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昆会议下的WTO角色:主要国际关系理论的诠释5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6672205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DF 页数:36 大小:57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坎昆会议下的WTO角色:主要国际关系理论的诠释5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坎昆会议下的WTO角色:主要国际关系理论的诠释5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坎昆会议下的WTO角色:主要国际关系理论的诠释5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坎昆会议下的WTO角色:主要国际关系理论的诠释5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坎昆会议下的WTO角色:主要国际关系理论的诠释5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坎昆会议下的WTO角色:主要国际关系理论的诠释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坎昆会议下的WTO角色:主要国际关系理论的诠释5(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治科學論叢第二十三期民國94年3月頁133168 坎昆會議下的 WTO 角色: 主要國際關係理論的詮釋* 江啟臣* 摘 要 為充分了解WTO在坎昆會議下的角色,本文首先透過對現實主 義、自由主義,及馬克斯主義等主要國際關係理論內涵的探討,從國際 關係與國際政經大環境的角度,探討國際組織在複雜國際關係網絡中的 角色。藉由此三種世界觀對國際組織的理解與詮釋,本文進一步發現, 做為一政府間國際組織,WTO在坎昆會議下起碼扮演下列之角色:美 國經濟霸權的工具、提供美加歐日等經濟強權解決問題及謀取利益的機 制、各方反映國內政經目的之處、提供一自由與不受霸權控制的觀念市 場、提供國家間制度化的合作機制、

2、資本主義擴張的途徑、做為核心國 家剝削邊陲國家的工具,及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或低度開發國家對抗的 舞台。是以,WTO做為國際組織,因應國際環境需要而產生,畢竟無 法不受國際關係或國際政經環境的影響,而面對複雜的國際關係環境, 現實主義、自由主義,與馬克斯主義,可說提供本文相對系統化的分析 與思考方法,讓我們可以更清楚、完整地了解WTO在坎昆會議國際政 經大環境中的定位、影響與角色。 關鍵詞:坎昆會議、世界貿易組織(WTO)、國際組織、現實主義、自 由主義、馬克斯主義 *本文作者衷心感謝三位匿名審查人之悉心指正與寶貴建議。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收稿日期:93年9月1日;通過日期:94年2月

3、17日 坎昆會議下的WTO角色:主要國際關係理論的詮釋江啟臣134 壹、前 言 烏拉圭回合談判結束後,世界貿易組織(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於一九九五年取代協定性質的關稅暨貿易總協定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成為掌理全球貿易事務的正式國際組織。二 一年十一月第四屆WTO部長會議通過新回合談判的杜哈發展議程 (Doha Development Agenda, DDA),並自二二年元月起展開WTO誕 生後第一次的貿易回合談判,又稱杜哈回合或新回合談判,且預 計在二五年一月一日前完成該

4、回合的貿易談判。儘管大部分WTO會員 認同新回合談判的重要性與影響,但是談判進展卻不如預期,原本定位在 替杜哈回合談判做期中盤點的坎昆(Cancun)會議(第五屆WTO部長會 議),也於二三年九月以無共識收場,整個回合談判因此停滯不前。 直到二四年八月一日WTO總理事會會議通過杜哈工作計畫 (Doha Work Program),亦即所謂的七月套案(July Package),坎昆會議失 敗後一度瀕臨破裂的杜哈回合談判才又重新啟動。儘管如此,新回合談判 的進行仍難脫坎昆會議失敗的陰影,擔心歷史重演,WTO的角色、功能甚 至因此備受質疑。是以,儘管坎昆會議的失敗有許多不同的解釋,WTO作 為一官

5、方的國際組織在坎昆會議下到底扮演什麼角色?是經濟霸權或強權 的工具?還是獨立、超然的合作機制?抑或是影響組織內成員的關鍵?這 些問題頗值得吾人進一步探討,並做為進一步了解WTO在全球貿易體系中 所扮演角色之基礎。 過去有關國際組織的分析與研究往往集中於對組織本身目標、原則、 制度(institution)、組織架構、決策過程,或法律規章的解釋與分析,進 而由此了解或解釋組織之特性、角色,及其在國際關係中的行為。除組織 的特性外,本文則希望從國際關係及國際政經大環境的角度分析國際組織 的角色,因為即使國際組織有其獨具的使命、制度或組織結構,但仍無法 擺脫其身陷在複雜國際關係網絡中的事實,以及國際

6、關係中的行為者 (actors)與國際組織其實也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係。是以,為有系統地了 解國際組織在複雜的國際政經環境中的角色,本文首先透過現實主義 政治科學論叢第二十三期民國94年3月135 (realism)、自由主義(liberalism),及馬克斯主義(Marxism)等主要國 際關係理論或世界觀的濾鏡,剖析行為者或國家在世界無政府狀態下的互 動關係,以及他們對國際組織的看法與期待。並在了解、檢視WTO杜哈回 合談判及坎昆會議的進行與結果後,進而透過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及馬克 斯主義中有關國際組織角色的理論劇本,來了解及詮釋WTO在坎昆會議國 際環境下的角色,同時也為坎昆會議失敗提供不

7、同面向的解釋。 貳、國際關係理論與國際組織 國際組織與國家不同,國際組織是國際關係環境下的產物,是基於國 際間行為者或國家的需求而構成的治理安排,目的在調節或管理複雜的國 際關係。由於國際組織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後才逐漸興起,早期的國際關係 研究或理論對國際組織的著墨並不多,而偏重於國家對外政策及國與國之 間關係的探討。不過,隨著國際組織在二十世紀後量的增加,及其在國際 關係中影響力的提升,國際關係的理論與研究開始對國際組織的制度、內 涵、特性、角色及影響等有各式的解釋、看法與期待。本節主要探討現實 主義、自由主義,及馬克斯主義等三種國際關係理論方法對國際組織性質 的闡釋與角色的期待。 一、現實主

8、義與國際組織 灱現實主義的主要內涵 儘管遭到許多嚴厲的批評與挑戰,現實主義已被廣泛地視為最具權威 及影響力的國際關係理論之一,同時也是最具發展歷史的世界觀之一。在 修昔底德(Thucydides),1 馬基維利(Niccolo Machiavelli),2 霍布斯 1 在其所著的波羅奔尼撒戰爭(The Peloponnesian War)一書中,修氏提供許多對於 權力(power)、懼怕(fear)及結盟(alliances)的深刻觀察與看法,他相信權力是 國際間爭端的最終仲裁者,亦即權力成就權利 (Might makes right) ;而且,良善 (good) 不見得永遠勝過邪惡(evil

9、)(Thucydides, 1963)。因此,修氏質疑結盟的可靠性與效 益,主張國家應透過自身的軍事武力確保生存,畢竟權力才是敵人唯一認得的東 坎昆會議下的WTO角色:主要國際關係理論的詮釋江啟臣136 (Thomas Hobbes),3 及克勞塞維奇(Carl von Clausewitz)4 等先驅思想 家的影響下,當代各式的現實主義(包括傳統現實主義、新現實主義或結 構現實主義、重商主義及新重商主義等)的發展可說皆奠定在下列基本想 法與假設的基礎處上:坽對人的本性持負面的看法:人的本性是邪惡的 (evil);夌國際大環境是一種無政府狀態(anarchy),沒有中央政府的存 在;奅國家是國

10、際關係中最重要的行為者,也是單一的及理性的行為 者,在對內對外事務上擁有主權;妵國家必須靠其本身的力量(尤其是政 治及軍事力量)在無政府的大環境下求生存與保障;妺國際關係的本質是 衝突的,講求相對獲得(relative gains);姏政治比經濟重要,經濟活動須 配合國家(政治)目標,以國家安全為圭臬(Jackson and Srensen, 1999: 68-69;Dougherty and Pfaltzgraff, 1997: 58-59;Viotti and Kauppi, 1999: 55- 57;Gilpin 1987: 31-34;Pease, 2003: 44-47)。 在這些基

11、本的假設下,一次大戰後開始發展的傳統現實主義對人性持 相當消極與悲觀的看法,視國際關係有其衝突的必然,並對理想主義展開 攻擊。例如,卡爾(E. H. Carr)即於所著的二十年危機(Twenty Years Crisis, 1919-1939) 中,指責理想主義分析國際關係過於理想化,只強調 應 然(should be)而忽略實然(to be),主張權力與國家利益 才是了解國際關係時的重要因素(陳欣之,2003:13)。二次大戰後的冷 戰初期,在巨擘摩根索(Hans Morgenthau)有系統的論述下,5 現實主義 可說成為當時的主要世界觀,權力被視為是國家間關係的最直接 目的(蔡東杰,20

12、03:66;Mogenthau, 1948)。 西。 2 馬氏所著之君王論(The Prince)不但徹底分析權力與政治家治國之道的關係,更 主張獲得與維持權力的重要性,因為權力是君王最終的防衛;同時,馬氏也強調國 家的自立,認為結盟將使君王成為他國之人囚(Machiavelli, 1952)。 3 霍布斯主張人類所處的自然環境(the state of nature)充滿了恐懼、暴力、危險與死亡, 並指出在此大環境下,人類的生活是孤獨的、貧窮的、險惡的與短暫的。要克服或逃出 如此的困境,霍氏認為必須將所有權力與權威交給一個巨靈(Leviathan),也就是所謂 的主權國家(sovereign

13、 state)(Hobbes, 1996)。 4 克氏著有戰爭論(On War),強烈主張軍事武力是達成國家目標的最佳工具。 5 著有國家間的政治(Politics among Nations)等代表作。 政治科學論叢第二十三期民國94年3月137 不過,隨著時空及國際局勢的轉變,相對於傳統現實主義強調權力 及國家間的關係,華茲(Kenneth Waltz)於一九七年代借用體系理 論(system theory)將現實主義的焦點擴展至體系,發展出新現實主義 (neo-realism),超越國家分析層次,以無政府狀態的國際體系結構解釋、 分析或預測國際關係。新現實主義主張無政府狀態的國際體系才是

14、決定國 家行為的主要因素,而非國家間單純的權力差異。因為在無政府的體系下, 國家會設法增加權力以求自助(self-help),國際無政府體系也將因各國的 自助而達到一種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的狀態(Pease, 2003: 45)。 此外,新現實主義開始強調經濟議題,正視國際經濟的互賴關係,因為它 們與國家的權力及安全息息相關。新現實主義因而主張國家應介入國內與 國際經濟,保護對國家財富與權力有貢獻的產業,設法主控、操作國際經 濟上的互賴,此亦是新重商主義(neo-mercantilism)所強調的內容。 牞現實主義劇本中的國際組織角色 儘管各式現實主義的主張與訴求不見相

15、同,但是它們對無政府狀態、 國家、權力、權力平衡、相對獲得,及經濟配合政治等假設的認知相同。 在這些認知的基礎上,現實主義雖強調國際無政府狀態;不過,無政府不 代表無秩序(chaos),因為國家間權力關係的差異,權力的排序(power hierarchy)自然形成一種秩序(order),在秩序中有大、中、小不同等級 權力的國家。所以,對現實主義而言,國際體系或權力平衡的狀態大致上 可分為兩大類:一為單極的霸權穩定體系,一為兩極或多極的強權權力平 衡體系。現實主義劇本下的國際組織角色也因此必須放在此一權力排序下 說明。 在單一的霸權體系下,依據霸權穩定理論(the theory of hegem

16、onic stability) ,此一霸權基本上可以控制、主導體系內的其他國家 (Gilpin, 1981: 29)。所以,現實主義認為在此一體系下,國際組織或制度代表的只是霸 權利益的制度化(institutionalized),或在國際社會安排中反應霸權的利 益;而且,霸權也會主動成立國際組織,在國際體系中強化其利益與推廣 其價值。為吸引參與者,霸權甚至會提供誘因與優惠待遇(如安全保障、 經濟援助或市場進入等)給其他國家;同時,霸權還必須負擔國際組織的 坎昆會議下的WTO角色:主要國際關係理論的詮釋江啟臣138 維持與運作成本,霸權的衰退甚至會導致國際組織活動與重要性的式微。 所以,在單一的霸權體系下,對現實主義而言,國際組織其實只是霸權各 方面利益的延伸或霸權的工具。 至於在沒有霸權的強權平衡環境下(可能是兩極或多極權力平衡體 系),現實主義認為只要強權之間有共同的問題或利益,國際組織或機制 仍是可以被成立的。例如一八一五年拿破崙戰爭後,藉由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