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知晓的103个历史常识解析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6686187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2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需知晓的103个历史常识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需知晓的103个历史常识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需知晓的103个历史常识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需知晓的103个历史常识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需知晓的103个历史常识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需知晓的103个历史常识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需知晓的103个历史常识解析(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需知晓的103个历史常识(1)1、三皇五帝 谁是“三皇”?谁是“五帝”?相信任何人都不能提供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历史学家对这些“皇”呀、“帝”呀,各说各话。比方,“三皇”的名单,就有六份;“五帝”的名单,也有三份。 先列“三皇”的六份名单:天皇、地皇、泰皇;天皇、地皇、人皇;伏羲、女娲、神农;伏羲、神农、祝融;伏羲、神农、黄帝:燧人、伏羲、神农。 再列“五帝”的三份名单: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太嗥、炎帝、黄帝、少嗥、颛顼;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 上述名单,见于不同史籍。有些“帝”,名不同而人同。比方,太嗥,义叫太昊,即伏羲氏;炎帝,即神农氏,举此两人之名,便知“三皇”与“五帝”

2、也有混淆。再说,少嗥即少昊;帝喾即高辛;唐尧,陶唐氏,故名唐尧;虞舜,有虞氏,故名虞舜。 “三皇”“五帝”,都是传说中的人物,尤以“三皇”,神话气味浓厚,既无当时的文字记录留下来,也没有地下文物可资引证。 不能以为古书的记载,就是“历史”了。也不能把传说当真事,作“考证”。今天科学日新月异,对历史的考证就更加严格,讲史就更要具备各种科学常识。2、中国人为什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中国人自谓“炎黄子孙”。“炎”是炎帝,“黄”是黄帝。炎帝虽居“炎黄”称谓之前,实际上却处于遭冷落和贬抑的地位。 有典籍说,炎帝和黄帝是同胞兄弟;但这种传说比较晚出。在记载上古神话传说的山海经里,并无此种说法。而炎帝和黄帝各

3、自为不同的神系,则是各典籍之共识。当然,我们也不妨推测:所谓炎、黄两大神系,可能是抹上了神话色彩的华夏两大原始部落,而炎帝、黄帝也许就是两大部落的酋长。 炎帝又称“神农氏”,这个称号更鲜明地反映了炎帝神系对华夏民族的贡献。周易系辞传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宋,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神农氏首倡了农耕种植。吕氏春秋记述:“神农之教日: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 炎帝不仅是躬身劳苦,还有践危履险的勇气。炎帝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避)就”;“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之命”。据说,

4、神农为辨识草木、昆虫的药性,竟曾“一日而遇七十毒”。炎帝作为“帝”,自当担负更多的“尝药济人”的艰险重任,比诸征方士觅求长生不老药的秦皇汉武,那真是迥于云泥! 据说,炎帝还发明、制作了琴瑟,创造“宫商角徵羽”五弦之音。 当然,黄帝也非常了不起。黄帝发明制造了车,“轩辕氏”便是因此而得名。黄帝还始造釜甑,从此开创了华夏人“美食文化”的历史。黄帝的第一夫人嫘祖首倡蚕桑一织丝事业。黄帝原为中原各部落的首领,后来同炎帝大战于阪泉之野,在各个部落的支持下,获得全胜,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无论是炎帝,还是黄帝,都同样值得我们感恩和尊崇。 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不断发展,并与各少数民族通婚,慢慢形成华夏族。因此

5、,中国人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3、“九州”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 “九州”是我国的别称,泛指全国。相传在四五千年前,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人们被迫向山顶、高地迁徙,后来,禹疏浚河道,制伏了水患,把天下分为几个区域,供后人居住,于是就有了“九州”之名。九州的划分情况是这样的: 冀州,今山西、河北、辽宁带。 兖州,今河北、河南、山东交界部分。, 青州,今山东、辽宁,渤海与泰山之间。 徐州,今山东南部,江苏、安徽北部,黄海、泰山、淮河之间。 扬州,今江苏、安徽南部,江西东部,淮河以南东至大海。 荆州,今两湖及江西西部。 豫州,今河南、湖北北部。 梁州,今陕西南部和四川一带。雍州,今陕西北部、中

6、部和甘肃及其以西地方。4、“国家”一词是怎么来的 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组成。但是,你知道“国家”一词是怎么来的吗? 中国古代典籍把“天子”统治的地域称做天下,诸侯统治的领地称为国,卿大夫统治的采邑称做家,“国家”是天下、邦国、家室的总称。孟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日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秦汉以后实行中央集权制,把皇帝统治的范围通称为国家。有时,皇帝也被直接称为国家,晋书,陶侃传:“侃厉色日:国家年小,不出胸怀。”这里的“国家”指的就是东晋的成帝。 在西方,古希腊称“城邦”,古罗马称“共和国”,其原意是由罗马城延伸

7、到整个意大利和其他各省的居民,是地域广泛的意思。在中世纪称“王国”和市民社会。到16世纪,社会政治的发展使人们有可能抽象出现代国家的概念,意大利的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第一次使用“国家”(英文state)这个词。表示在政治上组织起来的社会。此后,“国家”一词便开始流行通用。5、我国古代主要朝代名称是怎样得来的 夏:舜死后,禹当上了部落联盟首领,禹原来是夏后氏部落首领,因此,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后取名“夏”。 商(殷):契是商部族的始祖,居于商(河南商丘一带),所以汤灭夏后以“商”为国名。后因汤的十世孙盘庚将都城西迁到殷(河南安阳),所以商朝也叫殷朝。 周:因太王居于岐山下的周原,

8、所以武王灭殷后以周为国名。 秦:周孝王时,为了嘉奖给自己养御马的非子,赐非子为“赢”姓,并封“秦” (甘肃天水)地。后来立国就以“秦”为国号。 汉:刘邦原被西楚霸王封为汉王,楚汉相争时,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为“汉”。 三国:魏,汉献帝时曾封曹操为魏王,曹丕称帝后以“魏”为国号。蜀,刘备称帝时,因都城在蜀,故称蜀。吴,孙权建都建业(今南京),因都城属吴地,所以称吴。 晋:司马昭在魏国先被封为晋公,后为晋王。他的儿子司马炎逼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为晋。隋:杨坚原为后周随王,后废周帝,改“周”为“随”,因忌讳随有走义,故省去“之”为“隋”。唐:李虎在西魏时被封为“唐国公”。李渊称帝后国号

9、为唐。 宋:赵匡胤原在后周时,被封为宋州节度使,因发迹于宋州,所以国号为宋。 元本无国号,称蒙古。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八年时,始建国号,称“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义。 明:大明的意义出于明教。明教有明王出世的传说,所以朱元璋即位后取“大明”为国号。 清:努尔哈赤建立政权时,取国号为“金”。1636年,改“金”为“清”。6、中国为什么被称为“支那” 中国曾被称为“支那”,在佛教经籍中译作支那、至那等。“支那”作为中国名号是如何来的呢?有这样几种说法: 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源于“瓷器”一词。在世界上,中国素有“瓷器之国”的称誉。汉唐以来,中国瓷器大量运销国外。其制作方法也传到世界各地。所以,有人

10、认为支那即源于“瓷器”的音译。 另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支那源于印度,其根据主要有:首先,古印度两大史诗摩可婆罗多罗摩衍那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其中已有“支那”的称呼。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波斯人最早称中国为支那。在大约公元前5世纪时,古代波斯对中国的称呼有Cin,Cinistan,Cinastan。费尔瓦丁神的颂词称中国为Cini,Saini,意即支尼、支那等。 慧苑华严经音义说:“支那,翻为思维。以其国人多所思虑,多所制作。故以为名。”法云翻译名义集言:“支那,此名文物国。”就是说用支那来称呼思维发达、文物昌盛的中国。中国历史悠久,物博地大,文化发达,且人民勤劳智慧。所以,有些国家即以支那称

11、中国。7、中国古代四人美女 中国人习惯把西施、貂蝉、王昭君和杨贵妃称为古代四大美女。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同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当时越国称臣于吴国。存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 貂蝉,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于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分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就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

12、,再明把貂蝉献给董卓。 从此以后,貂蝉周旋于此二人之间,送吕布以秋波,报董卓以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 王嫱,为汉元帝宫女,字昭君,长得很美丽,也很有见识。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要求和亲。昭君自愿前往,她千里迢迢来到了匈奴,并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先进文化传给匈奴。从此以后,匈奴与汉朝和睦相处,有60多年没有发生战争。 杨玉环,唐代蒲州永乐(今陕西华阴)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初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寿王的王妃,唐玄宗见杨玉环的姿色后,欲纳入宫中,遂先封她为女道士,号太真。天宝四年(745年)入宫,得

13、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其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自执鞭,贵妃的织绣工就有700人,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 后“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至马嵬坡时,军队不肯前行,玄宗为稳定军心,不得已将贵妃缢死于路边。8、历史上的四位“花木兰” 古乐府里的木兰辞,出色地叙述了古代巾帼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据我国史料记载,木兰确有其人,但不姓花,而且历史上曾有4位“花木兰”。 木兰姓朱之说。据清人瀛园旧主著木兰奇女传载:唐初,少女朱木兰,湖广黄州府西陵县双龙镇人,娴弓马,谙韬略,14岁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转战沙场13载屡建功勋,凯旋故里,唐太

14、宗封她为武昭将军、武昭公主。赐姓李。其史实见于旧唐说。后人为纪念她,在湖北黄陂县木兰山建有木兰祠、木兰墓和将军庙。 木兰姓魏之说。据清人刘准年著三十二兰室诗钞载:木兰,姓魏,名木栾,俗称木兰,生于西汉初年,亳地(今河南)人,其父名魏应,汉文帝年间,匈奴南侵,为抵抗侵略者,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战死沙场,被追谥孝烈。木兰姓任之说。据新唐书全唐诗载:少女太兰,姓任,散尽家财,招募数千义勇,组成保家卫国的一支部队,木兰女扮男装,跃马横戈,率军一举打败强大的叛军;为此,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曾有诗赞道“甲士千群若障云,一身出能定三年。” 木兰姓韩之说。据明人刘惟德著韩木兰(娥)传载:少女木兰,姓韩,原名娥,

15、四川阆中人,幼丧双亲,和叔父韩立共同谋生。12岁正值元末农民起义烽火,遂女扮男装改名韩天保。投奔红巾军王起岩部队。木兰13年军旅生涯,战功卓著。后人为纪念木兰,在她家乡修建了木兰庙、木兰寺。9、“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一典故是怎么来的 关羽生活在公元200年左右。关羽年轻的时候碰见了一个叫做刘备的人,两人很合得来。于是关羽便拜年长的刘备为大哥。不久,刘备拉起了一支队伍,想建立汉朝;自然,关羽成了刘备的大将。 当时,想夺取天下的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曹操。有一天,曹操和刘备为了争夺地盘,各带自己的军队,厮杀起来。刘备兵少力弱,被曹操杀得落荒而逃。关羽孤军奋战,毫不害怕。曹操很喜欢关羽的神勇,便命人前去劝降。 起初,关羽誓死不降。后来,那劝降的人说:“你身边还有刘备的夫人,你死了,刘备的夫人也活不了,你怎么对得起你大哥刘备呢?” 关羽觉得这话很有道理,便说:“我可以暂时投降曹操。但是,一旦我得知了大哥刘备的消息,曹操必须放我走。”曹操一心想让关羽为自己出力,听说他肯投降,自然满口答应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