 学习创新能力是指对学习成果的创新,只有不断将所学的东西进行创新改造, 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增加竞争力,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 本文对公务员学习力的定义是基于白秀艳在以创新思维提升公务员学习力 的定义,但是添加了学习

5、效率和学习创新能力。本文认为对公务员学习力更加细 致的划分,有利于更好的、更形象的认识公务员学习力,有利于针对性的提出措 施来提升公务员学习力。 ? 1 5 1.3、项目学习的定义 项目学习中的”项目”是管理学科中的”项目”在教学领域的延伸、发展和 具体运用。因此在对项目学习进行定义之前,首先要对项目对进行阐述。项目就 是以一套独特而相互联系的任务为前提,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一个特定的目标所 做的努力。由此我们可以得知:项目就是以制作作品,并将作品推销给客户为目 的,借用多种资源,在一定时间内解决多个相互关联着的问题的任务。 项目学习指的是一套能使教师指导学生对真实世界进行深入研究的课程活动,

6、 它以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使学生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 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着的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项 目学习具体表现为构想、验证、完善、制造出某种东西,它可以是有形的由学生 制作的物体,如书、剧本或一项发明等。项目学习能促进学生投入到学校活动中, 激发他们以自身的方式学习, 并以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研究的结果,并创造出高质 量的产品,促进他们终身学习技能和自身素质的发展,它在许多方面超出了传统 的课堂教学。 -11- 1.4、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儿童第一节 儿童 人们对儿童有各种各样的认识,众说纷纭,因此形成了千变万化的、形形

7、 色色的对”儿童”的解释。例如:儿童是”小大人”,儿童是白板,儿童是”有 罪”的人,儿童是私有财产,儿童是未来的资源等等。当代汉语词典对儿童 的解释是:”未成年人中比少年的年纪小的人”。1 1.5、兴趣和学习兴趣的概念 兴趣是人们对某些事物产生和具有”向往和爱意”的趋向性的心里特征, 是带有积极感情色彩的认识倾向,它的具体表现是一个人渴望认识、接触和研 究某种事物的内心动态17。 兴趣是在学习道路上帮助我们前进的良师益友,是我们参与学习的一种内 驱力。如果我们对某事物感兴趣,就会想要去认识它,了解它,甚至掌握它。 兴趣,使人不怕吃苦;兴趣,使人废寝忘食;兴趣,使人执着而愿意付出努 力。学习兴趣

8、是指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一种积极探索的认识倾向,表现出对学 习的一种喜欢的情绪和专注的态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先 导,是推动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去求知识的原始动力。学习者一旦对学习产生了 兴趣,那么他就会竭尽全力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18。 1.6、创新的概念 1.2.1 创新概念回顾1.2.1 创新概念回顾 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形成于 20 世纪。谈到创新,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学者是著名 的创新学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他在 1912 年第一次 把创新引入了经济领域。他从经济的角度提出了创新,认为创新是一种生产函数, 实现从未有过的组合。历史证明

9、,正是因为熊彼特的宏论唤起人们对创新的关注。 毫不夸张,自此以后都是创新理论指导企业乃至国家不断前进的年代。 在经济学家熊彼特 1912 年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并定义创新是生产函 数或者供给函数的变化,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的组合。在 20 世纪 30 年代和 40 年代之交相继出版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两本书中,对 创新加以全面、具体地运用和发挥,形成完善的创新理论体系。在 1939 年的商业 顾客价值创新研究 6 周期一书中系统地阐述。熊彼特定义的创新包含5个方面的内容: (1)制造新的产品:制造出尚未为消费者所知晓的新产品; (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采用在该产业部门实

10、际上尚未知晓的生产方法; (3)开辟新的市场:开辟国家和那些特定的产业部门尚未进入过的市场; (4)获得新的供应商: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 (5)形成新的组织形式:创造或者打破原有垄断的新组织形式。 在熊彼特之后,创新理论开始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以曼斯非尔德(E. Mansfield)、施瓦茨(Schwartz)等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学派,从技术的创新与模仿、 推广、转移的关系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理 论。另外是以道格拉斯.诺斯(Daoglass C. North)等为代表的制度创新学派,把 创新与制度结合起米,研究制度因素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经济效益之间

11、的关系,强调 制度安排和制度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其它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对创新的内涵作了不同的阐释,现总结如下: (1)生物学角度:创新是人类生命体内自我更新、自我进化的自然天性。生命 体内的新陈代谢、自我更新是生命的本质属性。生命的缓慢进化就是生命自身创新 的结果。 (2)心理学角度:创新是人类心理特有的天性。探究未知是人类心理的自然属 性。反思自我、诉求生命、考问价值是人类客观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 (3)社会学角度:创新是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人类要生存就必然 向自然界索取它的需要。人类要发展就必须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明天。 (4)社会学角度:创新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外在

12、标志是先进的科学 技术物化后生产工具的诞生。内在标志是人类大脑思维的高度进化。 (5)人与自然的关系:创新是人类与自然交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6)营销学角度:关于营销创新的主要含义,许多学者都从各自研究的角度进 行了解释和描述。曾晓洋(2000)认为营销创新是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将可以利用或 获得的一切资源要素进行改造、创造或重组,以最大限度提高企业营销效率和经济 效益的活动。蒋瑗瑗(2001)认为营销创新的本质在于开拓新市场,寻找新客户。 邹开军(2002)认为营销创新就是不断创造、发现和引导需求,并将其转化为企业 盈利机会,不断以其相应的营销组合来满足需求的过程。虽然,这些学者对营销创 新主要

13、含义的描述在语言文字上各不相同,但都包含了现代营销创新的精髓,那就 是企业通过营销创新力图达到全面提升企业营销竞争力乃至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效 果。通过营销创新活动的持久开展,能更好地满足顾客处于变化中的需求,从而使 企业能够长期地获取稳定的收益,使企业不断地发展和壮大。 从熊彼特对创新所下的定义和他认为创新应包含的内容来看,创新与企业的营 销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认为,创新就是新的思想、流程、产品及服务产生及 实施的过程,其本质特征是采用不同于原来做事的方式来达到相同或更好的目的, 这与以相同方式做更好的事有着显著的不同。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运用创 新提供与竞争者不同的产品或服务、或者对

14、企业业务活动方式进行创新,可以使得 顾客从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取得尽可能大的认知收益、支付尽可能小的认知成本。 1.7、创新的定义 创新理论首现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 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在 1912 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一书。他在自己 的经济理论中,用”创新”解释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熊彼特的”创新”是指”企业 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 合”引入生产体系。”创新”不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而是指把己经发明的科 学技术引入企业之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具体

15、地讲,创新具有以下五个方 面的内容:(1)引进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技术、 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获得一种原材料新的供给来源:(5)实行 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这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发明并不等于创新,发明者并 14 不等于创新者。只有敢于冒风险把一种新发明引入经济组织中的人才是创新者。 正是基于这一点,可以说”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 库易在研究了创新的 76 种定义后得出结论说:(1)许多研究者对创新的定义 是不明确的;(2)所使用的定义可以分为多种范畴;(3)定义所使用的内容随时间的 变化而变化。 研究表明创新一词通常居于下述

16、三种范畴中的一种: 开发一种新事物的过程。创新的第一个定义是指创造性的开发过程,这一 过程从发现潜在的需要开始,经历新事物的技术可行性阶段的检验,到新事物的 广泛应用为止。创新之所以被描述为是一个创造性过程,是因为它产生了某种新 的事物。霍特所使用的定义就属于这一范畴,他将创新定义为:创新是运用知识 或相关信息创造和引进某种有用的新的事物的过程。哈夫勒也接受这种观点,他 将创新描述为:它是一个非理性的过程,首先是思想的发明,经过一段长时间的 迂回的发展路径,最后出现了完工的产品,创新的大多数定义都属于这种范围。 采用新事物的过程。创新的第二个定义将创新视为由一个新事物的接受者 采纳并运用新事物的过程,如奈特曾将创新定义为:”对一个组织或相关环境的新 的变化的接受。” 新事物本身。第三种定义意指新事物本身,它被发明并且被认为是新的。 与前两种将创新视作过程的定义相比,第三种定义则将创新视为过程的结果。扎 特曼将创新定义为:被相关使用部门认定的任何一种新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