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_问题研究_中开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路__省略_题及其出路_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6665977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98.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_问题研究_中开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路__省略_题及其出路_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在_问题研究_中开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路__省略_题及其出路_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_问题研究_中开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路__省略_题及其出路_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_问题研究_中开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路__省略_题及其出路_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 “问题研究” 中 开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路 问题及其出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 序 潘 懋 元 在市场经济洪涛滚滚、 交易所中万头攒动的 “冒 险家乐园” 里,居然听到有人高喊弘扬 “象牙塔精 神” 。他们不是陶渊明式的 “市隐者”,也不是心灰意 懒的 “海上寓公”,而是关心国家大事,志在振兴教育 的深圳大学高教所三位雄心勃勃的中青年高等教育 理论工作者。这一 “超常” 现象,说明人们奔向特区, 并不都是为了 “淘金” 。这是我读了 问题及其出路 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 一书之后,第一 个浮于脑际的感觉。 这本书,正如书名所标示,以问题为中心,从若 干理论的或实践的问题出发,探讨解

2、决问题的出路。 其中既有抽象的大学理念问题,也有具体的大学生 收费与贷学金之类以及一所大学的改革与发展的实 际问题。全书10章48节。按理论运行从抽象到具 体的逻辑,前3章属于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 或总论,第4章至第7章属于德育、 智育、 素质教育 的理论或分论;第8章至第10章探讨广东特别是深 圳的高等教育管理、 改革、 建设等实际问题。这只是 大体的划分。探讨基本理论问题,偶或评论具体事 例;研究具体问题,往往又向理论回归。由于以问题 为中心,全书虽构成松散的体系,但各章各节,大多 可以独立成篇。这种体例,对作者来说,有问题才研 究,有所得才写文章,不受框架所拘束;对读者来说, 可以竟

3、读全书,也可带着问题选读。 作者认为高等教育有许多特殊问题,不是普通 教育学所能涵盖。 “站在普通教育学的理论框架及其 观点看高等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 “作为教育科学分 支学科的高等教育学之特殊性,取决于它所面临的 问题领域特殊性”,因此,“要使高等教育学真正独树 一帜于教育科学之林,惟一的途径就是发现高等教 育的问题,研究它,再将理论放到问题中去接受考 验”,“不要急于去编造 框架的神话 。 ” 问题不仅是研究的出发点,也是理论与实践结 合的中介。作者认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动力,主要 的不是 “外在功利和社会效果” 所形成的 “外部压 力”,更为重要的是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 “理论 与

4、实践结合,其实就是研究者自觉地促使现成的理 论与客观事实相互作用,使其暴露矛盾,并在矛盾认 识的基础上形成有价值的科学问题,通过问题研究 最终解决矛盾,提高科学认识水平。可见,问题是理 现在,党中央号召要 “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 正气。在学术自由、 追求真理这个重大问题上,看来 也需要认真学习,以提高认识。 1999年4月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 388 - 391 2 华中理工大学高教所编.高教研究简报. 1999(17) 3 新建设, 1960(1) 4 见北京大学历史档案 56 马寅初.我的哲学思想和经济理论.新建设, 1959(11) 7

5、见北京大学历史档案 8 刘一凡.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史略.武汉:华中理工 大学出版社, 1991. 47 9 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1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6. 174- 419 10 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 391 (本文责任编辑 邓建生) 45?2000 高等教育研究 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 中介,真正的科学研究就是发 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本身就 包涵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分” 。 关于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的问题,是1997年全国 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第四次学术年会所提出的重要问 题之一。从理论到实践,必须有中介环节,这已是年 会上的共识。但中介环节是什

6、么,会上会后,发表了 多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是教育决策,有 的认为是教育模式,本书则认为是教育问题。 每一见 解,都有理有据。 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着重点考察,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中介环节,可能是多维的。 不论最 终证明某一见解是正确的或错误的,对于促使高等 教育理论,尤其是基本理论向实践转化,高等教育理 论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实践服务,都是有益的。 正是由于作者从真实的问题出发,围绕问题进 行理论探讨,才能够敏锐地发现一些人们习以为常 而熟视无睹的理论不足或实践偏颇,从而提出质疑 或阐述自己的见解。下面举两例为证: 其一,布鲁贝克在 高等教育哲学 中所提出的 两种高等教育哲学认识论的和

7、政治论的,为我 国学者所广泛引用并奉为定论。作者从问题研究中 发现其不足,提出了第三种哲学,即生产力论的高等 教育哲学。并且指出:“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的价值 观是人文主义的,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的价值观是 国家主义的,生产力论高等教育哲学的价值观是实 用主义的” 。还进一步提出第四种哲学,即知识经济 时代的高等教育哲学是知识论的。 知识论 “除了重视 知识的经济功能,还重视知识的文化功能,既重视知 识的功利价值,也重视知识的认识价值和发展价值, 能够把科学和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高等教育 发展史上的认识论、 政治论和生产力论等不同的高 等教育哲学熔于一炉” 。不论这一观点是否正确,总 是一种

8、理论的创新。 其二,对于当前大学以为灌输人文知识就是进 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误解,作者敏锐地指出这是 “用科 学教育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人文教育”,“把人文精神 的教育当成人文知识的教育” 。 科学和知识可以通过 语言或文字传递,而 “精神的东西只能用精神来点 化” 。 人文精神的本质是一种智慧,需要的是 “真诚与 沉思”,“只有智慧才能启迪智慧” 。而大学生在大学 里,不仅需要接受科学知识,更要 “解决一些精神生 活的问题”,“人文精神的源泉是整个的 生活世 界 。 ” 这些见解,正是以问题为中介,运用理论以纠 正实践的偏颇。 由此可见,即使是一些具体的教育实践,进行问 题研究,也能较好地发现问题之

9、所在。在本书中,到 处可见对一些习以为常的现象提出质疑。 例如书中列举当前教育行为中一些观念偏差和 科研质量评价标准的不科学,都可发人深思。 前者如 把经济规律当成教育规律,用发展经济的思路来指 挥教育发展;把教育规划当成经济规划,把办学校当 成办公司、 工厂;把教育发展的条件当成教育发展本 身,“从而出现条件令人羡慕,效果令人怀疑的现 象” 。后者指出人文社科的评价中,以 “级别” 定质量 以课题 “级别” 代表课题意义的大小与水平的高 低;以刊物 “级别” 作为论文学术水平的依据;以论著 字数和论文篇数进行科研成果的 “量化” 。这些被广 泛应用的标准,“其实质是学术行政化和学术企业 化”,“违背真正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事业发展规律”, 以反科学的评价方法来管理科学,实际上起了阻碍 科学发展的作用。 总之,这本书的范围很广,所涉及的理论的与实 践的问题很多。提出了许多精辟而尖锐的意见。虽 然由于以一个一个问题的研究为中心,前后难免有 所重复,甚至某些观点前后不很一致,有些观点不成 熟、 不全面。但作为思想的火花,如能引燃争论的火 焰,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本序作于1999年8月18日,标题系编者所 加。) (本文责任编辑 曾 伟) 5在 “问题研究” 中开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