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6686228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华安一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4题,共48分)1.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曰:“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当时的儒者A. 适应社会转型之努力B. 孔孟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C. 重构礼乐纲常的愿望D. 孔孟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孟子说,平治天下这样的大任,如今这世上除了我,还能有谁?这体现出作者的胸怀大志并胸有成竹,怀着想要平治天下的伟大抱负。所以B选项正确。侧重体

2、现的是孔子和孟子的社会责任感,并未涉及到社会转型,也未体现孔孟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故AD两项错误。重构礼乐纲常是董仲舒提出的,为汉武帝所采用,故C错误。点睛:材料式选择题要把握住材料的中心,这是解题的关键。对材料的理解要注意几个原则:一是全面性,不要断章取义,也不能以偏代全,二是准确性,不要曲解材料的原意。对选项的理解要注意是否符合史实;是否与材料相关;是否体现材料的中心。2. 据左传记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这反映了A. 盟约成为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准则B. 周王与部分诸侯王关系近乎平等C. 周王与诸侯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D. 成王通过签订

3、盟约成为天下共主【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所以出现成王“赐之盟”可知二者关系的近乎平等,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不是题干主旨,题干反映的不是宗法制,排除C项,D项中的“天下共主”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3.孔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这表明孔子A. 抱怨君主苛政B. 同情无助灾民C. 肯定个人仁爱D. 维护君主权威【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中可以看出,孔子将民生

4、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国君的权威,故D项正确,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对苛政的态度,故A项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同情无助灾民,故B排除。【点睛】关键信息是“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4.下表是唐代一些文人墓志铭内容的节选,据此能够认定这些文人都人物墓志内容沈志文“求我师于周孔,无涉异端”王弘“兼忘聃释,大归儒首”房凛“儒为德本,德实教源”A. 尊崇儒学B. 崇尚无为C. 力促三教合流D. 对现实政治不满【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求我师于周孔”“大归儒首”“儒为德本”可知这些文人都尊崇儒学,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崇尚道家的无为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

5、中没有涉及儒佛道三教合流的问题,而且力促三教合流与材料“兼忘聃释”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这些文人都尊崇儒学,没有涉及对现实政治的不满,故D项错误。5.“宰相”两字的古文注解揭示了中国古代从“王国”转换成“帝国”后所形成的相权的本质。“宰”有控制、掌握之意,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目接物曰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相权的本质是A. 是皇权的分权制约力量B. 由皇权决定并为其服务C. 统帅百官以及协调政务D. 拥有较为独立的施政权【答案】B【解析】【详解】相权对皇权来说是有一定威胁的,而不是皇权的分权制约力量,故A错误。宰相的职能是辅佐皇帝处

6、理全国政务,宰相的权力是皇帝赋予的,是为皇权服务的,皇帝的需求决定着相权的大小,因此,中国古代相权的本质是由皇权决定并为其服务的,故B正确。宰相虽然具备这两个特点,但并不是相权的本质,故C D项错误。6.在北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政府征收的商税只有四百五十万贯;到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前,即增加到二千二百万贯,五十年左右增加了近五倍。据此材料最能说明A. 坊市界限已被打破B. 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C. 北宋商业繁荣D. 政府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北宋商税大幅增加,这说明当时商业繁荣,故商税增加,故C正确;商税大幅增加并不能说明坊市界限已被打破,故A错

7、误;商税增加与货币经济的地位没有直接联系,故B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政府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而是强调商业繁荣,商税增加,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征收的商税五十年左右增加了近五倍”,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商业繁荣导致商税增加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7.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可见,作者强调A. 专制统治的必要性B. 唐室政治的合理性C. 地方政府的独立性D. 中央集权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地

8、方制度不及汉代,且因此而灭亡,原因在于推行节度使制度,随着地方节度使实力增强,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难以约束,故D项符合题意。A项,根据题干可知唐代中央政府组织较汉代完善,故排除。B项,唐代因地方制度而亡,故无法体现其合理性,排除。C项,材料旨在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故排除。8.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载:“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由此可知,班固A. 推崇重农抑商政策B. 有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C. 有农商皆本的意识D. 主张商品经济取代小农经济【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班固认为“食

9、和货谓,二者,生民之本”说明比较重视农业和商业,属于农商皆本思想,C正确;重农抑商政策与材料农商皆本思想相反,A错误;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合,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商品经济取代小农经济信息,D错误。9.宋神宗元丰三年,对职官制度作了改革。宰辅制度恢复了唐三省制规模,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派门下侍郎,行侍中之职,右仆射派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借以发挥中书揆议、门下审复、尚书承行的职能,实际上权归中书。据此可知元丰改制A. 完全恢复了隋唐三省六部制B. 消除北宋冗官、冗费、冗兵问题C.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 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详解】宋朝由

10、于官职的冗多,导致官员多、虚职多,造成了中央行政效率的低下,元丰改制,恢复了唐时期的三省规模,三省各司其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故D选项正确;元丰改制,恢复了唐时期的三省规模,三省各司其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但与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还是存在区别的,故A选项错误;三冗问题在宋朝一直存在,题中元丰改制恢复了唐时期的三省规模,虽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冗官问题,但并不能根本消除北宋冗官、冗费、冗兵问题,故B选项错误;题中元丰改制恢复了唐时期的三省规模,虽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冗官问题,但并不能完全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选项表述太绝对,错误。10.汉乐浪王盱墓发掘中,有漆杯出土,

11、底有铭文:“建武三十一年,广汉郡工官造,乘舆髹洎木侠紵杯,二升二合,素工伯、髹工鱼、上工广、洎工合、造工隆、造护工卒史凡、长匡、丞頠、椽恂、令史郎主。”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 漆杯是由官营手工业生产B. 漆杯生产中进行了专业分工C. 漆杯的制作工艺复杂繁琐D. 漆杯可从当时市场大量购得【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广汉郡工官造”可知漆杯是由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根据“素工伯、髹工鱼、上工广、洎工合、造工隆、造护工卒史凡、长匡、丞頠、椽恂、令史郎主”可知漆杯在制作的过程中进行了专业的分工,由其分工之细密可知漆杯的制作工艺复杂繁琐。该漆杯制作工业复杂繁琐,而且由官营手工业生产,所以不可能从市场上大量购

12、得。所以A、B、C项理解正确,D项理解错误。故排除A、B、C项,故选D项。11.在货币需求的强烈刺激下,私人海外贸易蓬勃兴起,明朝的海洋政策也从防止货币流失转向白银货币引进。隆庆元年(1567)明朝开放海禁,开始大规模对海外贸易征税。这表明当时明朝A. 经济日益融入世界市场B. 经济开始走向全面开放C. 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D. 自然经济的优势充分发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隆庆元年(1567)明朝开放海禁,开始大规模对海外贸易征税。”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可知,明朝时期的经济日益融入世界市场,A选项符合题意。明朝时期经济开始走向全面开放,“全面开放”说法错误,B错误。材料未体现

13、明朝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C选项不符合题意。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D选项说法错误。12.书坊是古代出书卖书二合一的书店,诞生于唐末五代,北宋以后在大街小巷盛行。书坊书架上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用医书、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考复习“指南”等,这表明A. 宋朝以后统治者重视科举考试B. 商业活跃,市民阶层兴起C. 封建文人有了自由挥洒之地D. 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控制【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书坊书架上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用医书、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考复习“指南”等”可以看出书坊满足了市民阶层的不同的需要,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故B项正确;从材料无法看出统治者的对文

14、化的统治和科举的态度,故AD项排除;材料书坊主要满足一般市民的需要,通俗易懂的有市场,但是纯粹的文人的东西不一定符合市民的需要,故C项排除。13.汉武帝时期,政府抑制私商、发展官商,北宋政府通过官营商业增加政府收入,南宋以后对私人商业很少压制,且商业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反映了A. 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B. 商业繁荣推动了农业商品化C. 统治者重视商业管控D. 官营商业逐渐成为市场主导【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汉代和宋代重视官商,南宋以后很少压制私人商业,并且商业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知,历代统治者认识到商业的重要价值,重视对商业的管控,故C项符合

15、题意;重农抑商政策是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故A项说法错误;材料中没有农业商品化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官营商业成为市场的主导,南宋以后私营行业越来越重要,故D项错误。14.汉武帝通过一系列诏令和措施,革除靠资历出身而取官的陋习,下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举荐贤良方正立言极谏之士”。此举A. 使士家大族担任官职的越来越多B.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C. 使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D. 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期为了选拔人才,推行察举制,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标准是孝廉,因此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C选项符合题意。汉武帝这一政策显然是为了选拔人才而采取的措施,使士家大族担任官职的越来越多的说法属于察举制的弊端,不是最初的目的,A选项排除。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B选项排除。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D选项排除。【点睛】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