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讲稿 ).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6675827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讲稿 ).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讲稿 ).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讲稿 ).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讲稿 ).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讲稿 ).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讲稿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讲稿 ).(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学习目的: 1了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主要的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在我国的流行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 2.了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主要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防治策略和三级预防的主要措施。 3掌握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的定义、相关的指标,熟悉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的诊断标准。 4掌握筛检的基本概念,了解筛检分类及筛检的应用原则。 第一节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定义和范围 定义: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组潜伏时间长,一旦发病不能自愈的,且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从广义上讲,慢病指由于长期紧张疲劳、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害的饮食习惯、环境污染物的暴露、忽视自我保健和

2、心理应变平衡逐渐积累而发生的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以下特点:它是常见病,多发病;发病隐匿,潜伏期长;多种因素共同致病,一果多因,个人生活方式对发病有重要影响;一因多果,相互关联,一体多病;增长速度加快,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对健康有重要影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心脑血管疾病 包括高血压、血脂紊乱、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等。 2.肿瘤疾病 包括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3.代谢性疾病 包括糖尿病、肥胖等。 4.精神疾病 包括精神分裂症、神经症(焦虑、强迫、抑郁)、老年痴呆等。 5口腔疾病 包括龋齿、牙周炎等。 按照国际疾病系统分类法(ICD一10)标准将慢性非传染性疾

3、病分为: 1.精神和行为障碍 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神经症(焦虑、强迫、抑郁)等。 2.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3.循环系统疾病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等。4.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消化性胃溃疡、胰腺炎、胆石症等5.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 血脂紊乱、痛风、糖尿病、肥胖、营养缺乏等。6.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 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等。7.恶性肿瘤 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ICD一10是系统的分类,每种疾病有统一的国际编号,适合疾病统计工作。 第二节 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一、高血压(一)概述高血压是由于心输出量

4、和总外周阻力关系紊乱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的以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持续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既是一种疾病,又是其他心血管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在大部分国家中约有20%的成年人受到影响,是值得关注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因不明,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独立疾病,占高血压中的95%以上;继发性高血压: 是某些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在高血压中不足5%。70%以上继发性高血压由肾脏疾病引起。(二)流行特点和危险因素 流行特点:患病率呈上升趋势:1959、1979, 1991年进行的3次全国15岁以上人群抽样调查全国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5.11%、7.73%和11

5、.88%,1959年到1979年的20年间患病率上升了51;1979到1991年的12年患病率上升了54%。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与1991年相比,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增长了31%。目前我国有高血压现患病人1.6亿;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自东北向西南递减,但近年农村高血压患病率快速上升,“城乡差别”明显减弱;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并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集中于老年人口。但近年来年轻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的增加趋势比老年人更明显,具有年轻化趋势。体力劳动者患病率低于脑力劳动者。 原发性高血压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

6、果,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因素。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1. 高盐饮食 食盐中的钠离子是促使血压升高的因素之一。人群的人均食盐摄入量越多,高血压的发病危险性也越高。中国人群膳食食盐摄入量高于西方国家,北方人群约为每天12一18g,南方人群约为每天7一8g均超出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每天6g以下的标准。2. 超重和肥胖 超重人群患高血压的危险性比正常人群高3-5倍,如果能预防和控制超重,将使高血压的发病人数减少30%。3. 过量饮酒大量研究表明,过量饮酒使高血压的发病危险升高。男性持续饮酒与不饮酒者比较,年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40%。4. 缺乏体力活动 久坐生活方式者与

7、同龄对照者相比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力口20%-50%。规律和至少中等强度的需氧体育运动,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有益处。 5.长期精神紧张 国内外已有心理社会应激或内向(压抑)愤怒造成血压升高或高 血压患病率增加的人群研究报道。 (三)诊断标准和分类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将高血压的诊断界定为: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rnHg和或舒张压90mmHg,按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2、3级。 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单列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亦应该诊断为高血压。 将18岁以上成人的血压,按不同

8、水平进行分类(见表13一1) 13一1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mmhg)类别收缩压舒张压正常血压120和80正常高值120139或8089高血压140或90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或9099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或1001093级高血压(重度)180或110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和90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的级别,则以较高的分级为准。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1、2、3级。(四)防治策略与措施1.防治策略(1)预防为主,三级预防并重,针对不同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一级预防 针对一般人群;二级预防针对高危人群;三级预防针对病人。(2) 以健康促进为手段,社区

9、综合防治为原则,将高血压的防治与其他慢病的防治相结合,在社区实现慢病的三级预防。2.防治措施 (1)一级预防: 目的是减少危险因素的流行率,降低血压水平。减少高血压危险因素的措施包括:戒烟、限盐、控制体重、适量饮酒、经常进行体力活动、多吃蔬菜和水果、减少脂肪摄入、保持心理健康等。 (2)二级预防: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延缓疾病发展。 高危人群确定标准:具有以下1项及以上的危险因素,即可视为高危人群: 1)收缩压介于120139mmHg之间和或舒张压介于8089mmHg之间。 2)超重或肥胖(BMI24)。 3)高血压家族史(一、二级亲属)。 4)长期过量饮酒(每日饮白酒100m1,且每周

10、饮酒在4次以上)。 5)长期膳食高盐。二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定期的健康体检;“35周岁以上人群首诊测量血压”等制度的建立;全人群普查。对筛选出的高血压病人及高血压的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的治疗,包括一些积极的非药物治疗和宣传教育。 (3)三级预防: 其目的在于:树立患者对自己健康负责的信念,强调患者自我管理的作用;强调患者在高血压管理过程中的中心角色作用,实现医患双方共同建立管理目标和治疗计划,获得最佳管理效果;促进患者高血压防治知识、技能和信念的提高:通过培训、咨询、指导和健康教育等方式,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二、糖尿病 (一)概述 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一种常见的全身性

11、代谢性疾病,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以及水和电解质的代谢紊乱,主要特点是高血糖及尿糖。糖尿病所造成的高葡萄糖血症可危及体内诸多系统,特别对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影响最大,易并发心脏、血管、肾脏、视网膜及神经等慢性疾病。(二)流行特点和危险因素 近2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肥胖、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的迅速增加, 发达国家糖尿病的患病率已高达5%一10%。我国糖尿病具有以下流行特点,第一,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2.60%, 大城市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由4.58%上升到6.37

12、,估计目前我国有糖尿病患者达2300多万人,已成为仅次于印度的世界第二大糖尿病大国。 第二,城市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比农村地区高,但增长幅度农村大于城市。第三,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升高。40岁以下患病率较低,40岁以后急剧上升,但近年有发病年轻化的趋势。第四,体力活动不足人群的患病率大于体力劳动者。2型糖尿病主要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1.遗传因素 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2型糖尿病患病率不同, 2型糖尿病有家族聚集性,糖尿病亲属中的患病率比非糖尿病亲属高4一8倍。2.超重和肥胖 是2型糖尿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世界各地的资料表明,不论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程度及种族如何,2型糖尿病发病率均与超重和肥胖有明确相关

13、性。3.体力活动不足 体力活动不足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活动最少的人与最爱活动的人相比,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相差2一6倍。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和改善糖耐量。4.膳食不平衡 糖尿病患病率升高与生活方式,特别是饮食结构改变有明显关系。我国1996年比1980年糖尿病患病率增加了约5倍,在此期间的1978一1987年,我国人均粮食消费只增加了30%,而人均肉类、蛋、含糖饮料的消费增长了200%,而与此同时,人们的活动量反而减少了。目前认为,摄取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和缺乏纤维素的膳食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三)临床分型和诊断标准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新的分型标准,将

14、糖尿病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1型糖尿病:约占全部糖尿病人总数的5%左右,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病人的胰脏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2型糖尿病:由于人体对胰岛素的作用不能给予正常的反应而发病,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90%左右,多见于成人,发病年龄多数在35岁以后,但近年有发病年轻化趋势;妊娠糖尿病:指妊娠妇女原来未发现糖尿病,在妊娠期,通常在妊娠中期或后期才发现的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指除以上三种类型外的糖尿病,比较少见。 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损伤(IGT),二者是介于血糖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过渡状态。1999年WHO新的诊断标准,将符合下述标准之一,在次日复诊仍符合三条标准之一者,诊断为糖尿病: 1有糖尿病症状,并且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 11.lmmol/L(200mg/dl)。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多尿、烦渴和无其他诱因的体重下降。 2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 7.Ommol/L (126mg/dl),空腹状态定义为至少8小时内无热量摄入。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小时血糖(PG)水平11.lmmol/L(200mg/dl)。IGT的诊断标准为:OGTT时2小时血糖 7.8mmol/L (140mg/dl),但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