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高考(六)汇编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6688497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986.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近高考(六)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走近高考(六)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走近高考(六)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走近高考(六)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走近高考(六)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走近高考(六)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近高考(六)汇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走近高考(六)考点十二修辞手法运用1考点解说考点: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强调的是“正确运用”,而非简单辨析;但正确认知仍然是重要的知识基础。考试大纲规定了八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近年高考修辞考查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居多。修辞方法重在考查运用,一是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辨认和理解;二是根据表达语意的需要,正确灵活的运用修辞方法,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后者是高考考查重点。2考查方式高考的选择题中,近几年已没有单纯的修辞题,而是放在以下题型中去考查:语言运用题中,根据表达需要运用修辞方法写作(造

2、句);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辞方法在内的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分析;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3方法指要(1)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不同点:a.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b.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c.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2)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主体,重点在“拟”;

3、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3)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4)排比与对偶的不同点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

4、不甚严格。词语的重字与避重有别。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5)反问与设问的区别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4典题解析典题(2014山东卷)下图是俄罗斯女摄影师艾琳娜舒米洛娃拍摄的儿子与小兔子在一起的画面。请仔细观察,对画面进行准确、生动的描写。要求:使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答:_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这是一道

5、图文转换题,做这类题要通过仔细观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另外还需要注意修辞和字数的要求。答案(示例)一抹恬淡的微笑,如同一阵和煦的春风。一次鼻尖的轻触,更像是一次心灵上的碰撞。那稚嫩的肩膀举起的不仅仅是一只弱小的兔儿,更是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亲密无间。典题(2014重庆卷)仿照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个句子。要求:与示例结构基本相同,修辞手法致;个别词语可与示例重复,字数也可略有增减。示例: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仿句:_,_,_;_。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解答仿写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

6、手,既要考虑写作内容,又要考虑句式和修辞手法。本题例句以“人生的扣子”为中心,写了一个比喻句,先是作比,后是总结说明“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的重要性。另选话题时,也要照此顺序,用此形式。答案(示例)就像盖高楼打地基一样如果第一处地基打不好后面的地基就不稳固人生的地基从一开始就要打好典题(2014浙江卷)依据下面的示例仿写,要求句式、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选择“月”“湖”“鱼”作为描述对象。示例弯月落在湖水中;鱼儿游去了,碎得月影半池听见了嫦娥幽怨的歌声么?答:_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解答仿写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既要考虑写作内容,又要考虑句式和修辞手法。本题可就近联想与“弯月”相似的事物,

7、如“残花”“飞絮”“晨霜”等。答案(示例)残花缀在繁枝上;鸟儿飞去了,撒得落红满地听见了花儿落地的叹息么?典题(2012湖北卷)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字数不超过30字。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答:_解析本题考查运用对偶修辞的能力。林黛玉和贾宝玉初见时表现出了相似的感受:很面熟。两人有这种感觉不足为奇,因为他们确实是前世有缘,所以才会有一见如故的

8、感受。解答此题需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双重要求。答案(示例)娇黛玉一见惊疑似何处见过宝哥哥痴宝玉初识欣喜如梦里重逢林妹妹考点十三语言连贯1考点解说考点: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连贯”就是在语言表达中,根据一定的中心、一定的话题、一定的表达需要,以最合理、最流畅的语序来组合、衔接前后语句。简言之,表达“连贯”要兼顾一个中心话题、合理的语序和恰当的语言表达三个方面。2考查方式对“连贯”的考查几乎年年都有,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关联词语填空、句子衔接判断,句子排序等,兼用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3方法指要语句排序试题的几种解题思路:(1)善于分类组合一个语段总是由多个句子组成,它往往有多个信

9、息要点,这些信息要点的句子要么内容相关,要么表达方式相同,要么陈述角度相近,要么语句形式相似等等。我们可将每个信息要点的句子进行分组,从语段的局部内容上归类,使语段的信息简略化、层次化。(2)注意前后照应事物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的,语段中的句子之间也多是相互照应联系的。既有关联词语前后搭配的照应,也有语言排序的照应,还有结构承接的照应、感情色彩的协调照应等等,可以根据照应关系来判断句子顺序。(3)捕捉关键词语考试提供的语段一般都有一个或一些能提纲挈领或提示思路的关键词语,这些词语可能是动词,可能是代词,也可能是关联词,做题时要留心这些互相关联的词语。另外,几个句子组合在一起,总有起始句和收束句,这

10、两种句子有时起着总起和小结的作用,我们要善于从一组句子中发现并抓住它们。(4)分析内容结构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语言排序题提供的语段有描述性语段、抒情性语段、说明性语段、论述性语段以及综合性语段等,但每一种语段的语言组织都有一定的中心话题和一定的结构顺序(如描述性语段,应符合观察顺序;阐述性语段,应符合逻辑顺序)。我们要有这种认识,并掌握其中一般规律,从宏观上去把握,做到有章可循,不至于颠三倒四。4典题解析典题(2014江西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瓦尔登湖“波平如镜”,_。_。或许,一只燕子飞掠在水面上,低得碰到了湖水。_。_。_。或许,还会有一只鸭子在整理它

11、自己的羽毛其时,只有一些掠水虫,隔开了同等的距离,分散在全部的湖面有时,全部的圆弧展露了,银色的圆弧在远处,有一条鱼在空中画出了一个大约三四英尺的圆弧来它跃起时一道闪光,降落入水,又一道闪光A BC D解析本题从排序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本题改编自课标语文读本2中梭罗的瓦尔登湖,体现了高考命题以本为本的指导思想。答案C典题(2014新课标全国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大家都知道,_,倘若呼吸停止,生命也将终结。人体通过呼吸,_,排出二氧化碳。那你可知道土壤也有呼吸?土壤呼吸和人的呼吸一样,也是一个_的过程。解析本题考

12、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首先要准确把握材料的陈述对象:生命的呼吸。再分析这段话的层次,第一层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生命需要呼吸”,第二层说明人体呼吸的过程,第三层类比说明“土壤呼吸”和“人的呼吸”是相同的。据此,根据连贯的要求可以补写出相关语句。答案(示例)一个人活着就必须呼吸从大气中吸入氧气吸入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典题(2014广东卷)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然而,我们的大脑对音乐的感知却不是这样。所以要有交响乐,也正是这样的“和声”才使得我们这个世界充满趣味。例如管弦乐的合奏,音波虽然混合,但是管乐声和弦乐声仍然保持各自的特点。物理学家们长期热衷于研究的现象都是整体等于所

13、有部分的加合,声音就是这样的。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这一事实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但是曾经让物理学家们感到非常窘困。虽然管乐声和弦乐声独立地进入我们的耳朵,但是这两种声音的“和声”对我们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却远远大于这两种乐器的单独作用。A BC D解析本题从排序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通读材料,可发现文段是“总分”结构,先提出“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的观点,然后举音乐的例子加以说明。“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直接提出观点,排在第一位,故排除A、B两项。紧承谈物理学家窘困所在,并引出后文,故排除C项。答案D考点十四语言得体1考点解说考点: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14、得体”就是在语言交际中,根据语境条件选择最恰当的语言,从而收到最佳的交际效果。语境包括内部语境(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具体情境条件,诸如场合、对象、目的等)。具体说来,在交际中,既要考虑说话者自己的特点,更要考虑到听话者的种种情况,根据不同场合、对象、目的等,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材料,恰当地表情达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2考查方式近年高考得体题考查点主要针对符合外部语境的各种要求。概言之,即适应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语体。主要考查形式:或单独设题,或结合修改病句、填写句子综合考查。3方法指要(1)认真阅读试题,仔细揣摩命题意图,明确题目要求。(2)精读题面,明确整句(段)文字的表达中心。(3)搞清语体,分清是书面用语还是口语,是公文用语还是文学用语,是褒义性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