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16686805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8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8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8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8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第卷 一、1. 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应(yng)届 纵横捭(bi)阖 豢(hun)养 振聋发馈(ku)B. 编篡(zun) 春风骀(di)荡 黢(q)黑 呼天抢(qing)地C. 绯(fi)闻 舐(sh)犊情深 胴(dng)体 百战不怠(di)D. 偌(ru)大 靡靡(m)之音 解(ji)元 毁家纾(sh)难【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和字形的辨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

2、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成语的考核是重点。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主要的方法是形辨法。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音辨法。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A项,应(yng)届yng,振聋发馈振聋发聩;B项,呼天抢(qing)地qing;C项,绯(fi)闻fi,百战不怠百战不殆。2.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季羡林先生在八十述怀中说:“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活到八十岁,如今竟然活到了八十岁,然而又一点也没有八十岁的感觉。岂非 !我服从任何人的调遣与指挥。

3、只敢规规矩矩,不敢乱说乱动。然而我的脑筋还在,我的思想还在,我的感情还在,我的理智还在。我不甘心成为 ,我必须干点事情。二百多万字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就是在这时候译完的。” 季老的话让读者感觉到他文章的语言没有八十岁的 ,反而多了一些活泼与生动。A. 咄咄怪事 行尸走肉 老气横秋B. 咄咄怿事 酒囊饭袋 老态龙钟C. 出人意料 行尸走肉 老气横秋D. 出人意料 酒囊饭袋 老态龙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和词语的运用。咄咄怪事:不可思议而使人惊讶的事。咄咄,表示惊诧或感叹。符合文意。出人意料:出于人们的意料,在人们的意料之外。与上文文意不符,语气也不协调。行尸走肉:比喻不动脑筋

4、、无所作为、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酒囊饭袋:比喻无能的人。前者侧重指人没有灵魂,后者侧重指人没有能力。根据语境,应选用前者。老气横秋:形容人没有朝气,暮气沉沉的样子。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弱,行动不灵便的样子。前者侧重指人的精神状态,后者侧重指人的体态。根据语境,应选用前者。【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

5、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如咄咄怪事:不可思议而使人惊讶的事。咄咄,表示惊诧或感叹。符合文意。出人意料:出于人们的意料,在人们的意料之外。与上文文意不符,语气也不协调。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手机、电脑等个人电子产品的不断普及和发展,使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社交服务平台与朋友保持更加直接和方便的联系,扩大交际范围。B. 国家发改委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开展月饼市场

6、价格专项整治活动,重点检查是否存在通过过度包装、搭售贵重物品等手段变相提高价格行为的发生。C. 新学期开学,为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输入地就近绝费接受义务教育,教育部网站15日公布一项通知,强调不能因为城市拆迁和学校撤并使随迁子女失学。D.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综合运用行政、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多种手段和政策措施,以重点工程为抓手,着力推进并谋划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大发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成分残缺,“随着使”,滥用介词导致残缺主语,删“使”;B

7、项,结构混乱,“检查”后面是“情况”,去掉“的发生”;D项,搭配不当,“推进”改为“推动”。4.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B. “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C. “昆弟”指兄弟,常比喻亲密友爱。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D. “庙食”指的是有功之人死后,政府为其立庙,让他接受奉祀,享受祭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

8、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唐代韩愈说张旭善草书,“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因而能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可以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

9、勃勃的动作,使写的字成为一种表现生命的艺术。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从中吸取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成为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要想使字表现生命,就要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许慎说:“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但这里并不是完全像绘画那样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来表现的。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使用毛笔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

10、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中国书法用笔有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各种区别,皆是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就像音乐运用少数的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张芝学习草书之法,“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石涛画语录也说,“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但这里所说的一笔、一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如郭若虚所言,“自始及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中国书画家正是运用这一笔的点画,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创造中国特有的书画艺术。中国书法从一笔入手,但一笔不能摄万象

11、,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这“永字八法”由“永”字的笔画而来,为侧(点)、勒(横)、努(直竖)、超(钩)、策(提)、掠(长撇)、啄(短撇)、磔(捺)。这些笔画,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瞰,欹侧不平。卫夫人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一点之力真是石破天惊。横画称为“勒”,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书法的“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它倾向于壮美。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和笔画具同等的艺术价值。所以大书法家邓石如曾说书法要“计

12、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虚实相生,才完成一个艺术品。中国书法艺术里这种空间美,在篆、隶、真、草、飞白里有不同的表现,尚待我们钻研。(摘编自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5. 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本文作者所理解的“一笔”“一画”内涵的一项是A. 北宋画家戚文秀的清济灌河图中有一笔长线从画的边际起,通贯于波浪之间,随波曲折翻腾,绵延五丈余,却并没有扰乱整个画面中的其他线条。B. 东汉书法家张芝将杜度、崔瑗等的草书笔法加以变化,创造“今草”。其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贯通,隔行不断,被称为“一笔飞白”。C. 南朝画家陆探微的“一笔画”将草书行笔运势的特点引入绘画,使绘画的线条彼此呼应,灵活运转,气

13、脉相连,给人以浑然一体的艺术享受。D. 王献之的行草被称为“一笔书”,其代表作中秋帖字字相连,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纵然偶有不连,但气势不断。6.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张旭有动于心时就写草书,看到天地间各种可喜可愕的变化时也会寓之于书,这证明中国书法确实可以用来表现书写者的喜怒哀乐等情感。B. 来源于“永”字笔画的“永字八法”,如高峰坠石、牵缰勒马,反映着物象里的“势”和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使中国书法具有了壮美的倾向。C. 中国人写的字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使用毛笔是一个重要原因。毛笔的特点使其可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管笔、钢笔、铅笔和油画笔所

14、不能比的。D. 汉字点画间的空白处也是妙境,与笔画具有同等的艺术价值,二者虚实相生,使汉字成为一个艺术品,并在各种不同的字体里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美。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汉字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能从观察、感受各种生命形态中获得启发,这是中国书法有可能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成为艺术品的一个重要原因。B. 中国书法与绘画、音乐等有相通之处,它们都是运用较少的基本元素,如笔画、线、条、乐音等,加以千变万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C. “书者,如也。”书的任务就是如,因此书法家要像赵子昂写“子”字时习画鸟飞之形那样,通过模写客体的形象来准确表现文字所象之形。D.

15、 中国书法的用笔变化多样,讲究以笔画之“势”传达出物象之“势”,而悬腕中锋,有助于将全身之力集中于笔端,使柔软的毛笔能写出具有力度感的字。【答案】5. A 6. B 7. C【解析】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不符合本文作者所理解的“一笔”“一画”内涵,A项,结合文本内容“但这里所说的一笔、一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分析可知,不符合。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与原文“点如高峰坠石”、横画似“牵缰勒马”内容不符。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对“书者,如也”的理解有误,“如”的意思是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