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民族精神复习课件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116659210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714.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们的民族精神复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我们的民族精神复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我们的民族精神复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我们的民族精神复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我们的民族精神复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们的民族精神复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的民族精神复习课件(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上节作业讲评 w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 猛士兮守四方。”一曲大风歌传唱了两千年 ,传颂出古老中国雄浑博大的情怀和百折不挠的 意志。汉代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汉代 的文化、科技、天文、历算、发明创造等均创造 了历史的高度。在制度、文化、治国理念,乃至 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塑造等方面对今天都有着深 远、重大的影响。 w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 w【解析】 本题设问要求回答材料怎样体现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两个基本特征的,解答时应注 意找材料中关键词:“传唱了两千年”“对今天都有着深 远重大影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雄浑博大 的情怀”“历史的

2、高度等”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w【参考答案】 大风歌传唱了两千年, 在制度、文化、治国理念,乃至中华民族文化 性格的塑造等方面对今天都有着深远、重大的 影响,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代的文化 、科技、天文、历算、发明创造等均创造了历 史的高度,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 体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w1. 中华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w2中华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w3民族精神的时时代特征。 w4弘扬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义 。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w知识点一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w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w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

3、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w2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w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 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 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w3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w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 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w4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的内在联系 w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爱国 主义是核心,渗透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切领 域;团结统一是最基本的要求,是各民族繁 荣昌盛的基本条件;爱好和平能够为中华民 族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力量支撑; 勤劳勇敢、自

4、强不息是实践爱国主义精神的 必要前提,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根本 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和精髓。 w知识点二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w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w(1)地位: w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 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 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w(2)作用: w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 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 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w(3)特点: w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 的历史时期,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 体内涵。 w2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w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

5、义本质上是 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 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w知识点三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w1民族精神的时代性: w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w2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w(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 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 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w(2)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 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为中华民族 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 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温馨提示 w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是民族性、时 代性和先进性。民族性是指民族精神作 为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民族文化长期历

6、史积淀的产物。时代性是指民族精神随 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先进性 是指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具 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w知识点四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和意义 w1意义 w(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 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w(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 国综合国力的要求。 w(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 义道路的需要。 w2途径 w(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 。 w(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 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w(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 思想文化

7、。 w(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 神相结合。 w(5)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立足于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w(6)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 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温馨提示 为为什么要弘扬扬和培育中华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 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 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 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共 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中 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 基石。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 族精神支柱,为中华

8、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 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w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w1中华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w(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 w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 w(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w3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是 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 w(民族精神是每个民族都具有的。) () () () w4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包括爱国主义、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w(以上内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具体 内涵是不断变化的。) w

9、5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同 的历史时期,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 w(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 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w6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是中华华民族精神 的主体。 w(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在中国共产党诞诞生前 ,不是中华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 () () w1.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 、鲁迅的狂人日记、矛盾的白杨礼赞、冰 心的寄小读者等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我们 认真阅读,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这说明( ) wA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中 wB只要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就能弘扬民族 精神 wC所有文化作品中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wD民

10、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w2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 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下列说法中能体 现这一精神的有( ) w和善人家,必有余庆 w业广唯勤,天道酬勤 w不畏强御,勇者不惧 w精忠报国,赤胆忠心 wA B wC D w3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90多年以来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的伟大精 神早已融进中华民族的血液。从延安精神、雷 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到载人 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表明( ) w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中华民族精 神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发 扬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立足

11、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实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是中华文化的结晶 wA B wC D w4(2010江苏)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 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 门联合组织了“双百”人物的评选活动。2009 年9月10日,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 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 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所以要开展群众性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因为爱国主义是( ) w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思想道德建设的 重点 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公民 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 wA B wC D w5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中国最 w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七夕节。 w有人称这个节日为“中

12、国情人 w节”“中国爱情节”,并呼吁 w要用七夕节来抵御西方情人节 w的“入侵”。对此,民俗专家表示,这两个节日不应“ 水火不容”,完全可以“和平共处”。从弘扬和培育民 族精神角度,民俗专家的观点启示我们必须( ) wA正确对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wB警惕西方敌对势敌对势 力对对我国进进行的西化、分化图图 谋谋 wC不断注入以改革创创新为为核心的时时代精神 wD借鉴鉴世界各国人民创创造的优优秀文化成果 w人民网撰文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 精神构成中国精神的民族特质,使“中国梦”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 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 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w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